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彝族老阿媽克遲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車從下普雄前往普雄走訪親戚。阿媽很愛笑,也很健談,因為牙齒幾乎掉光,她笑著的時候總是害羞地抿著雙唇。她說:「1968年,25歲從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兩年後的1970年,小慢車開了,40多分鐘就可以回娘家下普雄。」
2020年是成昆鐵路通車50周年,作為服務民族地區、助推地方經濟、鞏固國防建設的鋼鐵大動脈,成昆鐵路串起了沿線群眾的幸福生活。5619/20次和5633/4次兩對公益性「小慢車」與成昆線同齡,在悠長歲月裡傳承「鑄道精神」,穿行於大涼山腹地,往返於燕崗與普雄、普雄與攀枝花之間,最長運行裡程353公裡,停靠26個車站,自1995年以來票價從未變過,最高25.5元,最低2元。
成都客運段5619次、5633次「小慢車」串聯起彝族老鄉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張張樸實無華的笑臉,讓小慢車充滿了陽光和溫度。
「小慢車」不僅是彝族老鄉的「省親」車,還是彝族老鄉的「致富」車。他們還通過「小慢車」將自家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家禽、採摘的土特產帶到縣城裡出售。為了方便日常彝族老鄉運輸家禽、牲口。「小慢車」貼心的將行李車廂增設了牲畜拴掛處,每趟車進行消毒,實現了牲畜與旅客分開,讓車廂環境更衛生、整潔。列車5至11號車廂內部分座椅被拆除,改造為大件行李車廂,並對拆除座椅對應的窗戶加裝防護欄,極大方便了老鄉碼放貨物,也讓老鄉上下車更順暢。
5月,正是大涼山採收蕨菜、青崗藤、蒲公英、黨參等土特產的季節。5633次尼波站開車後各車廂大件行李處都堆滿了農產品。有的時候,這些土特產在「小慢車」上就完成了交易,老鄉們在車廂裡拿出秤桿子,當場稱重交易,省時又省力,在到達終點前就已經把手上的土特產出售一空。
布爾伍莫的隨身物品很簡單,一個皮質挎包、一桿秤。他此次乘車的目的是收購蕨菜。他穿梭在車廂裡,不斷尋找心儀之物,終於在8號車廂的大件行李處找到了幾大包新鮮水嫩的蕨菜,在與貨主溝通後,布爾伍莫拿出秤桿子,一袋一袋的稱了起來,這一趟車布爾伍莫收購了300多斤蕨菜。
「眼下是收購黨參補貼家用的好時機,過了這段時間就沒有了。」70歲的阿各伍哈說。平時阿各伍哈老人和老伴幫著兒子在城裡帶孩子。到了5月初,他每隔兩三天就坐上5633次列車,從尼波站、樂武站上車的旅客手中收購黨參,再帶到西昌販賣。
今天,阿各伍哈老人從車上收購了200多斤黨參,初算這些貨物能賺將近400元。老人說這是他今年第五次在「小慢車」上收購黨參了,算上今天的成果,已掙了2000多元,老人談到自己的「戰果」樸實的笑了起來。
近年來,列車黨支部圍繞精神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積極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不斷優化「彝鄉情」服務內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將民俗風情與列車服務舉措結合,設計製作了帶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掛,列車方向牌和車內引導標識都標註了彝漢雙語。同時,班組服務小分隊堅持到車廂、到座位進行安全服務和文明乘車宣傳,一併提供針線包、膠帶、綑紮繩等便民服務,列車廣播還增加了彝漢雙語播報服務,車內乘務員「彝語」「漢語」雙語言上崗。
26歲的俄木日古就是班組服務小分隊的一員,他在「小慢車」上工作3年,他在11年前就與「小慢車」結下了不解之緣。俄木日古每逢周五、周日都會準時坐這趟「小慢車」往返家與學校之間。
為了供俄木日古上學,父母通過「小慢車」銷售家裡種植的烤菸、土豆、玉米。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俄木日古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2017年,鐵路部門履行扶貧承諾來到學校招工,俄木日古與另外5名彝族同學脫穎而出,成為「小慢車」的乘務員。得知兒子能夠在「鐵路部門」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興壞了。俄木日古的媽媽說,「這下俄木日古既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又緩解了家裡的經濟壓力。」
從乘客變為鐵路人,「小慢車」一直溫暖著這位青年的心。兩個月前,俄木日古「升級」成為了父親,每當看到乘車上學回家的孩子們,他就想到自己的過去,更加熱愛自己的崗位,對孩子們的未來滿懷憧憬與祝福。「看到這些孩子能夠安全的乘坐『小慢車』往返家裡和學校我真的感覺很幸福,想想我的孩子在7年以後也能夠坐上這樣安全平穩的『小慢車』我感覺現在我的工作責任重大」,俄木日古驕傲的說。
「小慢車」是綠皮車,燒好燃煤茶爐是工作人員的基本功。
凌晨5點,離5633次發車還有2個多小時,52歲的供水員王青海已從宿營車起床,來到茶爐間開始生火燒水。水燒好後,他再將送水桶裝滿開水,推至車廂的5個保溫桶進行灌裝。完成以上步驟,至少需要3個小時。供熱水的工作他一幹就堅持了7年,平均每天走2萬步,最大的體會一個是字「熱」,特別是夏天茶爐周圍的溫度最高能達40多攝氏度。為的就是讓彝族老鄉喝上一杯熱水。「小慢車」上,還有7名像他一樣的供水員堅守著這個「最熱的崗位」。
近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大涼山沿線學校陸續開學,「小慢車」變得更加熱鬧。
因為票價便宜,每逢周五、周日,「小慢車」途徑沿線的孩子們都會選擇乘坐這趟「校車」回家、上學。車廂裡隨處可見埋頭學習的孩子,他們不願意浪費這寶貴的「慢」時光。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曲木史古莫正在座位上背誦《木蘭辭》,課本上寫滿了譯文,對部分文字還標註了拼音。她說,非常佩服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心和勇氣,她要努力學習,長大後好好孝敬父母,還要為家鄉發展作貢獻。
23歲的羅洪五加,在四川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小學教育專業讀大二。5月21日,疫情放假5個月後,她迫不及待地從喜德登上5633次趕回在西昌的學校。談及理想,她想成為一名教師,為家鄉的孩子服務。
「長大後我想當一名舞蹈老師。」阿合小花說。當天,8歲的阿合小花和6歲的阿合金學,在媽媽蘇克的莫的帶領下從西昌乘坐5633次前往德昌,準備學前班報名。
50年來,「小慢車」上一張張面孔,見證了大涼山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可喜變化,讓我們以一張張笑臉匯集為民服務的情懷拼圖,凝聚起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人民網記者 單芳 鮮小舟 李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