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惠臺31條」到新「惠臺26條」 看兩岸的融合發展

2021-02-15 香港經濟導報社

文/潘錫堂 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大陸分別於2018年2月28日及2019年11月4日推出「惠臺31條措施」及「惠臺26條措施」,這一柔性政策已經產生了正面的效應,在臺灣的多項民調中顯示,臺灣同胞對於大陸的好感度,以及願意到大陸就學、就業、創業及生活的比例都明顯上升。圖為一名在廈門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前左二)在第十四屆臺灣專業人才就業創業暨臺生實習見習廈門對接會上與招聘人員交流。(新華社圖片)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發展過程中,中共中央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逐步提出了融合發展理念與主張,而且使其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從起初強調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逐步擴充為兩岸整體融合發展,從強調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轉變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再提升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在十九大結束後,大陸立即於2018年2月28日推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臺31條措施」),給予臺灣各階層尤其是臺商、年輕人及專業人士更多的優惠待遇。繼而,大陸又於2019年11月4日再推「惠臺26條措施」。

大陸的此一柔性政策已產生了正面的效應,在臺灣的多項民調中顯示,臺灣同胞對於大陸的好感度,以及願意到大陸就學、就業、創業及生活的比例都明顯上升,甚至在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態度變化更為明顯。由這些民調數據及實際的交流現象可以看出,在大陸對臺採取融合發展的政策,以及所可以提供給臺灣同胞的同等待遇越來越好的情形下,臺灣同胞對於大陸的評價及情感都在改善中,為未來的兩岸和平統一奠定有利的基礎。

大陸近年來積極推進兩岸融合發展,代表性的政策可謂是2018年2月28日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協調了29個機構,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惠臺31條措施」。

儘管在臺灣有觀點認為,從2009年開始舉辦的海峽論壇,年年都有經貿領域的經濟「讓利」,也就是基於「讓臺灣同胞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但從2016的第八屆海峽論壇起,到臺灣的經濟上「讓利」已基本消失,改以頒布吸引臺灣同胞西進大陸的「便民」政策,推動「體驗式交流」;大陸續以「去」的便利、「行」的便利、「住」的便利,促進臺灣民間與大陸的實質關聯和情感。

即使如此,在2018年公布的「惠臺31條措施」,皆是希望兩岸融合發展的條款,其中的明顯例子如下:

1.臺灣同胞在大陸投資的企業(以下簡稱「臺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
 

5.臺資企業可公平參與政府採購。
 

7.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適用相關用地政策。
 

9.臺資農業企業可與大陸農業企業同等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農業支援政策和優惠措施。
 

13. 臺灣同胞可報名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
 

14. 臺灣專業人才可申請參與國家「千人計劃」。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專業人才,可申請參與國家「萬人計劃」。
 

15. 臺灣同胞可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等各類基金項目。
 

18. 臺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
 

22. 鼓勵臺灣同胞加入大陸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類專業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參加相關活動。
 

27. 取得大陸醫師資格證書的臺灣同胞,可按照相關規定在大陸申請執業註冊。
 

29. 在臺灣已獲取相應資格的臺灣同胞在大陸申請證券、期貨、基金從業資格時,只需通過大陸法律法規考試,無需參加專業知識考試。
 

30. 鼓勵臺灣教師來大陸高校任教,其在臺灣取得的學術成果可納入工作評價體系。

除此之外,各地方也紛紛配合中央31條,提出相對應的惠臺措施,例如廈門、上海、福建、寧波、天津、浙江、湖北、崑山……配套公布的60條、55條、66條、80條、52條、76條、62條、68條……實施辦法,顯示各地在融合發展上,落實中央政策的舉措。

不僅如此,國務院繼2018年8月3日取消《臺港澳人員就業證》後,更在同年8月16日進一步公布《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21條,在既有出入境用的臺胞證之外,同年9月1日起開放符合條件者,不需放棄臺灣戶籍、擁有大陸戶籍就可申請大陸居住證,採取與大陸身份證相同的18碼,與大陸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形同「類身份證」。

申領發放辦法規定,在大陸居住半年以上,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等3條件之一的臺灣居民,可持臺胞證到當地公安機關申請辦理,經20個工作天發放的居住證,在內地可以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依法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三項權利,享受居住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為其提供的義務教育、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等六項基本公共服務,還可以享受在居住地辦理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辦理生育服務登記以及在大陸住宿旅館,乘坐國內航班、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辦理銀行、保險、證券和期貨等金融服務,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購物,購買公園及各類文體場館的門票,進行文化娛樂、商旅消費等九個方面的便利。



由此觀之,一系列推出的惠臺措施,確實可看到大陸在融合發展政策的努力,而且隨著時空環境演變,動態調整內容,以符合大陸推動此案的預期效果。

大陸繼2018年提出「惠臺31條」,日前又提出「惠臺26條」,在原來企業、教育等同等待遇的基礎上,擴大兩岸同等項目,不僅包括在大陸臺商可參與大陸5G建設,且深入民生,包括領事保護、交通出行、農業合作及購房資格等。民進黨蔡當局若只能祭出「仇中」或「恐共」策略,未必能爭取到廣大民意的認同。換言之,儘管「惠臺26條」包括對臺資企業與臺胞在大陸的一些同等待遇,發布上路後短短幾天,臺胞反應都很好,認為對解決投資生活問題、擴大機遇,帶來更紮實的獲得感。但對綠營而言,大陸任何惠臺措施均離不開「木馬陽謀」,問題是,臺灣民眾真會支持民進黨因「仇中」或「恐共」就把臺灣用圍堵困住的做法嗎?
 

國臺辦在說明「惠臺26條」公布的背景時提及,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五點」及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體現大陸對臺政策的思維與做法仍然維持一貫,亦即持續推動兩岸的和平統一,並且貫徹「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意旨。可見大陸的對臺思維,掌握自己的政策主動性,並不因為民進黨蔡當局的拒絕而放棄自身的主張,甚至在「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遭汙名化的情況下,以更具體的惠臺措施來體現其精神,期盼能釐清臺灣民眾對於大陸對臺善意的誤解。

再進一步言,大陸自2018年2月發布「惠臺31條」以來,已於各省市推出「在地化的惠臺政策」;四中全會結束後不久,在臺灣2020年1月選舉前,國臺辦等部委再推出「惠臺26條」,對惠臺內容更具體描述,意在凸顯大陸不會因民進黨執政而改變「和平統一進程」,而是要藉由「由下而上的自主融合來改變臺灣」。

具體而論,在基本戰略層面上,「惠臺26條」體現了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以交流融合改善兩岸關係的主路徑。即使民進黨2020年1月勝選、中美關係競爭對抗性增強,大陸的對臺戰略還是不會出現「顛覆性變化」,以惠臺措施為主,以反「臺獨」軍事外交鬥爭為輔的「軟硬兼施」戰術,應仍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易言之,無論是軍機繞臺、斷絕「邦交」,還是31條或26條的惠臺措施,這些都是大陸操之在己的單邊作為。近年來大陸對臺政策呈現出「繞道菁英、直攻庶民」的特色,嘗試建構出一個人人得利、人人有感的惠臺服務網絡。新頒布的「惠臺26條」多數是已在各省市試行、試點內容的提煉,也是大陸「基層探索」上升為「頂層設計」的改革式的更生動的體現。



「惠臺26條」比起「惠臺31條」更細緻,舉凡臺灣民眾在大陸與國際上所需要的照顧都包羅其中,對臺胞與大陸同胞一視同仁,甚至對臺胞更優惠。具體來說,「惠臺26條」有四大亮點:一、「26條」比起「31條」,含金量更大、受惠面更廣、獲得感更強;二、「26條」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胞一視同仁;三、「26條」涉及到未來大陸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涉及到未來有發展前途的行業與企業,如5G建設等,這些領域都與臺資企業、臺胞共用發展機遇;四、「26條」是在「31條」基礎上的提升與加強版,是對「31條」的更進一步之深化、細化、更具體、更有可操作性、甚至更接地氣。

總體而言,「惠臺26條」體現大陸將場域設定在大陸和國際。在大陸場域,大陸持續透過各項「同等待遇」措施,加大經濟開放力度,吸納臺灣資金投資或合資,同時磁吸臺灣高端人才、優秀學生和青年,從經濟、民間雙管齊下,強化「融合」的力道並擴大範圍,排除臺灣因素,單方面推進統一進程。在國際場域,臺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讓很多臺灣民眾頗有感。

對此,民進黨蔡當局從上到下期期以為不可,爭相跳出來對「26條」大加撻伐,誣稱大陸不安好心,稱「26條」更是糖衣毒藥,為的是將臺灣落入「一國兩制」的框架,甚至汙衊式指摘大陸企圖介入影響臺灣2020選舉。其實不然,大陸已將對臺重點場域設定在大陸和國際上,著眼點即是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與未來新技術應用的發展空間,及在國際社會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操作愈來愈細緻且全面性的策略,幾乎全面落實「同等待遇化」,讓民進黨蔡當局毫無插手幹預的餘地。

總之,「惠臺26條」堪稱是大陸對蔡英文一再操弄「亡國感」的反制。陳同佳來臺案已讓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窘態畢露;如今,「26條」更是大陸欲與蔡英文的直球對決,條條瞄準了民進黨的痛腳。換言之,「惠臺26條」更精準命中在大陸臺商、臺青乃至臺灣民眾的心理,堪稱已然直擊蔡當局的軟肋。即使蔡當局依然一味批判回擊,仍阻止不了部分臺灣民眾選擇以選票決定臺灣未來方向,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蔡當局已成了阻撓其前途發展的障礙。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讓臺商感受「廈門溫度」
    在疫情防控的「下半場」,不少廈門臺企抓住大陸經濟發展機遇,在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助力下高質量複產,業績逆勢增長。
  • 臺灣「流浪博士」滬上覓就業 「惠臺31條」讓「登陸」更安心
    臺灣教育部門2014年的數據顯示,每年臺灣島內博士生招生約6800人,約3500位博士生畢業,能進到校園工作的不超過800人,加上部分學校聘用從島外留學回來的博士生約300人,本土博士能進到校園工作的僅約500人。「讀完博士,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有穩定的研究環境,找到一份在高校專職任教的工作。」已年近40歲的傅及光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高校。
  • 得益「31條惠臺措施」 臺企獲政策支持成功「機器換人」
    圖:位於廣州的臺企海鷗住工受益於「惠臺31條」迅速轉型升級。圖為去年國際廚衛展上海歐住工的展臺/受訪者供圖今年是大陸方面實施「31條惠臺措施」一周年。一年來,不少在大陸的臺企享受到相關優惠,促進轉型升級。位於廣州番禺的海鷗住宅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受惠臺企。
  • 大陸惠臺政策將如何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受到廣大臺灣同胞的熱烈歡迎,表明中國大陸對臺工作正在呈現新氣象、邁入新階段。特別是考慮到目前春節剛過、兩會在即,各個部門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兩會之際,還把惠臺政策的出臺列入優先議程,及時發佈落實,充分顯示了中國大陸對於廣大臺灣同胞福祉的高度重視。 二是開放力度顯著加大。此次中國大陸共出臺31條具體措施,其中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
  • 福建惠臺225條 蘊含發展新機遇...
    吳家瑩指出,特別是允許臺企投資建設總裝機5萬千瓦以上水電站,臺企發電廠可並網運行,這可能連一般陸企也沒有資格;此外,可同等參與鐵路、公路、港航、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工程項目等,這讓臺企有機會進入競爭新賽道。
  • 中共發布對臺26條 臺灣人可在陸外館申請旅行證件
    ),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其中包括臺資企業可按市場化原則,參與大陸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測試和網路建設,以及臺灣民眾可在大陸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據大陸國臺辦官網公布,「26條措施」深入貫徹落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更多同等待遇。
  • 大陸最新發布「對臺26條」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措施
    「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條措施)全文如下:1 臺資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檢測評定、示範應用體系建設,可同等參與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建設。2 臺資企業可按市場化原則參與大陸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測試和網路建設。
  • 四川發佈「川臺70條」 促臺胞共用發展機遇
    2018年9月3日,四川省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川臺70條」),聚焦「同等待遇」,體現「四川特色」,擴大深化川臺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川臺70條」分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擴大川臺經貿合作,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有31條;第二部分是「推進川臺人文交流,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川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有39條。
  • 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
    本報北京2020年12月31日電 (記者金晨)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日前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兩岸經貿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利益需求,具有強大內生動力,是偶發事件和人為幹擾阻擋不了的。2020年臺灣經濟保持增長,與大陸臺胞臺企貢獻、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紐帶密不可分。
  • 廈門出臺「惠臺26條」實施細則 讓臺胞感受融合溫度
    央廣網廈門5月16日消息(記者郭婕妤)「惠臺26條實施細則,讓臺胞在更多領域、更大範圍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兩岸融合發展的『廈門溫度』」。近日,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詳細、周到,乾貨滿滿,都是誠意。
  • 關注│10篇兩岸故事 見證海峽論壇10年
    這十篇故事當中,內容涉及多項兩岸民生議題,包括張德忠的「唯有親身走過、您才會珍惜」、張欣頤的「讓鄉村創造的種子從海峽論壇發酵」、林智遠的「石頭會唱歌」、鄭自強的「每個人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利」等,有臺灣青年創業的心路歷程、有投身公益的夢想實踐、更有踏上尋根之旅的故事,反映了海峽論壇在擴大民間交流、促進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 新LOGO蘊含兩岸美好寓意
    此次改版是中國臺灣網向提質增效轉型邁出的重要一步,是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現實需要,是擴大中國臺灣網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實際舉措。中國臺灣網(www.taiwan.cn)新版首頁於2021年2月3日全新上線中國臺灣網此次改版按照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國家涉臺門戶網站的標準精心設計,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從內容、設計、功能三個方面著手,宣傳中央對臺政策
  • 蓄勢待發,臺企看好「疫後」大陸發展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隨著大陸疫情形勢逐步平穩,各行各業持續回暖。
  • 十堰市臺辦學習貫徹惠臺「26條措施」
    1月20日,十堰市臺辦組織學習《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市委常委沈學強主持會議。  沈學強強調,「26條措施」是中央堅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充分體現。
  • 關注│福州臺協會25周年 致力服務臺胞
    中新社福州市臺協會25周年活動近日在福州舉行,吸引了在閩臺商、臺師、臺青等800多人參加。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奕廷表示,隨著對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等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實,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臺胞來到福建,進行學習、投資和創業。
  • 司法惠臺,這家法院又有了新作為!
    司法惠臺,這家法院又有了新作為! @在廈臺胞臺企通通看過來全國首個涉臺司法服務網和手機APP正式開通啦!上海協力(廈門)律師事務所 陳敬招律師:某臺資公司法務總監 候少明:該案代理律師及臺企法務主管均對我院司法惠臺舉措落實有力、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不斷發揮司法職能的做法表示高度肯定
  • 上海臺協會長 李政宏:創新務實 服務臺商
    除了這兩年的回臺徵才,近幾年來上海臺協還通過開展校企實習合作專案、組織臺生來滬實習交流等一系列吸引臺灣大學生到上海就業實習的活動,鼓勵臺青來大陸實現夢想,闖出一片天。4年以來,吸引海峽兩岸近千名大學生前來應聘,已有300多位實習學生被大陸臺企留用,有的已經成為企業的新晉骨幹,為臺灣青年人「畢業即就業」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
  • 雲南省委臺辦召開中央惠臺「26條措施」 解讀座談會
    2019年12月25日,雲南省委臺辦召開中央惠臺「26條措施」解讀座談會,部分州市委臺辦、在滇臺商臺企臺胞參加。省委臺辦崔冰成副主任結合雲南實際就如何貫徹落實中央惠臺「26條措施」進行解讀,與會臺商臺企臺胞反響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