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豆瓣熱搜,B站爆火 有時間可以看看紀錄片《剩女》 有個詞大家應該都聽膩了剩女。 超過27歲,甚至25歲,就會被叫成剩女,仿佛是沒人要待打折的貨物進入市場被人挑選,而即便不想進入市場,周遭的壓力也會壓得人透不夠氣來。 《我家那閨女》第一季就非常隆重地介
原標題:豆瓣熱搜,B站爆火 有時間可以看看紀錄片《剩女》
有個詞大家應該都聽膩了——剩女。
超過27歲,甚至25歲,就會被叫成剩女,仿佛是沒人要待打折的貨物進入市場被人挑選,而即便不想進入市場,周遭的壓力也會壓得人透不夠氣來。
《我家那閨女》第一季就非常隆重地介紹了幾個剩女目前的焦慮和尷尬,而去年有部紀錄片,則將鏡頭對準了普通女性。
《剩女》
這部片子是美國PBS「獨立視頻」欄目的兩位以色列女製片人拍攝的,片長80分鐘,客觀理性地呈現了「剩女」這個現象的存在。
不過雖然製片人是以色列人,但因為「剩女」這個現象比較具有中國特色,所以整部片子其實是選的三位生活工作在北京的中國女性,
採訪錄製也都是全中文,配的英文字幕,咱們看的話,直接看就可以了。
這三位女性,都算是挺成功的那種,並不屬於無法做到經濟獨立,必須依靠婚姻和男人的人。
他們一個是電臺主持,一個是大學老師,還有一個是律師。
受過高等教育,工作體面,所以她們對於婚姻和愛情都還有著一些不那麼務實的期待,比如說,希望將來的另一半能和尊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平攤義務。
這三個例子裡都沒出現特別奇葩的情況,然而即便如此,她們尋找幸福的路也並不順利。
而失敗,有各種原因。
先說最小的這位,徐敏,28歲,北京人,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目前是一名電臺節目主持人。
她性格不錯,要求也不高,而且年齡也不算大,更不是獨身主義者。找不到對象的原因只有一個——她的媽媽。
她媽媽也是她家最著急催著她結婚的一個。
原因說起來也很常見,「你不算大齡,但你要是太晚結婚生孩子,我們年紀大了沒法幫你帶。」
這種結果倒推論真的令人窒息。
然而這還不是最窒息的。
徐敏對於找男朋友和結婚也並不抗拒,她去參加了一個集體相親活動,找到了一個還不錯的男嘉賓,兩個人聊得很不錯。
回到家,她和父母匯報男嘉賓的情況,學歷不錯,體制內的,聊得來,人長得也精神。
徐敏的意思是,可以發展一下。
結果興致勃勃的她,就被老媽一句「不是北京人」給懟回去了。
而這只是非常普通常見的一次,這樣的情況還有過很多。
媽媽的掌控欲非常強,一邊逼著孩子趕緊找對象結婚,一邊又對孩子找到的左挑右挑,怎麼都不滿意。
而徐敏能怎麼辦?繼續找唄,找那個母親滿意的人。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她只能去找心理醫生緩解內心的焦慮。
心理醫生讓她回想小時候覺得母親傷害她的場景,問她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什麼。
她說:不要哭了。
她對母親沒有反抗情緒,或者說這麼多年的反抗無果後,她只能去壓抑自己。
而那個時候,只是個小女孩的她,就因為不聽話而被媽媽扔在大街上。
從小到大,她幾乎都是在母親的決定下生活的,而在找對象這方面,媽媽的意見佔到80-90%的比重。
這種情況,勢必會導致悲劇。
徐敏不是沒有反抗過,爆發過,但是因為母女的不對等關係,她的爆發總能被母親輕易戳破。
有一次吃飯時,母女倆在飯桌上開誠布公。
徐敏借著攝像頭的膽量,把這多年的辛苦和艱難都說了出來,希望媽媽能夠不要再這麼強勢地管著她,控制她。
結果最後,只是被媽媽吼:「我倆(和爸爸)高價送你上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我培養的你,現在我(被你說成)一無是處!」
「你這樣說有意思嗎?」
「我走了。」
二十多年的照顧,成了徐敏永遠吵不贏架的原因。
還能如何呢?她也很迷茫。
第二位是個大學老師,年紀不小了,但是書香門第,工作體面,談了一個農村來的男朋友,姐弟戀。
在男方樣樣不如自己的情況下,她擔心的卻是「你和你家人會不會介意我的年齡?」
在和男朋友在一起的過程中,充滿著妥協。
要去農村辦婚禮,像是個物件一樣被陌生人圍觀。
新郎給她穿鞋,她想的卻是,穿上鞋就比新郎還要高了。
結婚後,男方想要去廣州生活,她就把工作從北京轉到了廣州。
總要有人照顧家,於是她家變成了男主外女主內。
她本來不喜歡小孩,但是老公喜歡,於是那就要一個。
真的是她特別愛這個男人,肯為他付出這麼多嗎?
並不是。
只是年紀大了,扛不住周遭的壓力,有個合適的,那就嫁了。
只因為「結婚是千百年來人類的習俗,她們不能越過這個。」
而對方不嫌棄她年紀大,她就要在其他方面她就妥協一下。
她曾經也想過非喜歡的人不嫁,不過那都在壓力之下碎成了齏粉。
她選擇了向生活妥協。
然後儘可能地勸自己這樣的生活很好,即便她說出的感受和例子,並不能證明她的論點。
她說:雖然結婚前我的生活是有趣的,結婚後變得無趣,但我覺得很快樂,畢竟活在當下。
完全無法自洽。
第三個是這三位裡面最強硬的。
她是個律師,是山東農村人,家裡5個姐妹,今年34歲。
從她的家庭配置上就能看出她家的觀念不會特別開明。
果不其然。
雖然她是家中最優出息,但「沒結婚」是原罪,即便她賺很多錢,生活得也很好,在家裡人看來,也是「不幸福」的。
你覺得幸福?不不不,那些都是假的。
姐姐讓孩子叫她「光棍姨」,還開玩笑說讓她跟村裡的老光棍結婚;
父母覺得不結婚就該判刑,是大逆不道,是給家裡丟臉,讓家裡人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這要是不說,還以為律師犯了什麼事兒呢。
每次回家,都是一場爭鬥,道理講不通,話說不明白,只有親戚朋友街坊鄰裡一起上,數落她的不是。
但是數落有什麼用呢?她這個條件,想找還是得自己去找,總不能指望一輩子在農村的家人。
於是,她去了某相親公司。
接下來真的是這個相親公司的大型黑料現場。
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對方受過良好教育,能夠尊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平攤家務。
這本來沒什麼,而且就算「要求高」,那也是客戶,客戶提的要求能有高的嗎?那必須沒有,給錢的是爸爸,客戶要什麼咱們就得給什麼。
結果這家公司簡直騷操作。
接待人員完全不顧律師的要求,直接表示,您長得又不好看,年紀又大了,就別這麼多事兒了,湊合找一個就得了。
在客戶表示沒覺得自己老,這位工作人員還反駁,總而言之就是證明律師在婚姻市場已經不值錢了,不好賣了,得折價大甩賣。
emmm……你們服務型企業都這麼牛的嗎?
「這都是自欺欺人,都是你自己覺得的,等你生小孩,都35歲了,高齡產婦。」
「我可以不生育啊。」
「你是想要男士接受你這樣的想法嗎?你現在到底是選擇單身還是婚姻呢?你的性格太硬了,可以適當柔和一點。」
emmm,花了錢被人當面指責,反駁還被說性格太強硬?可以可以。
說實話,要是影妹的話,可能直接上手打人了。
到了相親角,又是一通被各種點評,律師不行,年紀太大,性格強硬好可怕。
嗯,行吧。
後來終於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老鄉。
因為山東是屬於大男子主義比較嚴重的地區,律師心裡非常清楚,於是比較注意對方在這方面的態度。
這位男士一開始不知道是話術還是故意隱藏,說得好像自己很支持平權,然而說著說著就露餡了。
他希望在家中佔主導地位,最好能佔六成這樣子,妻子不要太強勢了。
你工作做什麼我就不管了,但是家裡買個電器啊啥的你們女的就不要插手了。
這次相親自然是沒成。
其實律師並不那麼有意願結婚,她自己生活的挺好的,工作順利生活平靜,沒事跟朋友聚聚餐,去夜店蹦蹦迪,除了周圍人總是嗶嗶,真心沒啥不好的。
她心裡也很清楚。
婚姻就像裹小腳一樣,鞋子就是那麼小,多大的腳你都得塞進去。
那種天生腳小的,不喜歡到處亂跑的,穿著就很舒服,而她這種腳大塞不進去,又愛自由喜歡到處跑的,其實並不該勉強。
強行塞進去也是疼。
她算是比較有戰略性的,一方面抗爭一方面撤退,最後,她決定離開這個讓她窒息的地方,去法國讀書發展。
在那裡,她不會被稱為剩女,不會被人拿出來點評,不會被要求降價出售,她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部紀錄片裡,除了三個主角的故事,其他很多細節也讓人很不舒服。
混亂的相親角,男嘉賓選妃似的線下相親,女性像是被擺好的待售品。
而片中三個主角的遭遇則更讓人心生絕望,她們的條件,在整個社會上都屬於不錯的,屬於那種能選擇自己道路的人,而她們都過得如此艱難,那些還不如她們的人,又是承擔著怎樣的壓力呢?
剩下的人千千萬萬,剩下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是一旦被劃到這個範圍,你是誰,你追求過什麼,你喜歡什麼,就都不再重要,被遴選出的條件就只剩下是否年輕漂亮。
真是可悲。
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狀況才能有所改變。
畢竟,世界不該是這樣的。
生而為人,總該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而不是被輿論裹挾著去做「大多數人都做的事」。
更何況那個「大多數」,又是有多少呢?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