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父親(三)
謝欣
父親一生,勤勞儉樸,心地善良,功德圓滿。在家,父親孝順為子,模範為夫,慈祥為父。在外,父親孜孜不倦教書育人,默默奉獻治病救人。同時,父親還多才多藝,助人為樂,廣結善緣。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父親經常告誡我們,人是恆溫動物,要存敬畏、知冷暖、講良心。天地之大,人海茫茫,無論是同飲一口井的鄉裡鄉親,還是朝夕相處的單位同事,都是人生緣分,都在一個生態系統,都需要坦誠相待、將心比心,都需要愛的奉獻和守望相助。
遠親不如近鄰。父親說,花要葉扶,事要人幫,世界上沒有萬事不求人的孤家寡人。人與人,特別是同事之間、鄰裡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該幫忙時要出手。工作再複雜,任務再艱巨,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希望;有福大家享,禮輕人意重,誠信互助是人情往來的無價之寶。
在我心中,父親一直嚴以律已,寬以待人,樂施好善。東家長,西家短,人到人情到,能幫多少幫多少。特別是逢年過節,修房造物,紅白喜事,父親都力所能及,發揮所長,隨叫隨到甚至不請自到。
言為心聲,字如其人。
父親認為,說和寫,是老師授人以漁的基本功,少一樣就是斷手杆和㗑㗑腳;說和寫,也是學習技能、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的孿生兄弟,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除教書和治病外,在老家,父親幫助別人最多,也是我們家人特別自豪的,就是他能說會道的口才和別具一格的書法。
在土家山寨,民風淳厚,民俗悠久。不管貧富貴賤,有沒有念過書上過學,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張貼「對子」。修房造物,要請先生看「期辰」,選「屋基」。結婚拜堂,要請有名望的人「喊禮」。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交通基本靠走,文化娛樂基本靠吼,讀書讀得好的要麼參軍要麼進城,留下來能提筆寫「對子」,出門看「屋基」,掐指算「期辰」,隨口就「喊禮」的文化人,十裡八外,屈指可數。
興許是長年教書,見多識廣,父親集口才、文才和書法為一體,能說、會寫、精算。加之,性格豁達,平易近人,樂施好善,父親就成了老家最受歡迎的民間藝人。
在農村,年輕人結婚,不一定去鄉政府扯結婚證(有的是年齡太小扯不了證,有的是路途遙遠不方便扯證,還有的是表兄表妹近親關係無法扯證),但一定要拜堂。只有拜堂,才算正式成親,新郎新娘才敢光明正大住在一塊,雙方家庭才會結成「兒女親家」,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才會彼此接納認可。
要拜堂,就必須「喊禮」。
拜堂,就是認祖歸宗,新郎新娘在新郎家(上門女婿在新娘家)堂屋舉行婚禮儀式,公開婚姻關係,接受父母雙親和親朋好友祝福。
「喊禮」,就是婚禮的流程,都通過「喊」,一個人,一張嘴巴,包打包唱。「喊禮」人,既是婚禮的主持人,又是主婚人和證婚人。
「喊禮」先生,不僅要儀表堂堂、能說會道,而且還要德高望重、身體健康、兒女雙全。
父親是高級教師,身材魁梧,公道正派,是我們當地拜堂「喊禮」當之無愧的首席先生。只要父親在,新郎新娘一般是不會請其他人去「喊禮」的。
作為父親的尾巴根,我喜歡跟在父親後面,享受父親「喊禮」的特別待遇。吃喜糖,搶鞭炮,嗑瓜子花生,甚至悄悄咪咪跑到新郎旁邊,偷偷摸摸地去拉新娘子的紅蓋頭,出奇不意地製造一點大眾驚奇,特別是瞧一瞧新娘子受到驚嚇後,那一瞬間的美麗嬌羞。
我們土家人結婚拜堂,在堂屋舉行。
堂屋正中靠牆,要擺一張四角四方的八仙桌。桌正中,豎立「天地君親師」牌位。牌位左前方,擺放個若干個手寫的「包封」(冥包,即給去逝的先人寄送紙錢,相當於現在的「紅包」),可以寫一個總的,也可以分開寫,寫給已逝的近三代人,落款為新郎新娘姓名)。牌位右前方,放一個正方形升子,升子裡盛滿穀子,穀子上面放六顆大棗,升子外面還要貼兩個紅雙喜。
八仙桌的左右兩邊,要點一對紅燭,一對紅香。
父親「喊禮」,字正腔圓,語言精彩,聲如宏鍾,禮數周全,簡潔大氣。
拜堂前,新郎新娘從頭到腳,裡裡外外都要穿新的,精妝打扮後,早早在堂屋大門前等候。
待所有準備工作就緒,父親就站在堂屋大門邊,高聲一句:尊敬的新郎新娘父母,各位嘉賓,各位親朋好友: 大家好!」
頓時,全場鴉雀無聲。緊接著,父親清清嗓子,用得最多的一句「一世良緣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長」作鋪墊,再用幾句精煉的套話,把婚禮的濃濃喜慶給烘託出來。
父親說,「今天,三陽開泰,吉祥滿地,高朋雲集。經過浪漫熱烈的相識相知相戀,某某先生和某某女士終於合二為一,攜手步入神聖的婚姻殿堂,並將在親朋好友的關心關愛下,生兒育女,恩愛到老,幸福一生。」
說到這兒,父親會有意停頓一會,帶頭鼓掌。
接下來,父親說:「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對光臨婚禮的各位嘉賓和親朋好友們,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
待掌聲落下,父親隨即大聲宣布:「某某先生和某某女士結婚儀式正式開始!有請新郎新娘登場!請掌聲歡迎、吹奏嗩吶、鳴放鞭炮! 」
伴隨震耳欲聾的掌聲、嗩吶聲、鞭炮聲和歡呼聲,新郎挽著新娘,亦步亦趨,徐徐跨過大門坎,走到堂屋中間,按男左女右站定。
這時,父親清了清嗓子,一字一頓,高聲宣布:「請新郎新娘拜堂。」這是婚禮的高潮,所有嘉賓和親朋好友都會擠向堂屋,目睹新人風採,見證偉大愛情,送去美好祝福。
「一拜天地。請新郎新娘面向中堂,三鞠躬。一鞠躬,感謝天,天降吉祥如意。二鞠躬,感謝地,地孕五穀豐登。三鞠躬,感謝天地作主,在天本為比翼鳥,在地結為連理枝。天作之合,地成之美;天生一對,地造一雙。」
「二拜父母。水有源,樹有根,花好月圓父母恩。請新郎新娘面向父母,三鞠躬。 一鞠躬,感謝父母生育之恩。二鞠躬,感謝父母培養之恩。三鞠躬,感謝父母祝福之恩。」
「三夫妻對拜 。請新郎和新娘面對面。一鞠躬,同心同德,相親相愛。二鞠躬,龍鳳呈祥,比翼雙飛。三鞠躬,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拜堂結束後,父親清清嗓子,高聲宣布:「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請吹奏嗩吶、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待嗩吶、鞭炮聲停,父親高聲宣布:「結婚典禮到此結束,請各位嘉賓和親朋好友到院壩坐席,吃好喝好耍好!」
「對子」,就是楹聯、對聯。父親寫「對子」,不僅追求字音、字義,而且還講究字體、字形和字號。
父親認為,一幅好「對子」,就是一幅美術圖畫,就是一首抒情詩歌,不僅要看起來工工整整,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要有格局、意境和氣象,形神兼備,大小相宜,音韻和諧,濃淡適中。
打我記事起,每年過年,父親都會給我們幾塊錢,讓我們去場鎮買一些紅紙、墨塊、毛筆和瓜子、花生、糖果。
大年三十,吃了年夜飯,我們全家老少總喜歡圍在父親旁邊,一邊給父親點菸、泡茶、磨墨、鋪紙,一邊欣賞父親冥思苦想、龍飛鳳舞的書寫過程,聆聽父親講解「對子」的規範、典故和用意。父親書寫的「對子」,各式各樣,自家院子貼,親朋好友和鄰居家送。
春節一大早,我們兄弟姐妹就爭先恐後,抬梯子,刷米湯,貼「對子」。「對子」貼好後,才去吃奶奶、母親精心製作、香甜可口的包心湯圓。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寫的「對子」,不僅圓熟豐潤、蒼勁有力,而且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做到每年新、每幅新,每幅「對子」的字義、字音、字數不盡一樣,字形、字體、字號,也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和因人而異。
老家木屋,與我同歲,是父親和母親節衣縮食、東挪西借,傾注畢生心血所修。整個房屋坐北朝南,正房七柱三間,廂房一間,另有一間廁所和兩間豬圈、一間牛圈,與廂房相連。
正屋中間為堂屋。堂屋兩邊各一間,每間用杉木板壁隔開,共四個半間,三個半間為息房(臥室),一個半間為書房。廂房中間,有一塊石灰竹籬隔斷,半邊為灶房,半邊為飯堂。
對貼在堂屋的「對子」,父親一般選擇楷書書寫。
父親認為,堂屋是家庭活動的中心,是待人接物的門面。堂屋的「對子」,應正正規規,通俗易懂,並儘可能突出「平安、健康、和諧、幸福」。
用楷書書寫堂屋「對子」,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簡潔大方,易識易認,能夠彰顯「堂屋」的功能地位,展示家風家教的嚴謹和正統。
對堂屋的「對子」,父親特別講究,每年都寫,但每年都用楷體書寫,字形、字號也基本不變,甚至連字義、字聲,兩年三年甚至四年五年也一個樣。
正因為多年不變,至今,有三幅堂屋「對子」,我還倒背如流。一幅是,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橫聯:萬象更新。另一幅是,上聯 :天增歲月人增壽。下聯:春滿乾坤福滿樓。橫聯:平安和順。還有一幅是,上聯:國富千業旺。下聯:家和萬事興。橫聯:國泰民安。
對貼在息房(臥室)的「對子」,父親一般選擇隸書書寫。
父親認為,吃有吃相,睡有睡姿。息房(臥室)是睡覺的地方,也是私密性比較強和居住時間比較長的地方。息房(臥室)「對子」,要突出「安靜、乾淨、純潔」,有助於健康睡眠、舒適睡眠,睡出甜蜜、睡出健康、睡出幸福。
三半間息房(臥室),一間為父親母親住,一間為我和哥哥住,一間為大姐二姐住。小時候,這三半間息房(臥室),父親每年都寫「對子」。為了防潮、隔音和保密,息房(臥室)樓上要裝天樓板,地面要裝地樓板,天樓地樓一裝,息房(臥室)的空間就顯得比較窄,「對子」的橫聯就沒地方貼了。
父親和母親,都是共產黨員,都具有忠厚、誠實、謙讓的傳統美德。父親對自己和母親(息房)臥室的「對子」,就像梳妝鏡一下,天天對照,時時提醒。這些「對子」,不僅是父親母親的梳妝鏡,也是我們家的家風家教。這些傳家寶,歷久彌新,代代管用。只可惜,父親和母親(息房)臥室的「對子」,我記得的,只有這麼幾對:
仁義誠實天下走,明德身正有千朋。
善為玉寶終身用,心作良田百世耕。
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
我和哥哥,一個老大,一個老么,都是父親母親操心的調皮鬼,也是他們傳宗接代、光宗耀祖、寄予厚望的接班人。對我和哥哥息房(臥室)的「對子」,我能回憶很多很多,至今都非常溫暖,非常勵志。特別是這些「對子」,千錘百鍊,經世致用。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萬裡航程千裡志,三更燈火五更雞。
青春有志須勤奮,金榜題名報苦辛。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
有志求學自當苦心孤詣,欲登高峰何懼風雨兼程。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養成大拙方知巧,學到如愚乃是賢。
大姐二姐,是我們家兩位千金,也是父親母親最為牽掛的心頭肉。父親認為,生是好不如長得好,長得好不如學得好。對大姐二姐息房(臥室)的「對子」,父親特別注重品性、勤儉等傳統美德。比如: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
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
身體好學習好道德品行更須好,做事難做人難誠實守信就不難。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大富貴必須勤苦得,好兒孫是從明德來。
對貼在書房的「對子」,父親一般選擇用篆書書寫。
父親說,書房是讀書寫字、閒情逸緻、修身養性的地方。書房「對子」的內涵,要「簡約、文靜、勵志、高雅」。
篆書,是漢字最早的公認字體,字形長方,圓轉勻淨,筆斷意連,剛柔相濟。用篆書書寫書房「對子」,既是對中國書法的頂禮膜拜,也是對「知識改變命運」、「習慣決定人生」等傳統文化等傳承弘揚。
父親是教書人,也是愛書如命、練字成癖的讀書人和書法愛好者。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父親只要踏進書房門,總是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字,如痴如醉,廢寢忘食,除非我奶奶和媽媽的聖詣,其他人是請他不出來的。
父親喜歡書房,對書房的「對子」也情有獨鍾。字義、字音可每年一換,字體、字型、字號始終不換。正因為每年書房「對子」的字是新的,我就特別好奇,老是請教父親這個字怎麼念,那個字怎麼寫,合在一起是什麼意思。
讀著、寫著、品味著父親書房「對子」,我從小學生讀成中學生,從中學生讀成大學生,從大學生讀成博士和博士後。幾十年了,我至今都還能完完整整背出 10多幅「對子」。
勤外無法,學貴有恆。
知足常樂,無欺自安。
終身爭一息,每事學三思。
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時如流水去無返,人似驕陽落有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綿世澤莫如積德,振家聲還是讀書。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此心平靜如流水,放眼高空看過雲。
種十裡名花何如種德,修萬間廣廈不若修身。
若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欲破難關須向書中求巨斧,要攀高峰還從實踐尋天梯。
對灶房「對子」,父親一般選擇草書書寫。
父親認為,灶房是洗菜、煮飯的地方,油鹽醬醋、瓜果疏菜,都要新鮮、潔淨、富有營養。草書是在隸書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字體,結體簡單,筆劃鉤連,章法多變。用草書書寫廚房「對子」,既能體現食材的「綠色、生態、環保」,又體現了家常便飯的「簡單、快捷、營養」。
對灶房「對子」,父親也是每年一寫,每寫一新。現在想來,父親幾十年前寫的灶房「對子」,至今也不過時。比如:
尋常五異味,鮮潔即家珍。
養生多珍品,衛生合素餐。
一粥一飯需珍惜,寸薪寸木當節約。
淡飯清茶有真味,明窗淨几是安居。
白日缸中多積水,黃昏灶下少堆柴。
白飯青菜留美味,紫茄紅莧有餘香。
稻米能稱雲子飯,鱸魚怎比月兒羹。
生活樸素陳薄蔬,飲食衛生就味鮮。
又香又甜滋味好,不冷不熱情誼長。
對貼在街簷(走廊)的「對子」,父親一般選擇行書書寫。
父親認為,街簷(走廊),既是房屋與院壩的連接,也是遮風蔽雨曬太陽的風景臺。行書,是楷書的簡化,筆畫連帶,書寫規範,端莊大氣。用行書書寫街簷(走廊)「對子」,能體現「吉祥幸福、平等和諧、團結友愛」。
我們老家街簷(走廊),有近兩米寬,十七八米長,街簷(走廊)牆壁有四根圓柱頭,每根柱頭都可以貼「對子」。對街簷(走廊)「對子」,父親有時候寫,有時候不寫。直到中學畢業,我才明白,父親寫街簷「對子」,是要家裡有重大喜事才寫。奶奶七十大壽,哥哥和我娶媳婦,大姐、二姐出嫁,父親都分別寫了街簷(走廊)「對子」。
奶奶七十大壽,父親寫了兩幅「對子」。一幅是:「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如東海長流水。」另一幅是:「蟠桃子結三千歲,萱草花開八百春。」
我哥哥結婚時,父親寫了兩幅「對子」。一幅是:「石為迎賓開口笑,山能作主樂天成。」另一幅是:「梅雅蘭馨稱上品,雪情月意締良緣」。
我大姐出嫁時,父親寫了兩幅「對子」。一幅是:「喜看淑女成佳媳,樂讓東床喚泰山」。另一幅是:「翔鳳乘龍兩姓偶,好花圓月百年春」。
我二姐出嫁時,父親寫了兩幅「對子」。一幅是:「大雁比翼飛萬裡,夫妻同心樂百年」。另一幅是:「娘家既已芳聲著,婆屋定然美德彰」。
我結婚時,父親寫了兩幅「對子」。一幅是:「恩愛夫妻同地久,情深似海比天長。」另一幅是:「佳偶百年欣相遇,知音千裡並蒂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