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通」連續兩年勇奪全國冠、亞軍。
您的關注,我的動力!
葛道炎
蘆墟古鎮中段,有條東西向的西柵河,一公裡多長,西直通分湖,東接市河。西柵河原較寬,曾可容小型輪船通航。河南岸,舊時是田陌村舍,漾花船棚,解放後為中星六隊和蔬菜隊田地。河北岸,為跨街樓、牆門老宅:懷德堂、史家弄、唐家牆門、畢家牆門、史家大院、地摩堂等。在中段,現西柵20號為葛宅,曾是蘆墟名醫葛道炎的中醫診所和宅居。從民國初期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醫聲享譽分湖周邊,人稱「葛半仙」。
《蘆墟鎮志》「衛生體育」卷記載:葛道炎,民國35年時52歲,籍貫嘉善,醫術傳自父親葛子覃,診所開業於1918年,主治中醫內科,授診地址西柵13號。
葛宅來歷
葛道炎年輕照
葛道炎(1895~1970),初用名葛道言,嘉善陶莊人,祖居陶莊北園,父親葛之覃,是當地有名的中醫。道炎公從小在私塾啟蒙,熟讀經典古籍。跟隨父親學醫,掌握四診八綱之理,望聞問切之要。1918年,獨自來蘆墟開診。時蘆墟工商業興旺,水路交通發達,是居民和流動人口眾多的市鎮,又分湖周邊村落星布,在蘆墟發展是有眼光的選擇。又道炎公的繼母是蘆墟名醫徐蔚卿的妹子,來蘆開診,也有照應。
民國時期,蘆墟醫學較為興旺。民國23年(1934),吳江中醫公會成立,蘆墟註冊開業的中醫有29家,西醫內外科產科有9家(《吳江衛生志》「醫療衛生機構」卷)。在名醫林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行醫,有利醫術的提高和交流。
道炎公到蘆墟行醫,攜妻子和長子,租下西柵唐家沿街的四開間宅居,其中幾間唐之復家原作庫房用。道炎公在此掛牌開診,又生育三女二子。到了抗戰期間,道炎公送二兒葛賜元到上海泰倉錢莊學生意。其時,房東唐之復也到上海發展,急需資金,找到葛賜元商量,決定將葛家租住的房子作價賣出。道炎公變賣了陶莊部分田產,再借了部分錢,遂買下此宅,從此成為葛宅。
葛宅高圍牆,石庫門,門前西柵河,單河埠。進門有一門樓,前天井。後四間二層樓房。底樓西作診病間,花格半窗,天井牆角有花壇,種一叢南天竹。底樓中間一間,作客廳,接客敘談。天井東有廂房,作廚房間,有大灶頭。道炎公子女多,有幾位成家後仍一起居住,吃飯有十幾人。樓上全做了臥房。屋後有小天井,用矮牆與唐家天井相隔。
醫者仁心
《本草集》 (道炎公手跡)
道炎公遍讀杏林金匱,收集奇方要術。葛家後人,尚保存少部分道炎公所藏醫書及親自抄錄、著述的手稿本(大部分醫書、手稿,文革中毀)。《本草集》,道炎公手鈔本,為藥草的功能、藥理大全;《東醫寶鑑》抄本,為1610年朝鮮國許浚會同御醫編撰成的一部漢方大全,極具臨床指導意義,此抄本罕見;《溫熱條辨酌要》,是道炎公在行醫中根據《溫熱條辨》一書整理的實用要義;《古今名醫薈萃》,新安羅美東逸父輯,是一部手抄本,帶硃批;《景嶽全書發揮》,葉天士著,清刻本,刊於1844年,是道炎公珍愛之書,書中葉天士對張景嶽所主張的溫補學說提出了不少補正。葉天士是清代四大溫病學家之一,為道炎公所崇拜。《閱書要札調理卷》,也是道炎公曆年學習、行醫心得,著錄成稿。
《調理諸方》道炎公手跡
《傷寒六論》等醫書 道炎公藏書
《百方合抄》道炎公手跡
道炎公從小熟讀古籍,承家學,以仁愛立身,又善博採眾名醫家之長,勤學善思,兢業不怠,遂成一方醫家。精治傷寒類病症,善調理之方,醫名享譽分湖周邊。
醫方
葛道炎醫方
道炎公為人仁厚,對求診者,不論貧富,均悉心診脈,細心用方。周邊多有農家前來求診,診所前的西柵河,常被求診船隻堵滿。時有農家乏診費,帶些大米,農副產品充當,道炎公從不嫌棄,照樣盡心醫治。
蘆墟中心小學的沈劍萍老師常說起,他大兒子的命是道炎先生給的:那是一天大半夜,小孩高燒不退已近昏厥,沈老師敲開道炎公的家門,懇請出診,道炎公二話沒說,起床就走,三帖藥,孩子得以痊癒。葛家有一條有篷船,作出診附近村落用,搖船的叫阿龍,吃住都在葛家。當時附近農村有「請醫生,叫阿龍船」之說。道炎先生被請出診到村上,一會兒就傳開,「葛半仙」來了,待主家看診結束,門外已等候好多村上的人來求診。把個脈,開個方,也不收診費。村上人為謝意,送上些雞蛋、赤豆等物。阿龍船回來,船艙裡多有鄉下食品帶來。
1935年,吳江成立中醫工會,蘆、莘、厙合成立第五分事務所,道炎公加入其中,並為「書面病症問答組」「打樣組」人員。1952年,蘆墟聯合診所成立,道炎公任中醫內科醫生,診所為其專闢診間。1956年,吳江縣成立中醫中藥治療血吸蟲病研究組,抽調全縣學術水平較高、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道炎公位列其中。當時血吸蟲病非常嚴重,道炎公與同組醫生一起精研出:消炎逐水丸、溫陽逐水丸、通壅利尿丸、烏棗丸、消堅丸、竹紙丸、青蒿鱉甲湯(一、二)、急性下痢方、集要殺蟲丸、健運脾陽方等。「是年,先後在震澤、盛澤、蘆墟、黎裡、同裡等設中醫中藥治療組,開展晚期血吸蟲病的治療。中醫中藥治療晚期血吸蟲病,對緩解病情、改善症狀體徵,順利接受病原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吳江衛生志》第三章中醫和西醫)」道炎公在這場消滅血吸蟲病的運動中,貢獻了自己智慧和精力。
吳彤安醫師
《溫熱條辨酌要》
蘆墟聯合診所後改組成蘆墟中心醫院,道炎公一直是醫院的主要醫師。院方常派青年醫生侍診學習,道炎公悉心教導培養。最後二年,醫院派了剛領到醫師資質的吳彤安為道炎公的助手,幫抄方子。吳彤安改革開放後開設了蘆墟第一個私人中醫診所,專攻婦科和內科。採訪吳醫師時,當說到道炎公,她不時露出感激和敬重的神色,說:「我真正能診脈看病,都是道炎先生教的。」講到道炎先生的醫德,不無欽佩,道炎先生臨終前幾天,躺在床上,有求診者定要道炎先生診治,吳醫師來問詢,道炎先生還允許帶到床前,強撐起身體診脈,吳醫師說:最後一張方子,還是道炎先生口述,我記下的。如今,吳醫師還保存道炎先生親筆抄錄的《溫熱條辨酌要》一書,時常溫習。
葛宅後人
道炎公娶妻孫秀珍,嘉善曹家埭人,讀書人家。生長子葛文年、二女葛文英、三女早亡、四子葛賜元、五女葛彩娥、六子葛鶴年。
葛文年年輕照
葛文年(1915年5月~1992年4月)從小隨父學醫,就學蘆墟小學,畢業於吳江初級中學。《蘆墟鎮志》記載:葛文年1933年開業行醫,中醫內科。民國二十四年(1935),吳江中醫工會第五分事務所成立,葛文年為正式職員,並為業餘俱樂部組和音樂組人員。抗日戰爭後期,回陶莊開設診所。解放後,籌建陶莊聯合診所,在聯合診所為主要醫師。後派往汾玉醫院,一段時間集中人員防治、治療血吸蟲病作了努力,後來就在汾玉醫院從醫到退休。
葛文年身份證
葛文年有三子葛浩森、葛然森、葛春華;一女葛潤華。
葛賜元(攝於2011年)
葛賜元(1923年8月~2017年4月)從小受到積德助人、和善勤儉的家風薰陶。啟蒙讀書入蘆墟三官堂小學至畢業,1941年入蘆墟清華中學一年,後就讀南社創始人之一沈穎若先生創辦的學塾。19歲時,正值抗戰後期,隻身到上海學生意,在「泰昌錢莊」當學徒,因聰明好學,辦事踏實,幾年後便升職為襄理,相當於現在的副經理。
葛道炎醫方
在上海,葛賜元結識一批海上文人,接受新文化。葛道炎診所有一方箋,套紅題頭為海上書畫大家吳湖帆所題:葛道炎內科。底印地址:寓蘆墟西柵唐宅八號門牌。邊有:門人王勤生;子文年分診陶莊。該方箋,應為葛賜元在上海所制,時還未從唐家買下宅居。
「泰昌錢莊」在蘆墟開辦「聯源錢莊」後,葛賜元被派回蘆墟當副經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葛賜元暫時失業,曾在家養豬貼補家用。1952年,到上海八達綢廠任帳房。上海施行公私合營後,回蘆墟,從事一些街道工作。1956年,由政府工商部門安排到蘆墟冰廠當會計。1960年抽調到吳江農資公司當採購員,經常出差到東北等地,為吳江採購化肥、飼料。後為吳江農資公司駐滬辦事處負責人,常駐上海,為吳江的經濟發展採購各類物資。1980年調至吳江食品公司,籌建吳江冷庫,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後,由蘆墟公社聘用,擔任駐滬採購員,為蘆墟的生產建設,採購物資,直至1993年,患眼疾失明,才居家。
葛賜元夫人費德圻,蘆墟秋水潭費家人,現健在,蘆墟中心小學退休教師,生兩子四女。大女葛為群、二女葛為平、三女葛為中、四子葛勇、五女葛為民。六子過繼於原蘆墟中學校長鄭潤之,即筆者。
葛鶴年
1949年5月,吳江青訓班,蘆墟6位同學攝於松陵共怡園(後中站立為葛鶴年)
葛鶴年(1933~1951),小名琪官,烈士。幼時啟蒙就學蘆墟三官堂小學堂,1948年就讀蘆墟分湖初級中學,加入地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與陳擎天、王仲煊等先進青年一起,組織學校的學生會活動,宣傳革命思想,迎接解放。1949年,蘆墟解放,參與區委的下鄉宣傳、徵糧支軍活動;5月底參加吳江青訓班學習。1949年11月,由組織選送到上海華東地區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校學習。剛解放,臺灣當局常派飛機臨上海轟炸。為了打擊臺灣轟炸機之氣焰,上海成立了高炮部隊,從團校選一批優秀學員入伍。是時葛鶴年參軍進入上海防空司令部高炮指揮所,入駐江灣五角場。葛鶴年參加了幾次擊落來犯敵機的戰鬥,表現沉著勇敢,受到部隊表揚。上海高炮部隊打落了幾架臺灣飛機後,再也沒有飛機來轟炸。後不幸在一次訓練中殉職,部隊舉行追悼大會,頒發烈士證書。由葛賜元護送棺木回蘆墟,蘆墟政府安排隆重的安葬儀式,繞鎮一圈,安葬於分湖灘,1952年建立烈士紀念碑。
葛鶴年烈士墓(原在分湖公園)
葛鶴年烈士墓(2018年攝)
2011年清明前,分湖公園的葛鶴年烈士墓遷往「吳江烈士陵園(分湖片)」,葛家親屬護送烈士遺骨往烈士陵園安葬。墓位於前排二列第一位。
道炎公後人,除葛鶴年英年早逝,其餘四個子女均成家立業,子孫繁衍。惜中醫式微,葛氏醫道未繼續下傳。道炎公留下的醫書手跡,高德醫風,仍為人們敬仰稱頌。
本文編輯:朱宇婷、吳英
圖片來源:鄭一冰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採,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
szwjdaj@163.com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維碼識別 關注更多吳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求點讚☟!轉發更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