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滿大街的美容美髮店越開越多,關於美容美髮店的負面新聞也越來越多。我們經常在一些法治頻道看到一些新聞,關於美容店「黑幕」,例如獅子大開口,一次美容收費上萬元,充值卡一充就是上百萬等等。
類似於以上這樣的新聞,在美容美髮行業裡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充值會員卡對於美容美髮店來說,是挽留客戶的一種手段,但是當手段變成「不正當」的情況下,消費者也不應該三緘其口,對於不正當收費,就要勇敢的指出來。
著名相聲演員于謙,平生有三大愛好:抽菸、喝酒、燙頭,而提起這個燙頭,那可有的聊了。就在前幾個月的時候,貴陽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兩名女大學生來到貴陽旅遊,看到理髮店的時候就想順便做個頭髮,但是她們怎麼也沒想到,「隨便」做的一次頭髮,竟然收了5000塊大洋,而且是通宵達旦才完成,重點是不僅沒有預想中的效果,還讓其中一位頭皮受損了。
回憶起此次燙頭的經歷,其中一位女大學生表示,自己只是想剪個頭髮,但是期間店員一直給自己推銷,在他們的推銷下兩人充了一張4000元的會員卡,本想著下次可以再用,但是在隨後的燙髮和染髮過程中,理髮師上了很多產品是根本沒有經過本人同意的。
一個通宵之後,兩人收到帳單傻眼了,總價5000塊錢,充值卡被用光不說,兩人還要再付1000元。但是根據圖片來看,兩人的頭髮做的並沒有那麼「完美」。
除了貴陽的這起案例之外,還有一名女子,月薪只有2500元的情況下,竟然花了60萬元做美容,而這些錢都是從哪兒來的?最終還是陷入了網貸的深淵之中……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點我們無法抹滅,但是對於愛美的方式,我們應該尋找出一個最合適恰當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花錢如流水,理髮店的「黑幕」被曝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尤其是關於充值會員卡這一環節,最讓人防不勝防。
作為一個近4000億產值的行業,為何美容美髮行業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全國30多萬家美發行業,連一家上市公司都產不出嗎?在每年12345受理的投訴中,美容美髮行業永遠都是熱門,但是其暴利屬性依舊阻擋不了無數人趨之若鶩。
此次疫情期間,國內的消費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尤其是以旅行社為首的,理髮店、健身房等等機構,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理髮店倒閉捲款跑路的新聞,更是一個接一個的被曝出。
理髮店、健身房等機構,大多都是採用預付費的模式運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充值會員卡,但是一旦店鋪倒閉,這些會員卡就要面臨打水漂的風險,不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也提到了,不管是什麼情況,理髮店都不可將顧客的預付款佔為己有。
不過話雖如此,但是理髮店的黑幕依舊存在,尤其是很多消費者都是成年人,並不存在所謂的誘導消費,頂多是消費者自己架不住別人的推銷,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投訴,最終都會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