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熱播歷史劇《燕雲臺》的上線,話題便不斷上升,畢竟以遼國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還真不多,同時一向在影視作品中飾演溫柔女子的唐嫣也給大家來了個大逆轉,這次演了一個女中豪傑,想必勾起了很多人的觀劇熱情。
那麼這個劇中的女主是誰呢?她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遼國蕭太后。#唐嫣燕雲臺#
01 蕭太后與「燕雲十六州」的淵源
說起這蕭太后,可了不得,她在遼國的地位完全不輸於唐朝的女皇武則天。
我們最早接觸到「蕭太后」大名的,多是在《楊家將》那些連環畫冊裡看到的,其實她的本名叫蕭綽,小字燕燕 ,出生在契丹貴族的家庭,是後族重臣蕭思溫之女。
「綽」有輕盈柔美之意,她的名字,據說來自唐代詩人元稹「曾經綽立侍丹墀,綻蕊宮花拂面枝」的詩句,這兩句詩暗喻侍奉天子的意思。
但蕭綽最初的未婚夫並不是皇帝,而是韓匡嗣的兒子,青年才俊韓德讓。韓氏祖先原本是薊州玉田一帶(今河北)的漢人,後來被虜為奴隸,並得到遼太祖阿保機重用,躋身遼朝權貴。
在內亂中即位後,遼景宗迅速控制了大局,並以聯姻的方式與蕭氏貴族結盟。政治利益高於一切,蕭思溫的女兒蕭綽只好放棄與韓德讓的婚約,被選為貴妃,隨即冊立為皇后。
公元969年,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後,她被選為貴妃,五月冊立為皇后 。遼景宗在位期間,蕭綽即參與軍國大事 。
能夠爬上這個地位的女子也不是一般人,不說別的,就說說讓中原王朝最頭疼的「燕雲十六州」,在她的手裡就是硬如磐石,根本無人能搞定。
五代十國時期,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和朝廷鬧了點矛盾,為了換取遼國的支持來保命,野心勃勃的石敬瑭不惜割讓燕雲十六州。這塊地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大同、北京等重鎮。
籤署條約之後,遼太宗耶律德光率領五萬兵馬南下,和石敬瑭一起擊敗後唐,然後以新王朝的老大自居,時刻準備插手中原內政。
和中原領土相比,燕雲十六州並不大,但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燕雲十六州易守難攻,從後晉到北宋,歷代君王都沒能用軍事行動收回來,而遼國可以順利進入河北和山西,屯兵汴梁城下。
這相當於在中原王朝的頭頂懸了一把利劍。敵人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而中原要想面對遼國騎兵,還得克服崇山峻岭等障礙。
燕雲十六州自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四百多年都沒能收回來,遼、金、元卻數次從燕雲十六州南下,奪取中原。
直到明朝建立後,徐達和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才算再次收回了遺失的土地。
02 北宋兩次北伐,都敗在了這個女人手裡
畢竟是自己的國土,就像親生兒子一直被壞人擄走了一樣,哪個家長會置之不理。北宋建國之後,宋太宗也看準了時機,在高粱河之敗7年後,發起了雍熙北伐,大軍兵分三路浩浩蕩蕩而來,意欲收復燕雲十六州。
割據於山西的北漢政權為宋所滅後,宋遼之間在雲州一帶已經失去緩衝地區,雙方劍拔弩張,宋軍更是可出兵河北、河東,直逼燕雲地區。
這場戰爭中,遼軍先敗後勝,蕭太后卻臨危不亂,指揮若定,親自督戰,並派出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大將迎戰由宋軍名將潘美、楊業等領銜的20萬大軍。
岐溝關一戰,耶律休哥擊敗了大宋東路的10萬主力軍,將數萬名宋兵圍困於孤城之中。宋軍「棄戈甲若丘陵」,陣亡將士的屍體簡直堆積如山。
東路軍主力潰不成軍後,西路軍不得不後撤,號稱「無敵」的名將楊業,在連下山西諸州後,為接應友軍血戰於陳家谷,最終因孤立無援,敗給耶律斜軫。
楊業的孤軍奮戰和英勇報國之心也得到了對手的尊重,蕭太后十分佩服這位素未謀面的敵國英烈,為表彰其忠君死節,下令修建廟宇紀念。
此後,出使遼朝的宋人路過楊無敵廟,都感慨萬千,有「威信仇方名不滅,至今遺俗逢遺祠」之嘆。
可是現實總是很殘酷,精忠報國的楊家將並未能阻止蕭太后南下的步伐。在楊業兵敗被俘後,契丹人在那年寒冬鋪天蓋地而來,對不久前得意洋洋的宋軍進行了「降維打擊」,甚至深入宋境幾百裡,打到宋太宗放棄了收復燕雲的念頭。
蕭太后在短短四年間,以消滅宋軍有生力量為戰略目標,有學者統計,蕭太后南徵,至少殲滅了宋軍15萬左右的兵力。
時隔多年,蕭太后再度揮師南下,與遼聖宗親自駕御戎車,指揮20萬大軍南叩宋廷,一路勢如破竹。
此時,宋太宗之子宋真宗在位,他本來想聽從大臣建議,跑路逃往四川,只有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一把拉住了他,勸他御駕親徵。
宋真宗在群臣的簇擁之下,來到了前線的澶州(今河南濮陽),看著遼軍黑雲壓城,宋真宗心裡完全是沒有底氣的。
此時的蕭太后也有困難之處,在耶律雙雄斜軫、休哥相繼去世後,遼朝出現了人才斷層。這一次,遼軍打到河南已後勁乏力,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主將蕭撻凜更是在陣前被宋兵射殺,遼軍銳氣大挫。
無論是發動戰爭的遼朝,還是倉促迎戰的宋朝,其實並非為了打仗而去的。最終,宋遼達成協議: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稱宋帝為兄;宋朝每年向遼交納銀帛30萬;雙方以白溝河為界,互不招納降附,邊境解除戒嚴,增築城寨,開掘河道。
這就是著名《檀淵之盟》,雖然維持了雙方間百年的和平,但是相比之下,大宋還是吃了大虧,讓遼國撈到大筆銀子和好處。
03 「燕雲十六州」的最終命運
被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時間久了,當地人對自己的身份就會感到困惑。這其實不難理解,燕雲十六州都曾經歷過中原王朝,很多老人甚至在唐朝生活過,對他們來說,自己的身心都在中原。
可這些老人在宋朝逐漸去世,燕雲新一代根本沒有中原的概念,自從出生以來,他們就是以遼人自居。
長大以後,燕雲新一代耳濡目染的是遼國的風俗,接受的是契丹的文化教育,聽到的消息也是蕭太后多麼英明神武。他們和宋朝沒有半點交集,如何會產生認同感呢?
雖然燕雲新一代在遼國長大,但他們畢竟是漢人,在正宗的契丹人眼中,他們依然是異族。實際上他們自己也經常感受到這種差異。
同樣是遼國的臣民,契丹人就有優越感,在燕雲漢人面前趾高氣揚,一副大爺的派頭。炙手可熱的職位、通暢的晉升渠道、車水馬龍的商鋪都屬於契丹人,燕雲漢人即便僥倖入朝做官,也很難得到和契丹人同樣的晉升機會。
他們也想做遼國的好公民,可地位天然不平等,讓燕雲漢人逐漸產生低人一等的心態。能怎樣呢?這裡的一切都是契丹人的,漢人得到的一點點資源,也是契丹人用來籠絡上層精英的手段,燕雲十六州的命運不在他們手中。
既然燕雲十六州的命運不在自己手裡,那麼誰能決定其命運呢?
燕雲十六州是彈丸之地,資源、實力都有限,他們不足以對抗任何一方。再加上土地的歷史淵源,中原王朝也不可能允許其自成一家,它只能在大國之間求生存。如果宋朝能夠橫掃八方,把遼、金打敗,區區燕雲只能依附於宋朝。
可問題在於,在國家博弈方面,宋和遼勢均力敵,暫時都還沒有全面碾壓對方的資本。
燕雲十六州的糾結也源自於此。大宋雖然經濟實力很強,但在戰場上屢戰屢敗,這很難讓燕雲子民對其產生信心,也很難使中原產生向心力。
這種實力不強的現象,又會讓燕雲加深對遼、金的依附,時間一久,這種心態變得根深蒂固。之後金國佔據黃河以北,元朝統一天下,再次加深他們的這種依附心理。
在元朝的「四等人」制度下,北方漢人處於第三等,略微超過第四等的江南漢人。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如果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處境,或者做同一件事,那麼他們就不會有任何異樣感,反而覺得不那樣做的才是異類,所以元朝的大部分人會以蒙古人為尊。
畢竟國力不如人,整個江山都輸了,再爭論燕雲十六州實在沒必要。他們擁漢也好,崇蒙也罷,都是在歷史大勢之下的選擇。
當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後,命令徐達和常遇春在山東、河南、陝西剪除元朝羽翼,然後直搗大都。
至此,明朝對元國取得壓倒性勝利。而當國力對比顛倒之後,曾經的燕雲十六州再也不是問題,徐達順利地進入了北京。至於元順帝,早就搬家逃命了。
在這樣的歷史大勢之下,不論燕雲十六州的人如何留戀過去,都只能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碎。
蕭太后在這樣的歷史風雲背景中,算是為少數民族女性爭了一回面子,她也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再次印證,巾幗不輸鬚眉。
大家好,我是小夭,愛讀書,愛講故事的職場媽媽。我相信每一個走心的文字,都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記錄,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夭讀書,更多精彩好文,更多好故事讓我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