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遇到這樣一群人:
減肥的人常年在減肥,卻會越減越肥;戒菸的人常年在戒菸,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戒得掉;女神的衣櫃永遠缺少一件衣服,總是不停的買買買;喜歡和可口可樂的人,幾乎從來不喝百事可樂……到底是什麼神秘的力量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讓人們欲罷不能、深深上癮?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
話說,在1953年的某一天,著名科學家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和彼得·米爾納(Peter Milner)突然靈感大發,在小白鼠身上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實驗。
作為蒙特婁大學年輕有為的哥倆,先讓小白鼠禁食24小時,然後把它放在一根短管的中間,管道的兩頭都有食物。在這種情況下,老鼠會本能的奔向美食。就在老鼠快要跑到事物的跟前時,這兩個哥們開始使壞了,在老鼠頭上電擊一下。在這股神秘的力量刺激下,奇蹟出現了,老鼠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繼續等待被這哥倆使壞,完全忽略了美食的存在。老鼠內心的OS大概是這樣的:「和被電擊比起來,美食算個P」。
看到這情況後,把這哥倆高興壞了,懷著一不做二不休的態度,將他們的使壞小絕招升級到全新的2.0版本。他們設計了一個控制杆,只要按下控制杆,就會給予這個區域電擊,小白鼠學會這個技能之後,就會開始自我刺激。結果對於這個2.0版本,小老鼠非常的滿意,在電網上飛速的跑來跑去按控制杆,直到它燒焦的爪子不能再繼續奔跑了。
於是,James和Peter這哥倆堅信,只有一種感覺能夠產生這樣上癮的行為,那就是「極樂」的感覺。
受此啟發,後來很多科學家在人身上也做了類似的實驗。在人大腦的類似部位接上電極,實驗發現這些人會非常喜歡電擊自己,已經瘋狂到控制不住的地步。如果你把電源給關了,TA會非常焦慮,甚至會找你玩命。科學家就把能給大腦帶來「極樂」感覺的部位命名為「獎賞中心」,按電擊按鈕,覺得就會受到獎勵。
在前僕後繼的科學家繼續研究下,終於發現原來那個「極樂」部位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多巴胺不會直接導致快樂,而是讓你對獎賞有一種預期。
比如,為夢想拼搏了一年的你,在這個春節計劃要帶家人去三亞度假。當有了這個計劃後,你會在網上看攻略、翻照片、買裝備,開始精心規劃你人生的首次三亞之旅,甚至在春節前的一個月,你都沒啥心思工作,只要是看到或者聽到三亞這個詞,你就會覺得興奮,因為「三亞」這兩個詞就像是開啟你獎勵中心的開關,只要按動這個開關你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
在上述兩個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多巴胺分泌越多,TA就越開心,TA對將來獎賞的預期就越高;一開頭提到的減肥、戒菸、購物、可樂也是這個原理,停不下來的根本就是人們大腦中的獎勵中心在看到美食、香菸、漂亮衣服之後多巴胺就會不受控制的大量分泌,讓你欲罷不能。
巴甫洛夫刺激反射實驗
前面講了科學家的經典實驗,再簡單講個心理學家的經典實驗。
話說,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巴甫洛夫(被後人封為行為心理學大師),在100多年前的某一天,用狗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每次給狗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只要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那只可愛的狗狗就開始流口水。
巴甫大神的實驗表明:原來並不能引起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鈴聲、紅燈),由於它總是伴隨某個能引起該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現,經過多次重複之後,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本能反射。後人稱這種反射為經典性條件反射。兩種刺激物必須經過多次的結合,中性刺激物成為條件刺激物的信號後,這種反射才會形成。在此基礎上,巴甫大神還提出了人類兩大信號系統學說。
簡單總結:
從生理學來講,多巴胺是影響人們行為的物質根源;從心裡學來講,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對信號的刺激反射。
而超級信號,就是連接消費者大腦獎勵中心的開關。這個開關神奇的地方就是,他會像我們的超級WiFi信號一樣,在它的信號覆蓋範圍內,會自動連接消費者的獎勵中心,讓消費者看一眼、聽一句就會分泌多巴胺,就會想要購買。信號能量刺激越強,消費者分泌的多巴胺就越多;信號覆蓋範圍越廣,能連接的消費者就越多;購買的消費者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在傳播中,信號能量一定要強、信號覆蓋範圍一定要廣的原因。
一切學問的底層邏輯都是心理學,一切行為都是對信號的刺激反射行為。品牌超級信號學研究的就是,什麼樣的信號刺激,能引起消費者購買行為。
心理學主要是兩條線:
一條線是:集體潛意識。主要是分析心理學,研究的是集體潛意識、神話學、哲學。這條線上的大師有老子、弗洛伊德、榮格、坎貝爾等。
一條線是:刺激反射。主要是行為心理學,研究的是刺激反射、行為主義。這條 線上的大師有巴甫洛夫、約翰·華生等。
在這裡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總結:
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對信號的刺激反射行為;信號越強,引起的刺激反射行為就越強。
王宏偉《信號思維:超級信號就是超級品牌》
——本文節選自:王宏偉《信號思維:超級信號就是超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