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後,歷史考卷上可能會出現這樣一道題:
問:2020年東京奧運會是在哪一年舉辦的?()
A:2020年;B:2021年;C:2022年;D:2023年。
從目前來看,答案應該是B。
如今,全球各項體育賽事中,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東京奧運會。而且,奧運會的延期舉辦不僅僅是賽事的延後,主辦國日本更將為此承擔巨大損失。
那麼,這項艱難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它的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暗戰」呢?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底,就有不少媒體對奧運會的如期舉辦表達了悲觀的看法,而日本方面則在三周之內三次重申不會取消。
對此,國際奧委會也表示了支持。
巴赫的這一表態讓「取消或推遲奧運會」的議論被暫時壓了下去。但很快就有人打破這份脆弱的平靜——2月25號,美聯社發布重磅消息:國際奧委會資深委員龐德表示,如果疫情在5月下旬得不到控制,2020年東京奧運會可能會被取消。
儘管龐德的言論讓東京奧組委「壓力山大」,但此時日本方面的態度依然堅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親自出面稱:日本政府正在為如期舉行東京奧運會全力做準備。幾乎同一時間,巴赫的態度也開始變得微妙。
3月18號,國際奧委會曾與全球220名運動員代表進行兩個多小時的電話會議,本想鼓勵大家好好備戰,卻引發不少運動員的抱怨。
事態很快就從個人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加拿大率先表態:如果奧運會不推遲,他們就不會派人參賽。澳大利亞、瑞士、挪威、英國也先後跟進表達了類似主張。
如此一來,內外交困的國際奧委會扛不住了,表示會討論東京奧運會的命運。而日本方面也在3月23號這天,首次提到了奧運會延期的可能性。
東京奧運會延期的決定過程充滿了各方的博弈,尤其是日本方面。在疫情全球蔓延、東京奧運會根本無法如期舉辦的局面下,日本依然絕不鬆口,直到國際奧委會表態後,才不得不舉手同意。各方博弈的究竟是什麼?答案當然是,錢!
據《日本經濟研究》統計,在場館建設和酒店客擴容這兩項上,日本政府就投入了約400億美元。如果東京奧運會延期1年,相關場地維護管理費以及各競技團體舉辦資格賽所需的經費等,合計將會損失58億美元。
而據日興證券的預測,如果奧運會今年無法舉行,間接經濟損失將達770億美元之巨,佔日本全年GDP的1.4%。延期可能給日本GDP帶來0.7%-1.4%的負增長。
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閉幕式上,安倍出人意料地以超級馬裡奧的形象出場,期望能早日舉辦奧運會改善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日本國內普遍認為早在56年前,奧運第一次挽救了日本國運。
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投入了1兆日元,約合當時的30億美元,以支持相關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催生了1962-1964年的「奧林匹克景氣」。數據表明,在日本實際GDP增長率方面,1962年為7.0%,1963年升至10.5%,1964年則達到13.1%。而東京乃至整個日本的經濟實力與都市風貌,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曾經嘗到過奧運甜頭的日本,再次將希望寄托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上,並傾注了規模無比龐大的人力和財力,迫切希望能藉此機會重現昨日輝煌。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給東京奧運會的前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雲。
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很顯然,東京奧運會的延期,就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而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它只不過是被波及到的其中一塊多米諾骨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