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剛發布的中國高收入城市排行榜單,吸引了我的注意!截至去年,中國有23座城市的人均GDP超過1.25萬美元,達到高收入標準。
其中,寧波人均GDP達20752美元,全國第14位,在GDP達萬億和準萬億的城市中排名第10位,穩居高收入城市第一梯隊。
據我了解:高收入標準之上又可進一步劃分出人均GDP達1.25萬-1.5萬美元,1.5萬-2萬美元和2萬美元以上三個檔次。高收入城市的劃分也沿用了這一體系。
國內有10座城市人均GDP在2萬美元以上,深圳接近3萬美元高居榜首,緊跟其後的是無錫、蘇州、南京、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寧波——他們組成了高收入城市第一梯隊。
第一梯隊中,除武漢外全部處於東部地區。江蘇有3座城市,廣東、浙江各有2座城市上榜。
1.5萬-2萬美元區間的是第二梯隊,包括:長沙、佛山、南通、青島、福州、合肥、泉州、東莞、鄭州和濟南,主要還是集中在中東部地區。
可以發現:前20座城市中,長三角城市群成最大贏家,囊括了無錫、蘇州、南京、上海、杭州、寧波和南通7座城市。
除了GDP上萬億或準萬億城市,還有一批明星城市經常「霸榜」人均GDP超2萬美元城市榜單。
比如,老牌冠軍克拉瑪依人口僅46萬,2019年GDP達972.9億元,人均GDP達21.04萬元,折合3.05萬美元,高居全國榜首;
珠海2019年經濟總量為3435.89億元,按人口202萬計算,人均GDP高達25400美元;
煤都鄂爾多斯2019年GDP為3605億元,人均GDP也高達2.5萬美元,還有江蘇常州人均GDP達22670美元。而山東東營市2019年GDP總量2916億元,常住人口217.97萬人,人均GDP也達13.38萬元,折合2.058萬美元。
如果將克拉瑪依、珠海、鄂爾多斯和常州統計在內,寧波的排名要下降4個名次。
影響人均GDP的兩大要素: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
經濟總量:
去年,24座GDP萬億、準萬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寧波、無錫、青島、鄭州、長沙、佛山、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這些城市中,除了重慶,其他均跨過了高收入門檻。
人口規模:
重慶在GDP總量排名第五情況下,人均GDP僅1.09萬美元,與其龐大的人口規模不無關係。重慶的常住人口在上述24個城市中是最高的,超過3000萬。不止重慶,成都和天津也因為常住人口規模拖累。
無錫、南京和寧波3座城市能在高收入城市中排名靠前的一大原因,是常住人口規模較低。在人均GDP2萬美元以上城市中,僅這3座城市未突破千萬人口大關——2019年,無錫常住人口659.15萬,南京常住人口850.55萬,寧波常住人口854.2萬。
由於各城市均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上述3座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有望持續增長。南京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6.93萬人,列江蘇第一。
寧波去年新增常住人口34萬,在全國排第四,僅次於杭州(55.4萬)、深圳(41.22萬)和廣州(40.15萬)。
但是,人口數量並非決定一座城市是否進入高收入階段的唯一因素,人口與經濟需要同步增長。
寧波縣域經濟較強。去年寧波下轄的四縣市佔到全市GDP36%。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中,慈谿、餘姚、寧海、象山均上榜。其中,慈谿排名第6位,餘姚市排名第12位,寧海縣排名第48位,象山縣排名第55位。
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上海、深圳、蘇州突破6萬元,廣州和武漢則在4萬元;
人均消費支出方面:上海、深圳、北京和杭州在4萬元區間,其他城市皆在3萬元區間。
我覺得寧波在未來城鎮化道路上需要解決這三個問題!
NO1:交通基礎設施
包括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網。寧波建成的總裡程數和路網結構相對落後,對周邊區縣的輻射能力也相對較弱。
NO2:教育資源
寧波城區範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在數量上偏少,又相對集中,隨著人口增加和人口向主城區集聚,中小學招生預警問題十分突出。優質的教育資源已成為優化人口空間分布的重要手段,在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推動周邊人口向城市新的建成區集聚等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NO3:醫療衛生資源
寧波三甲醫院數量排名靠後,與寧波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匹配。特別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看到優質的醫療資源對於一座城市的重要性,醫療資源配置水平和合理布局是寧波未來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
對此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