提到Nike,除了大大的√,第二印象應該就是nike家的看家法寶,氣墊。
說道Nike,他們的起源就是一個傳奇故事,其創始人寫了本商業自傳《鞋狗》,關於這方面就先按下不表。
究其發展史,一是抓住商機,一開始只是日本傳奇運動品牌鬼冢虎的代理商,後來,抓住美國運動鞋市場空白的,從山寨鬼冢虎起家,到後來的長遠眼光,將鞋廠這種勞動密集的東西轉移到低人力成本的第三世界國家。除了商業的敏銳嗅覺和超前眼光之外。最重點是其掌握核心技術,這才是其日後成為世界第一大運動廠商的原因。
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就是Nike家的Air氣墊科技。
氣墊這一項科技總稱為Air,它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位工程師弗蘭克·魯迪創造出來,耐克花了並不算多的錢,將專利買下,從此改寫了運動鞋的歷史。
簡單來說,可以將氣墊氛圍三條線來講,一是Air sole,二是Air max,三是zoom。
先來對這三種氣墊進行簡單的介紹,
Air sole的結構,就是由複合材料製成的囊狀框架,在裡面充滿了氮氣或者是空氣。它至少由10層微層聚合物疊加而成。而這些微層聚合物,主要分為兩種。作用也不同,簡單點說,一種是為氣墊提供彈性和柔韌性,一種是為了阻止氣墊裡的氣體不往外跑。
Air max,簡單來說就是Air sole的升級版,更輕更軟壽命更長。說白了就是氣壓更大、氣量更足的開窗氣墊,結構上與Air sole基本相似,原理相似,多為全掌或者後掌。一般來說腳感較生硬,較沉,直到air max 180、360技術在近幾年成熟之後才有所轉變。MAX AIR是耐克氣墊緩衝科技中最大的。它為衝擊提供了最高的緩衝量。可以看到的氣墊,允許我們可以增大它的體積由於我們不用將它壓縮放在鞋底中層。結果是讓鞋子擁有了更好的緩衝。
Zoom的話,結構就與上面兩者不同,Air max是劃分為一個個區域,zoom就是一整個氣墊,然后里面充滿高彈力尼龍纖維,用熱壓的方式固定在氣墊的上下內壁,因氣墊內氣壓高過外部,氣體會向外膨脹,所以會把尼龍纖維拉直成緊繃狀態,當氣墊受力,尼龍纖維就會收到擠壓彎曲,隨著你的卸力,尼龍纖維就會回彈,給你提供支撐力。
zoom與air max性能上的區別就是,zoom更輕更薄,輕緩震重回彈,壽命短(鼓包,漏氣),air max重緩震,回彈慢,體積大。至於air sole,當做是Air max的弱化版就行了。值得吐槽的是,時至今日,都三十幾年過去了,AJ1等經典鞋款還在用Air sole,實在是硬如板磚啊。
PS:至於air sole,有時候也可以代指氣墊單元,例如Nike的英文官網就有時用Air sole代指鞋子的氣墊(zoom或air max)
說完其結構與性能的區別,再來簡單回溯一下它們的歷史,不由得感嘆真的是,好的設計真的是歷久彌新。三四十年前的Nike看起來完全不過時。
Air sole
第一雙應用Air sole的應該是1979年的Tailwind 79』
而第一雙運用到氣墊的籃球鞋就是經典的Air force1,空軍1號,也是四分之三掌的Air sole。
早期的air sole因為考慮到漏氣的原因,都是深埋中底之中,實在是腳感如磚。
再到後來的dunk,再到後來的
1985年發布的Air Jordan1
硬如板磚的後掌Air sole,支撐穿著它的就只有信仰了。
四分三掌的AJ2腳感有所提升。
接下來的AJ3-6都是這種後掌開窗Air max,前掌sole的設計。(還是藏得太深,硬啊)
而AJ7又用回了四分三掌的設計,是歷代使用Air sole的AJ(1-11)中最軟的一雙。(相對而言)
接下來的AJ8-9,又是經典的磚頭前後掌設計。就不上圖了。
AJ10又用回了3/4掌。
再接下來的,就是air sole最後的榮光,AJ11,AJ裡相當相當經典的一款,可以用於實戰的一款。因為它用上了全掌sole。
這次的Air sole也不在深藏在中底中,但是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一是壽命的縮短(會慢慢漏氣),二是會有異響,穿AJ11的小夥幫可能深有體會。
Air sole的簡單介紹到此告一段落,這麼多年這麼多謝還真是說也說不完。再到後來的AJ球鞋,開始用上了zoom或air max的新技術。隨著神的老去再到退役,慢慢的,從13代之後,後面的14-27也不怎麼紅火,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長什麼樣子。直到28代,威少的崛起,正代AJ重新回到頂級實戰好鞋的隊列。
接下來是從1987年就火到現在的Air max
先來看一下簡單的發展歷程
1987年3月26日正式應用到首款搭載了可視式Air Max科技的跑步鞋Nike Air Max 1上,自此每年的3月26日被NIKE命名為AIR MAX DAY。
在說Air max 1之前不得不提到這雙Air max zero,早在1985年就出了設計稿,可是在是太超前,所以並未投產。
直到1987,更為成熟的Air max 1,正式發布,並開創了劃時代的可視氣墊設計(就是常說的開窗)
1990,又是一款經久不衰的跑鞋發布,超級經典的Air max 90,更大的氣墊,更流暢的外形。
1991,Nike的設計越來越大膽,力求減少氣墊與中底的連接,這次的Air max180就是氣墊直接180°可視,並直接與外底相連接。
1995,Air max 95,前後掌可視氣墊
1997,Air max 97 ,全掌氣墊,上一年火爆的子彈頭
1999,Air max plus,後掌為新科技tuned Air,現在基本沒用過了。
2006,Air max 360,自此消滅了跑鞋的中底的發泡材料(EVA),但是氣墊的外圍還是需要束縛保持穩定。
2015,Air max 2015,真正的全可視氣墊跑鞋。
到了2018,更為激進的Air vapormax橫空出世,這次,把外底也給「消滅」了。
作為歷史悠久的技術,Air max一直在不斷需求突破與創新。
----分割線----
關於Zoom,這次算是開了個頭,現在大多籃球鞋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zoom,真要講起來怕是沒完沒了,那就下次再另開一篇來講這個吧。
我是鞋狗小白,專注於為大家侃侃關於鞋子的一切。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