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視劇《四十正好》開播的消息傳遍網絡的時候,人們不禁又一次回想起《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兩部電視劇。在電視劇裡面,我們發現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一個人的狀態好不好取決於他對生活的態度。當然,這無關性別。
不久前,廣州89歲的江敏慈奶奶的人生經歷刷爆全網,被人們稱那才是真正的「乘風破浪」:逃婚、去廣州求學、在鐵路學校機械班上課、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抗日戰爭中逃難……
江奶奶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呢?要做一個獨立的人。什麼是獨立的人?知道自己是誰,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接得住生活給予的考驗。
像江奶奶這樣,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首先,她是她自己,她也努力成為自己:做一個獨立的、有生命、有靈魂、有思想的人。於是,江奶奶在發現自己更感興趣的是東西時,決定偷偷報考鐵路學校,從原來就讀的師範學校逃學讀鐵路學校,成為了他們班唯一的女同學。
現在,江奶奶不設限地去追求各種美好的事物,讓各種不同的經歷豐滿自己生命的厚度。例如,讀老年大學選修視頻剪輯專業,哪怕學得慢也沒想過放棄。在生活裡,她扮演好生活賦予自己的角色,將生活經營得有滋有味。江奶奶說,她對年輕與老沒什麼概念,過好每一天就行了。
每個人對於「過好每一天」有不同的定義,這就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話題。
我特別崇拜的一位很有才華的老師,常常說這麼一句話:世上最害怕的事無非是「我本可以」。「我本可以」抓住一次晉升的機會,但因為沒做好充分的準備,於是錯過了;「我本可以」好好和家裡人相處,但因為總把情緒帶回家,導致家庭關係緊張;「我本可以」都和家裡人練習,但總覺得時間還很多,於是在家人生病的時候只能無助、自責……遺憾的產生從來不是我不行、我不能、我辦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規定,大一第一學期期末英語考試90分以上的,第二學期就可以參加CET4考試。正如所有人都以為的那樣:高考時個人的知識積累水平基本上已經達到「人生巔峰」了,而考過高考英語再考個CET4簡直不能更簡單,那大一英語拿個90分應該也不是問題。
於是,我放鬆心態,該逛校園逛校園,該參加社團參加社團。期末考試前,老師讓我們做了一份前一年的考試卷,我才驚覺:這學期學的知識去哪兒了?我怎麼都看不懂試卷?結果不言而喻。等到大二再參加CET4的時候,再想撿起從前的知識實在太難了。
什麼是我的「過好每一天」?「過好每一天」就是絕不發出「我本可以」的遺憾。對我來說,「我本可以」就像一個巨大的魔咒,這導致我做事寧願做多一點,也不願意等到某一天恐慌自己做得不夠好。
在李笑來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裡,他說,「活在當下」是一個愚蠢的做法,因為大多數人本來就活在當下,只有「活在未來」才是真正讓自己獲得成長的方法。
李笑來說,當用邏輯去判斷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就能大概率地預測事件未來的走向,而這樣的預測行為,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在李笑來看來,花多一點時間預演,抬高多一點標準,做多一點準備,我們就能多一點拉開和他人的距離,優秀也就更多一點。
在李笑來的想法裡,過好每一天是把對生活的要求和標準再往上抬一點,在讓自己可以碰觸、看到的情況下,踮起腳尖去觸碰高一點水平的那個未來。
你對「過好每一天」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