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位於赤水河中段,是春秋時鰼國故裡,乃水陸交通樞紐,自古為兵家必爭,文化多元,源遠流長。其中袁氏文化別具一格,博大精深,光耀一方,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一脈相傳
土城袁氏源於一脈。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豫章人(江西)袁世明以統制、三邊總制、平南大元帥身份平叛入境,史稱平南。功成,皇帝詔封平南王,奉旨留守武都城(今土城),子孫世襲地方軍、政長官及土司長官542年,代代立身中正,順應歷史潮流,整體上從未遭受重創。近800年來,袁世明後裔遍及西南,遠至國外。總數超過20萬人,其中習水縣有近7萬人,成為縣內絕對望族。
土城袁氏的另一亮點是以世數排輩分,統尊袁世明為始祖(一世祖),袁世明之子為二世,袁世明之孫為三世,以此類推。今最遠已達34世,最高還有22世健在者。袁氏在孩子能記事起,父輩皆告訴其世數及字輩,長大後凡與陌生宗親相遇,雙方以世數論長幼,極重禮義親情。
(上圖為袁世明五世孫紹祖房一直十五世世系圖)
(上圖為袁世明五世孫紹鑑房一至十一世世系圖)
二、一方頂梁
自袁世明入境起,袁家軍即是該方戰鬥力極強的朝廷直屬軍事集團,為歷朝地方安定、國家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袁世明平南,鞏固了南宋西南邊防,保障了朝廷錢糧大省四川的安全。朝廷命其「留鎮守土」,從宋末經元、明到清代,後裔世襲地方軍、政長官及土司長官,袁家軍成為赤水、習水兩河中、下遊重要軍事集團,是歷朝維護國家統一之中堅力量。在南宋抗蒙元、明朝平播、平奢、安等地方土司叛亂,以及遼東抗清、拒石達開等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袁軍將士都一往無前,力挽狂瀾,忠烈輩出。朝廷嘉獎、建祠紀念者多人,有封號、有建樹之將軍近百人。
近代,袁氏在辛亥革命、紅軍長徵過境貴州、抗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抗美援朝及中越邊境反擊戰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多有建樹,為國犧牲將領達十七人之多,中、下級軍官及士兵戰死者不計其數。
(上圖為矗立於今習水土城古鎮的袁世明塑像)
三、一枝獨秀
袁氏主政土城,境域涵蓋赤水河中、下遊流域和習水河流域,以耕、戰、讀傳家,大耕大治,碩果纍纍。留下環衛土城之明代四大軍事屯堡以及諸多名人墓葬、古老宗祠等,其中國家、省、市、縣級等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形成獨立體系,一枝獨秀。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土城的九龍囤,圖為第一關門)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土城的金子囤碑記)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程寨羅漢寺的袁氏宗祠)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程寨羅漢寺平南王袁世明陵園的「宋帥袁千歲」碑)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同民鎮境內的天賜囤恩慶門)
文獻方面,明代民間傳唱本《洪袁傳》堪稱英雄史詩,以《通商碑》、《景福碑記》、《建金子屯碑記》等為代表的諸多文獻資料、民間傳說、人文故事等,皆充滿滿滿的正能量,遍及赤水、習水兩河流域。袁世明祠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袁氏祭祖儀式還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習水家族敬祖文化之唯一。
(上圖為仁懷廳志載《建金子囤碑記》圖片)
(上圖為續遵義府志載《建景福碑記》圖片)
近年來,袁氏族人又發起重修唐代古剎景福寺,該古剎在宋末袁氏始祖袁世明入蜀平南留鎮後崇建,並建有孔子殿基書院,明代袁氏在景福寺建袁氏宗祠,景福寺遂成為祠、寺合一併兼具孔廟、書院一體的文化綜合體,並綜合命名為「中國土城——袁氏景福文化中心」。重建後的景福寺及袁氏宗祠,除展示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外,還擴大了書院,並將戲臺擴建為「播州袁氏土司歷史文化陳列館」,專門歸類梳理展示袁氏文化,含袁氏姓氏起源、支系源流、入蜀平南、留鎮守土、世襲長官、土司雛形、土司沿革、歷次徵戰、傑出人物、主要事跡、袁氏歷史文化遺址遺蹟等,尤其將充分展示袁世明支系文化、遷徙、發展等詳實內容,是不可多得的姓氏文化陣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心。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景福寺播州袁氏土司歷史文化陳列館外立面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
總之,土城袁氏文化相較其他姓氏文化,有諸多特點,其後裔世系脈絡清楚,皆珍愛家族文明,敬祖思親,忠孝愛國,文物眾多,底蘊豐厚,堪稱中華姓氏文化之花。
(上圖為建設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彩繪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彩繪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彩繪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寺廟與宗祠外立面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景福寺袁氏宗祠照片)
(本文作者袁志,袁世明27世孫,遵義市播州區鴨溪中學高級教師,圖片由袁仲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