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年輕組
作者 | 渣渣郡
題圖創意來自tylerspangle
財富密碼,應該是最近B站上最火的詞之一,泛指通過欺騙網友來獲取大量關注,從而恰錢的視頻。
比如,像老外說我愛中國、蒸汽波土味集錦、Up主假裝視頻被盜了、漂亮小姑娘自述說自己有三十三種人格,諸如此類的作品,都屬於財富密碼的經典路數。
部分經典財富密碼流量鑑賞,瞅著就嚇人。
圖片來源:B站
就像人類文明先有文藝復興,後有啟蒙運動一樣,網際網路的浪潮正讓財富密碼不斷迭代、不斷升級。
如今,新·財富密碼 - NEW·Wealth code橫空出世,讓不少Up主找到了新的流量藍海,洞見了通往財富的胡志明小道。
示意圖:掌握了新財富密碼的Up主,縱身躍入流量的金幣池。
圖片來源:pinterest
01.
Up主の「新·財富密碼」
所謂新·財富密碼,是Wealth code的迭代變體。
指的就是靠辯駁財富密碼類視頻,從而獲得流量的作品,強調批判性、現實性。
圖片來源:小雞辭典@風雪獵人
關於它崛起的趨勢,早在今年3月份,就被知乎上一位大哥敏銳地感知到了:
反財富密碼即將化身新·財富密碼,成為Up們在網絡大海裡攫取寶貴流量的虹吸管兒。
圖片來源:知乎@Goku
那麼,新·財富密碼這類作品啥樣呢?
比如,前一陣B站Up主就搞了很多批判斯拉夫機靈鬼兒伏拉夫的視頻,就屬此類。做的最好的流量300多萬,看著都讓人害怕。
圖片來源:B站
但據我觀察,真正讓新·財富密碼招牌支稜起來的招數,並不是調侃伏拉夫,而是吐槽土味視頻。
在B站上,這類視頻也常常被稱為:土味挑戰。
圖片來源:B站
土味挑戰的內容結構並不複雜,頗有點看圖說話的意思。
Up主會把快手、抖音裡的一些怪奇短視頻素材進行整合,然後一邊自己品味著視頻中那個似真非真的荒誕,一邊用幽默的口才跟粉絲分享從屏幕中人的浮誇演技中得到的快樂。
圖片來源:B站@徐大蝦咯
B站上的土味挑戰,不僅僅關注青年群體,老年群體也被涵蓋其中,衣著光鮮的Up主把他們當成材料,佐以幽默的語言奉獻一出大戲,逗樂觀眾,也逗樂自己。
圖片來源:B站@七樂七
Up主們的財富密碼涵蓋了各個群體,一些未成年用戶的視頻作品,也被冠以可愛的名義單純欣賞,成了主播和粉絲的快樂來源。
圖片來源:B站@阿銀哦哦
還有一位Up主挺學院派的,特意扒拉了點各個視頻平臺的未成年視頻,試圖呈現一篇《中國各平臺未成年觀察報告》。
儘管在這個400萬流量的視頻中Up主沒有點評,儘管樣本量根本不足以呈現出任何一個平臺未成年用戶的完整全貌:
但,從彈屏上對B站未成年全票好評,和對剩下兩個平臺未成年用戶的喝倒彩和口臭,以及Up主「給你們這些留下來,讓你們長大看看自己的黑歷史」的說辭中,還是會讓人疑惑內容的傾向性。
圖片來源:B站
如今吐槽土味這門新·財富密碼,在B站上已經變成了新星Up完成原始流量積累的不二法門。
比如,B站最近有一個漲粉挺兇的生活類Up主名叫@阿銀哦哦,開播9個月就斬獲了百萬粉絲,分析他的內容構成會發現其25%的作品都是吐槽土味視頻的作品,而且流量動輒百萬,相當美麗。
Up主@阿銀哦哦的個人頁面,播放量最多的前三名,吐槽土味佔了倆
圖片來源:B站
浪潮之下,似乎所有人都從這杯鮮榨財富密碼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Up主收割了流量,B站粉絲獲得了快樂,平臺刷新了數據,大家都很開心。
02.
土味狂歡背後の殘酷點評
在這條土味狂歡的流量快樂路上,大概只有短視頻作者對此渾然不知,不知道自己的內容成為了製作流量蛋糕的高質原料。
因為吐槽土味的新·財富密碼漸成氣候,在B站內部有關它的道德性爭論,已經吵作一團。
有的Up主認為隨意點評短視頻用戶作品是一種冒犯,是短視頻的寄生物;而另一些Up主則認為他們做的這是反映視頻,讓粉絲開心就好,沒什麼不妥。
圖片來源:B站
雙方在B站上各有支持者和粉絲,所以每當這類抨擊與反抨擊視頻發布時,彈屏上就會出現無數的保護,開始站成兩隊。
但吵了幾天之後依舊是一團漿糊,陷入語言黑沼澤。
保護一詞源自藥水哥直播,多少帶點支持觀點、粉絲站隊的意思。
圖片來源:B站
但在他們討論的時候,我卻發現在B站土味狂歡路上出現了讓人覺得殘酷的現象。
關於這一點,能從5月2日B站Up主@五指兔視頻裡的留言和彈屏中窺見一二。當時這位Up主試圖通過與快手主播連麥,給B站用戶呈現出一個快手用戶的畫像。
面對快手年輕主播的謾罵與迷惑行為,粉絲們紛紛把這套行為稱之為「賽博看猴」。這種說法,就好像快手用戶是另一空間維度裡的未知生物,而他們則是漫步在美麗動物園裡的遊客。
五指兔作品《B站小Up嘗試到快手直播PK連麥,直接被快手各路「主播」秀懵圈》下方留言板
圖片來源:B站@五指兔
在視頻接近結尾的地方,這位Up主再度連線了一位快手用戶聊天:快手用戶自述雙親去世,身陷窘境。本是挺慘一事,但就因口音一度被懷疑是詐騙組織成員,彈屏遍天,場面荒誕。
圖片來源:B站@五指兔
發生在@五指兔視頻中的現象,在B站不是孤例。辱罵、調侃、諷刺,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吐槽土味的視頻中看到。
圖片來源:B站
但我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土味視頻的定義正在變得更加寬泛。到了現在,幾乎只要是短視頻平臺出品都會成為他們的歡樂源泉。
比如土味鑑賞裡的新欄目土味套餐成為了B站一些Up主的新風口,內容就是專門轉載快手的吃播,大家一起看著笑哈哈——笑主播的長相、笑他們的寒酸。但其實,這些視頻中並沒有什麼特別浮誇和拙劣的表演,只是環境不如五星級酒店的餐廳,演員沒有穿上Supreme。
圖片來源:B站
通過一些早期數據,就可以看出B站用戶內心對於快手、抖音土味短視頻的看法:他們大多認為土味視頻的滲入,是對B站環境的汙染。
圖片來源:B站@ZER0NE_junkrat
從這些言論上看,B站用戶十分驕傲自己的社區文化,覺得B站文化神聖不可侵犯。因此,某種角度來講:他們對短視頻平臺的態度,更像是一種宗教狂熱,頗有守護迦南聖地的意思。
因此,Up主幽默地吐槽土味視頻的內容,之所以能在B站流量戰場中攻無不克:就是因為踩中了B站用戶心裡的G點,塑造了一場如同「獵巫行動」般的盛景。
圖片來源:magazine: Dietegen Guggenbühl: Hexen. in: Sandoz-Bulletin 24 (1971), page 38
但,即便專家、學者、B站用戶再怎麼對土味文化鄙夷、哀嘆甚至大聲疾呼;也絲毫不會影響那些曾經代表著鄉土氣的賽博話語,正在快速融合進都市青年生活的事實。
比如,我有個朋友,是個有點名氣的樂隊主唱。臺上風光無量,姑娘看見就小鹿亂撞。但在動感炫酷的另一面,卻是在日本酒肆採風的時候大教國際友人,如何就著啤酒標準地念出「奧力給。」
三裡屯新開的潮牌店,都在拿#土味情話大比拼#來做宣傳活動,反映不錯,簡單有效。
甚至連12歲的小學生都告訴我,如果不懂土味文化,在班裡都約等於文盲,別人聊天都插不上話。
因此,在這個人人都說抽象話、玩土味,就連媒體都把短視頻視為洞悉中國社會切面探鏟的年頭,B站的部分用戶始終用低俗或是「賽博看猴」之類的殘酷話語去概括整個短視頻平臺的現象,耐人尋味。
03.
土味之外の真實
可能大家會奇怪,為啥我會這麼關心B站用戶的看法?
因為坐擁1.724億月活、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B站,用戶的觀點、審美和意識,很大程度上能作為城市年輕人意識的風向標 。
從百度指數來看,B站用戶集中於較發達地區。
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而B站部分用戶所反感的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產者,代表和記錄的是光鮮背面、脫離年輕人視線之外的故事。
它涵蓋了更廣泛的中國人口,擁有更多你在主流語境下看不到的畫面,而正是這些畫面或多或少地映射出了中國各階層的生活內容。
短視頻平臺中的確有不少靠超脫大眾認知的方式來獲取流量:比如老八、天安社之類的主播,他們甚至希望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被轉載、被嘲笑、被更多人注意,然後收割流量賺大錢。
4億月活的快手裡,難道都是社會人和審醜主播嗎?
圖片來源:百度
這種獵奇心理下的傳播,讓Low、土、醜,成為一些人心中短視頻背後主流使用者的Tag。
但,在這層充滿偏見的外殼背後,隱藏的是更多人真實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活;儘管很多短視頻作品轉場粗糙、主播的口音在很多人看來比文案更令人捧腹,但只要你看過他們簡陋的作品,把每一個片段在大腦拼接,就不會懷疑它有紀錄片的味了。
《紐約時報》的編輯和記者,也把抖音、快手視為全景觀察中國的工具。
圖片來源:NYT
比如,我在快手一直關注的一個主播,他的身份是一個環球遠航海員,如果不是他,我根本無法將曾經文學作品裡那些浪漫而堅韌的船員形象具像化、立體化,而那些優美的句子只是我腦子裡幾個似是而非的符號。
圖片來源:快手@⚓️環球遠洋船員.航海員⛵️
而在另一些時刻,甚至能在被那些B站用戶視作蠻荒之地的短視頻平臺中,發現在網際網路上日益稀缺的討論與尊重。
抖音有個用戶叫@農民阿源,她的內容就是簡單的配樂和文字來記錄自己農家廚藝的故事,內容質樸、簡單,讓你看過就會了解到山東農家吃什麼、怎麼做。
在作品下方千百條留言中,你能看見各地方言對她的分享說感謝,以及與她討論如何把飯做得更好吃的聲音,沒有人對她冷嘲熱諷。
她的個人簡介是:天再高又能怎麼樣,踮起腳尖就更接近陽光。
圖片來源:抖音@農民阿源
類似精彩的故事,在短視頻平臺不勝枚舉,只是需要自己挖掘,它們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打破偏見,才能感知到快樂。
因此,在B站上看越多的吐槽土味視頻之後,我越發覺得的悲慘,這種悲慘源自他們無力自辯。
你如果還有些網際網路記憶的話,一定對上古土味教父B哥-焦雙喜有印象,他爆紅的路子,就是老八秘制小漢堡的靈感來源,就是他邁向那個旱廁路上最明亮的星。
土味不識焦雙喜,閱盡老八也枉然。
圖片來源:豆瓣
吃播、互噴、賣醜,這些醜惡的點,你都可以從中國網紅經濟發展的脈絡中窺見線索。
他們證明了以那些被鄙夷、嘲笑的短視頻用戶,很多都在近乎笨拙地模仿、復刻城市生活中的「網紅經濟」,就是希望能搭上網際網路財富列車,讓生活變得好一些。
圖片來源:易觀智庫
在人類學裡有一個學說是文化相對論,意指當觀察某個群體或者文明時,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視角去評價、解讀他們表現出的文化,是不夠客觀的。
那麼,這些短視頻平臺用戶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一位住在安徽省太和縣城以南35公裡外的農村資深用戶G先生告訴我:他們家有6畝地,種豆子和小麥;拋去成本,一年種地收入大概在1800元左右,算上補助,如果他不出去打工,家裡的年收入也就萬元多點。
在他的家鄉,娛樂是貧瘠的,想去電影院都得去縣城看;因此,理解成本低、時間成本低的網絡短視頻就是他們最廉價、最高效也是最便於理解的娛樂方式,做得好了還能直播創收,很受歡迎。
G先生背後的群體,不僅在鄉村裡,也在城市中,在地鐵裡,在街道上,在你的身邊,他們是一群沉默的中國人群像。
當把短視頻這件事中像老八之類觸犯道德底線的內容拋去;你會發現對短視頻背後的群體,下定義是對他們的汙名化、是實打實的網絡欺凌;因為在本質上,他們所追逐的東西與那些掌握話語權的人所熱愛事物內核是一致的。
沒有人,因為他的身份底色和認知差異,就該成為他者的笑料。更不應該僅僅是這個平臺的用戶,就被概括成了別人嘴中的猴。
圖片來源:Tumblr@mrzykmoriceau
如果你要懷疑短視頻軟體對於那些城市之外人的意義,那麼我建議你打開App Store,搜索快手,仔細翻看評論,就會發現一個別樣的世界。
在評論區裡,你會發現裡有無數人用帶有語病或是錯字的句子,在留言區懇請快手官方給予他們一個直播權限,好讓他們的日子奔向小康。
留言板裡的350萬點評者,他們只是些想通過網絡的力量改變生活或是獲得快樂的普通人,罷了。
圖片來源:App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