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城之袁氏文化簡介

2021-02-14 遵義土城袁世明世家文化

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位於赤水河中段,是春秋時鰼國故裡,乃水陸交通樞紐,自古為兵家必爭,文化多元,源遠流長。其中袁氏文化別具一格,博大精深,光耀一方,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一脈相傳

土城袁氏源於一脈。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豫章人(江西)袁世明以統制、三邊總制、平南大元帥身份平叛入境,史稱平南。功成,皇帝詔封平南王,奉旨留守武都城(今土城),子孫世襲地方軍、政長官及土司長官542年,代代立身中正,順應歷史潮流,整體上從未遭受重創。近800年來,袁世明後裔遍及西南,遠至國外。總數超過20萬人,其中習水縣有近7萬人,成為縣內絕對望族。

土城袁氏的另一亮點是以世數排輩分,統尊袁世明為始祖(一世祖),袁世明之子為二世,袁世明之孫為三世,以此類推。今最遠已達34世,最高還有22世健在者。袁氏在孩子能記事起,父輩皆告訴其世數及字輩,長大後凡與陌生宗親相遇,雙方以世數論長幼,極重禮義親情。

(上圖為袁世明五世孫紹祖房一直十五世世系圖)

(上圖為袁世明五世孫紹鑑房一至十一世世系圖)


二、一方頂梁

自袁世明入境起,袁家軍即是該方戰鬥力極強的朝廷直屬軍事集團,為歷朝地方安定、國家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袁世明平南,鞏固了南宋西南邊防,保障了朝廷錢糧大省四川的安全。朝廷命其「留鎮守土」,從宋末經元、明到清代,後裔世襲地方軍、政長官及土司長官,袁家軍成為赤水、習水兩河中、下遊重要軍事集團,是歷朝維護國家統一之中堅力量。在南宋抗蒙元、明朝平播、平奢、安等地方土司叛亂,以及遼東抗清、拒石達開等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袁軍將士都一往無前,力挽狂瀾,忠烈輩出。朝廷嘉獎、建祠紀念者多人,有封號、有建樹之將軍近百人。

近代,袁氏在辛亥革命、紅軍長徵過境貴州、抗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抗美援朝及中越邊境反擊戰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多有建樹,為國犧牲將領達十七人之多,中、下級軍官及士兵戰死者不計其數。

(上圖為矗立於今習水土城古鎮的袁世明塑像)


三、一枝獨秀

袁氏主政土城,境域涵蓋赤水河中、下遊流域和習水河流域,以耕、戰、讀傳家,大耕大治,碩果纍纍。留下環衛土城之明代四大軍事屯堡以及諸多名人墓葬、古老宗祠等,其中國家、省、市、縣級等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形成獨立體系,一枝獨秀。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土城的九龍囤,圖為第一關門)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土城的金子囤碑記)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程寨羅漢寺的袁氏宗祠)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程寨羅漢寺平南王袁世明陵園的「宋帥袁千歲」碑)

(上圖為位於今習水同民鎮境內的天賜囤恩慶門)

文獻方面,明代民間傳唱本《洪袁傳》堪稱英雄史詩,以《通商碑》、《景福碑記》、《建金子屯碑記》等為代表的諸多文獻資料、民間傳說、人文故事等,皆充滿滿滿的正能量,遍及赤水、習水兩河流域。袁世明祠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袁氏祭祖儀式還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習水家族敬祖文化之唯一。

(上圖為仁懷廳志載《建金子囤碑記》圖片)

(上圖為續遵義府志載《建景福碑記》圖片)

近年來,袁氏族人又發起重修唐代古剎景福寺,該古剎在宋末袁氏始祖袁世明入蜀平南留鎮後崇建,並建有孔子殿基書院,明代袁氏在景福寺建袁氏宗祠,景福寺遂成為祠、寺合一併兼具孔廟、書院一體的文化綜合體,並綜合命名為「中國土城——袁氏景福文化中心」。重建後的景福寺及袁氏宗祠,除展示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外,還擴大了書院,並將戲臺擴建為「播州袁氏土司歷史文化陳列館」,專門歸類梳理展示袁氏文化,含袁氏姓氏起源、支系源流、入蜀平南、留鎮守土、世襲長官、土司雛形、土司沿革、歷次徵戰、傑出人物、主要事跡、袁氏歷史文化遺址遺蹟等,尤其將充分展示袁世明支系文化、遷徙、發展等詳實內容,是不可多得的姓氏文化陣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心。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景福寺播州袁氏土司歷史文化陳列館外立面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

總之,土城袁氏文化相較其他姓氏文化,有諸多特點,其後裔世系脈絡清楚,皆珍愛家族文明,敬祖思親,忠孝愛國,文物眾多,底蘊豐厚,堪稱中華姓氏文化之花。

(上圖為建設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彩繪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彩繪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彩繪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習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寺廟與宗祠外立面照片)

(上圖為建設裝修中的景福寺袁氏宗祠照片)

(本文作者袁志,袁世明27世孫,遵義市播州區鴨溪中學高級教師,圖片由袁仲斌提供)

相關焦點

  • 安土城:火天之城
    安土城位於海拔一百多米的山頂上,七層樓的建築高六十五米。城下有大道貫穿,沿路興建民居、寺廟和武將居所。  1576年,信長將本城遷至安土。安土城北臨琵琶湖,向西直達京都。而安土城靠近羽柴秀吉之長濱城、明智光秀之阪本城,聯絡兩人也較方便。  安土城在日本國的滋賀縣安土町,古為近江國,位於本州島近畿地方。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位居滋賀縣中部,佔全縣面積約六分之一。首府大津市。
  • 【中國作家看習水】——土城的青槓坡
    在過去,土城於我來說只是在大量的長徵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讀過見過,看得多了,聽得多了,「土城」二字便在大腦裡深深的紮下根來。土城屬於習水,習水屬於遵義,在中國,「土城」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地名。遵義的習水是真正崇山峻岭,山連著山,河連著河,因為山大,農家都建在半山腰裡,土城倒是例外,像一條長龍盤踞建在山腳下的赤水河邊。
  • 《百家姓》之袁姓起源(持續更新中)
    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 兩「基地」落戶「紅培之都 中國土城」
    11月20日,遵義醫科大學黨性教育基地暨遵義教育與衛生幹部學院教學基地掛牌儀式在「紅培之都 中國土城」四渡赤水培訓學院舉行。遵義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建國出席儀式並講話,縣委書記向承強出席並致辭,遵義醫科大學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郭宇亮,土城紅色文化旅遊創新區黨工委書記、土城鎮黨委書記劉綿定出席。四渡赤水培訓學院院長趙小兵主持儀式。
  • 祝氏家族簡介
    祝國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為齊國所吞滅,其地成為齊國之邑。祝國子孫們遂以國名為氏,稱祝柯氏,後分衍為單姓祝氏、柯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祝氏正確祝氏讀音作zhù(ㄓㄨˋ)。源流二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裔顓頊之孫重黎,為高辛氏火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左傳》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
  • 遵義周末遊推薦:從土城聖地客棧出發,探索土城的精彩去處
    體驗本地千年古城文化了解幾十年前紅軍的艱苦奮鬥在體驗老街特色美食之餘享受難得的身心放鬆時刻土城探索計劃已安排吃下漫步紅城這組安利↓↓土城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古蹟甚多,文化遺產豐富,被譽為「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土城有紅、古、綠、白、兵五種文化,十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化遺址,像一顆顆美麗的珍珠,溫潤著這座古鎮的底色。
  • 茶陵譚氏、馬家河羅氏、百井袁氏...株洲有這些名門望族
    名門望族是指歷史悠久而聲望很高人才輩出的家族,株洲也有一些家族能稱得上為名門望族,如茶陵的譚氏、株洲馬家河羅氏、攸縣梅城龍氏、茶陵東山陳氏、株洲百井袁氏、株洲姚家壩遊氏等等。還有天津知府羅正均、民國大律師羅端生、國民黨中將羅正潭、行政院參議羅正緯(曾執教湖南省立一中,為毛澤東之師)。馬家河羅氏還出了早期中共黨員羅學瓚烈士,工農運動組織者羅哲烈士,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羅亦農。株洲百井袁氏宋末年間居住在善化縣(今長沙)南門外碧湘街的袁辛是株洲百井袁氏的始祖。辛公生萬伯,萬伯生壽孫。
  • 土城又上央視了!CCTV-4《鄉土》欄目走進土城是因為...
    紀錄片講述了從遠古一路走來,堅韌執著的精神在土城這片土地上雖歷經千年,卻依然薪火相傳的故事。2017年農曆年年末,中央電視臺CCTV7《鄉土》欄目走進土城古鎮,邁入土城糖食幫古老院落,一段關乎文化復甦、關乎鄉愁、關乎平實質樸的文化生活故事即將開始...
  • 《大好河山 魅力冬奧》草原古城西土城 作者:白鴻
    二、徵集內容1、要以現代詩歌和散文創作為載體,充分展現張家口的城市之美,深入挖掘張家口地域文化,深刻反映張家口生態現狀、張家口歷史文化發展和草原民俗風情,喚起人們崇尚綠色、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與北宋對峙的遼金兩個北方政權在張庫大道的起源與繁榮起著重要作用,北宋的瓷、茶葉、絲綢在西土城互市後北上歐亞必然要經過這兩個政權所在地,宋瓷和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對世界的商貿發揮著重要影響,中國英文「China」為瓷器。俄文「Китай」直譯就是「契丹」,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是對中國的一個通稱。
  • 花氏家族簡介
    :姓氏起源查詢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家族群查詢  花氏家族         花姓,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18萬人 ,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約佔全國漢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花姓後裔分布於蘇、魯、豫、皖、冀等地。中國最新300大姓排名(2008)(數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18萬人 ,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自改為花姓。
  • 姬氏家族簡介
    清朝中葉以後,格格氏所冠漢姓即為姬氏。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717-前2599年)是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生於姜水(今寶雞境內)之岸的炎帝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 「畫說土城」中國名家習水行寫生活動在土城古鎮啟動
    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宣傳遵義、宣傳習水土城,為貴州省第11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營造氛圍,由中共習水縣委、習水縣人民政府、中國油畫寫生俱樂部、遵義市美術家協會、遵義市油畫藝術委員會主辦、習水縣委宣傳部、習水縣文聯、習水縣美術家協會承辦、貴州仙源紅古樹茶茶葉有限公司、貴州半畝園文化創意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畫說土城」---中國名家習水行採風創作活動今天啟動。
  • 沙市土城之太師淵段
    此為沙市最早修築的土城。元末曾在此基礎上加以增築,淸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在白蓮教川楚陝大起義期間,荊宜施道霍龍見強迫居民「設防以備」再次修築土城。當時以磚為女牆,濱江樹木柵,並設置五門:西阜康門,西北迎禧門,北寶塔門,東北石閘門,東章臺門,並在孫叔敖墓東北之便河上置閘口雉堞(zhì dié)。同治初年(約在公元1862年前後)欲再加修築,但未實現。
  • 方氏家族簡介
    源於姜姓,出自遠古帝王神農氏裔孫雷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及《世本》等的記載,相傳上古帝王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在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立下大功,封於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氏,稱為方雷氏,後逐漸省文簡化分衍為方氏、雷氏。
  • 土城印象(文/羅淑英)
    土城印象文/羅淑英(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到達土城已是傍晚,除了每次前往重慶途經過這裡,這算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邂逅土城。知曉土城這個地方是在幼年,因這裡有家族宗祠。每每父親參加家族活動回去,會聽聞一些關於土城的消息。
  • 查氏頭條:查氏家族簡介
    查氏家族簡介姓氏查拼音chá、zhā人口約 100 多萬〔 常見姓氏 〕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江西省:九江市星子,槎壠查村,人口2000餘人,位於星子縣蛟塘鎮東南方3公裡。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源流二源於姜氏,出自春秋時期炎帝後裔齊國公之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姜無野執政時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賜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到楂邑(今山東濟陽),該地盛產山楂。在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作為姓氏者,稱楂氏。
  • 莊氏家族簡介
    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卜居永春桃源裡。九世孫莊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之改名「錦繡山」,遂有桃源莊氏「御墨錦繡」、「錦繡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莊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莊府巷即因莊府而得名。千年來,莊森的後裔繁衍昌盛,播遷海內外,總數達百萬之眾。
  • 袁姓族譜
    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
  • 重走長徵路:走進紅色古鎮「土城」!
    赤水人的微信號:chishuiren0852習水土城古鎮是赤水河中遊的重要碼頭,有「川黔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1月24日,紅一軍團進佔土城,至27日,除九軍團外,紅軍主力陸續抵達土城。
  • 商丘歷史文化名人之——燧人氏
    燧  人  氏燧人氏,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燧人氏是三皇之首,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是中華民族本原文化的根。他創立的「風」姓是中華姓氏的原始祖姓之一,是當代萬姓之根。「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後聖人作,然後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禮記禮運》)「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五蠹》)。火的使用在人類發展史上,是極其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