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月27日黑龍江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饒河專場)
10月27日,黑龍江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活動第八場——饒河縣專場新聞發布會。請雙鴨山市政協副主席、饒河縣委書記韓雪海,饒河縣委常委張成亮介紹脫貧攻堅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吳晶晶:
各位嘉賓、記者朋友們:
上午好!歡迎參加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八場——饒河縣專場。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雙鴨山市政協副主席、饒河縣委書記韓雪海先生;饒河縣委常委張成亮先生。他們將圍繞「慎始如終抓脫貧 勠力同心奔小康」這一主題,向大家介紹饒河縣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和公眾關心的問題。
首先,我們請韓雪海書記做主旨發布。
雙鴨山市政協副主席、饒河縣委書記韓雪海:
尊敬的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金秋收穫的季節,很榮幸參加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發布系列活動。首先,我代表饒河縣委、縣政府,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饒河縣脫貧攻堅工作和各項事業發展給予的關注和支持,在這裡我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首先,我簡要介紹一下饒河情況。饒河縣位於我省東北邊陲烏蘇里江畔,1909年建縣,縣域面積6765平方公裡,人口15萬,縣轄4鎮5鄉79個行政村,有耕地面積474.4萬畝。饒河歷史厚重,小南山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饒河是一塊英雄的土地,也是充滿希望的土地,東北抗聯第七軍就誕生在這裡;上個世紀中葉來自祖國各地的墾荒人在這片土地上,用青春和汗水守衛邊疆、繁榮邊疆;郭頌老師優美動聽的《烏蘇里船歌》就原創在這片土地上。改革開放以來,饒河縣域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下面,我介紹饒河縣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
一、基本情況
饒河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來,饒河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落實省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要求,做實精準文章,下足繡花功夫,集中優勢兵力、集聚優勢資源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截止2017年底,全縣31個貧困村全部達到「三通三有」標準出列,全縣貧困人口370戶618人中,有257戶、409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36%,2018年8月,省政府批准饒河縣摘帽退出,2019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饒河連續兩年在全省脫貧攻堅年度考核中被評為A等次。
二、主要做法
在工作中我們通過四個堅持,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實落靠。
(一)堅持統籌推進。饒河縣作為「老少邊窮」地區,全縣農村人口42534人,2017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8人,貧困人口佔全縣農村人口比重是1.5%。我們貧困人口體量上雖不大,但「老弱病殘」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佔比達到90%以上,這是饒河脫貧攻堅基本現實情況。因此,在工作中不僅針對31個貧困村,更是面向全縣所有79個村統籌來考慮。因為在「三農」工作基礎服務設施方面的飲水、公路、村衛生室等,這都是帶有普遍性和普惠性的,公共服務不能有太大差異,避免造成村與村之間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上的不均等,這樣會出現矛盾,因此我們的出發點就是統籌推進這樣的思路。近幾年來,我們圍繞「一帶一區一窗口」建設,舉全縣之力統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東北黑蜂、饒河大米等一批「地產品」知名度持續攀升,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大力推進全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村公路268公裡、貧困村內路1000餘公裡,完成81.13公裡的饒蓋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4億元實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完成文化廣場50個、村衛生室57個,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
(二)堅持實事求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方針指示精神。在工作中,既不盲目拔高,也不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而是堅持實事求是、因村施策、因人施策,堅持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就業則就業原則。2016年以來,累計開發農村公益崗位97個,農村務工8.4萬人次,發展庭院經濟341戶。
(三)堅持精準精細。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重在精準精細、靶向發力。
一是識別精準。我們嚴格按照貧困對象識別標準和程序,深入細緻做好貧困對象的精準識別、覆核認定和建檔立卡工作,變「面上掌握」為「逐戶摸準」,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確保一村不落、一戶不落、一人不落。
二是政策精準。打好政策「組合拳」,用心向政策精準發力。教育扶持暖心。實施「助、貸、免、補」教育幫扶政策,在全省各市縣率先全面免除高中學雜費和住宿費。2016年以來,累計為5402人次發放資助金410餘萬元,全縣無「因學致貧」「因貧輟學」現象發生,並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檢查驗收。看病不揪心。投入5240萬元,搭建了智慧醫療平臺,完成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及鄉鎮衛生院維修改造,購置大型醫療設備20餘臺套,招聘醫護人員61人。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累計報銷和救助1678.97萬元,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住的安心。我們合理運用維修加固、新建翻建、購買置換、長期租賃等多種方式,一戶一策制定改造方案,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監理、統一驗收,嚴把施工質量關。投入資金2991萬元,改造危房2124戶,確保農村群眾住上安全房。飲水放心。投入資金3774萬元,對農村飲水工程進行改造,新打水源井45眼,鋪設管網140餘千米,安裝及維修淨化設備89臺套,新建及維修廠房73座,全縣自來水入戶率從2016年85%提升至98%,實現了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群眾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兜底保障順心。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應兜盡兜,貧困戶享受低保487人、特困供養29人、臨時救助45人,兜底保障切實發揮作用,做到兜住兜牢。
三是幫扶精準。近幾年來,國家和省市對我縣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有38個幫扶單位,實施產業建設和基礎設施等項目97個,助力了我縣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深耕產業致富路。依託綠色食品加工、旅遊、外經貿主導產業發展,實施產業扶貧「n個一批」工程,「一戶一策」落實產業扶貧措施,確保貧困戶獲得穩定收益。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濟合作主體發展,全縣各類農業合作社發展到409家,其中26個合作社參與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198戶。發放資產收益分成42.55萬元、光伏項目收益分成44.35萬元,發放扶持資金144萬元。全縣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均能獲得持續穩定收益,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6445元增加到2019年的9576元,年均增長14.1%。同時,我們深挖特有的民俗和生態資源潛力,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全縣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5處,四排赫哲族村、小南河村晉升為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金融扶持引活水。搶抓金融扶貧政策機遇,千方百計擴大扶貧小額信貸規模。幾年來,我們為符合條件有貸款需求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落實小額信貸政策,累計為貧困戶發放小額貸款660筆3237.8萬元、小額貸款分成103.05萬元。消費扶貧拓銷路。通過廣泛動員、多方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加大扶貧產品銷售力度。目前,共收錄182戶貧困戶自產農產品263個,扶貧企業產品44個,認定扶貧產品25個,僅2020年通過中央定點幫扶單位、電商平臺、專區專館等銷售農副產品3528.8萬元。就業扶貧穩增收。近幾年來,我們積極構建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開發就業崗位,暢通對接渠道,向貧困勞動力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助力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2017年以來,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468人次,其中安置公益崗位210人次,年人均增收8500元。
(四)堅持強化黨的建設。我們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堅持把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推進,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我們發揮幹部主體作用。全縣38名縣處級幹部、5個省直部門、32個市級部門、88個縣級部門分別幫扶9個鄉鎮79個村,79名第一書記、31支駐村工作隊、700多名幹部吃住在村,常態化入戶,落政策,上項目,解難題,送溫暖,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真幫實扶,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我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和服務,不斷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改變農村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全縣現有國家級文明村2個,市級以上文明鄉鎮100%,縣級以上文明村佔比55%以上。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積極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從資源拉動增收逐步向產業拉動增收轉變。
三、持續鞏固提升
脫貧摘帽後,為了鞏固全縣脫貧攻堅成果,我們制定了詳盡的退出後鞏固提升方案,統籌考慮全縣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與邊緣人群、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問題整改與返貧監測,確保脫貧成效持續穩定。經過兩年多的鞏固提升,切實提高了全縣貧困人口、貧困村脫貧退出後續幫扶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持續性,全縣產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公共事業加快發展,黨建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城鄉面貌進一步得到改善,農村人口收入水平持續增加。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8元,增長18.7%,我們發展的信心更足了,未來更值得期待。
各位媒體朋友,我們深知,對於饒河來講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保持更好發展的起點。饒河縣將堅定地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持續抓好鞏固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治理能力建設等各項工作,促進興邊富民、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確保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縣域全面振興和全方位振興。
吳晶晶:
謝謝韓雪海書記的主旨介紹。接下來回答記者提問,有問題的記者朋友可以舉手示意,在提問前請先通報自己代表的媒體機構。
人民網記者:
謝謝主持人,我是人民網記者。饒河縣地處偏遠,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關乎民生的大問題。饒河縣是通過哪些措施讓百姓吃上安全水、放心水的?
韓學海: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們張成亮常委回答。
饒河縣委常委張成亮:
飲水安全是關乎群眾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大問題。因此,我縣在推進「兩不愁」工作時將飲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
2016年以前,我縣就已經全面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基本能夠保障。但我縣農村飲水的主要問題是:由於我們的設備、設施多是八九十年代投入和建設的,相關設計標準相對較低,再加之年代久遠,供水設備、管網和淨化設備嚴重老化,管道凍脹、管網滲漏、鐵錳等元素超標等情況偶有發生,導致群眾短期內無法正常飲水。全縣所有村屯都不同程度存在這個問題。精準扶貧以來,我們將農村飲水安全擺在「兩不愁」工作首要位置,科學調配使用國家省市飲水安全專項資金,不足的本級自籌一塊兒,統籌推進全縣飲水安全提檔升級工程,共投入資金3774萬元,新打水源井45眼,鋪設管網140餘千米,安裝及維修淨化設備89臺套,新建及維修井房73座,工程惠及了全縣79個行政村、96個自然屯所有農戶。飲水條件改善了,群眾安全飲水的需求和信心也提升了,全縣自來水入戶率由2016年的85%提升至現在的98%。同時,我們建立了長效保障機制,全面加強水網和設備運行管護,定期監測水源地和管網終端水質,每年至少開展2次水質檢測並出具檢測報告。目前,我縣飲用水水質、水量、用水便捷程度、供水保證率「四項指標」均達到國定標準,全縣群眾真正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中國新聞社記者:
你好,我是中國新聞社記者。住房問題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在脫貧攻堅中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點問題,饒河縣在保障貧困人口安全住房,確保改造房屋質量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韓學海: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住房安全是脫貧攻堅的剛性要求,是群眾安居樂業的首要保證。我們縣的情況是:貧困戶體量較小,只有300多戶,但全縣農村有3842棟泥草房,這部分農戶住房條件較差,這既是易導致新致貧重要因素,也影響村容村貌,阻礙美麗鄉村建設。因此,脫貧攻堅以來,我縣結合農戶自身危房改造能力和家庭收入狀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確定了針對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統籌推進的危房改造思路,將其作為「三保障」首要問題抓好落實。一是精準制定方案。成立工作專班專項推進,逐村逐戶排查摸底,結合房屋鑑定等級和貧困戶意願,合理運用維修加固、新建翻建、購買置換、長期租賃等多種方式,一戶一策制定改造方案。為突出重點,科學制定了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方案,將房屋改造向低保戶、殘疾戶、低收入人群和邊緣人群延伸,貧困戶房屋改造實施標準內無償改造兜底,其他三類重點對象按改造實際情況實行每戶補助1.4-2.8萬元不等,最大程度降低了「因房致貧」機率。二是從嚴質量監管。為確保改造房屋質量安全,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監理、統一驗收,改造前,嚴把施工方準入關、工程設計關和建築材料關,聘請有資質的建築公司,出具高標準的施工設計,購置優質建築材料;改造中,嚴把施工質量關、工程進度關和群眾認可關,必須按標準按時限完工並確保群眾滿意;改造後,嚴把審核驗收關、交付使用關和質保金撥付關,必須通過財政、民政、殘聯、住建等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統一驗收後再交付使用。三是強化追蹤問效。房屋入住後,由行業部門、村兩委、群眾代表和貧困戶共同對房屋入住情況實施一年期跟蹤問效,對改造戶反映的問題及時整修完善,確認一年後無明顯質量問題、改造戶滿意後再撥付質量保證金。脫貧攻堅以來,全縣共投入資金2991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12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82戶。通過危房改造,全縣農村村容村貌也顯著改善。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提問。基本醫療保險在減輕貧困人口看病負擔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請談一談饒河縣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韓學海:
謝謝你的關注,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饒河縣因病因殘致貧率高達90%以上,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致貧或是一戶中多人得病。單單一項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無法徹底解決貧困人口因病負擔,2016年以前,貧困人口住院就醫和普通群眾一樣需要先繳納押金,出院後再擇機報銷,負擔較重。為徹底解決貧困人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我們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一是築牢「五條保障線」。構建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保險、社會力量救助「五條保障線」。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險保費由醫保救助承擔60%,個人承擔40%,按照相應比例報銷後若尚有較大缺口,可申請醫療救助,極特殊情況還可實施「一事一議」;自2018年開始,我們還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繳納了意外傷害商業保險,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適時對因病負擔加重的貧困戶開展救助。二是推行「先診療、後結算」。現在,貧困人口持個人有效證件(身份證或社保卡)到縣內定點醫療機構綠色窗口就醫,先診療後結算,不繳納住院押金,出院時實行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制度,實現了「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減少貧困人口跑腿墊資。三是實施「網格化」管理。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格化管理體系,設置9名鄉鎮級網格長和79個村級網格長,與每位貧困戶一一對應,以鄉鎮和村為單位對貧困戶實施慢病籤約、巡回醫療、就診住院等全覆蓋、無縫隙管理,實現貧困人口醫療動態掌控和規範管理。如今,全縣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覆蓋率和家庭醫生服務、慢性病籤約率均達到100%,大病救助政策全部兌現。在以上政策共同作用下,實現了有病早發現、快治療、少花錢,極大的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獲得感。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
謝謝主持人,我是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饒河縣受交通瓶頸和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禁限開發等制約,重大產業項目審批、立項受到限制。那麼饒河縣是如何在脫貧攻堅中加強產業帶動的?
韓學海:
請我們張成亮常委來回答,你的提問。
張成亮:
確實如你所說的那樣,饒河的交通瓶頸問題還是比較明顯的。一方面是由於地處偏遠,沒有鐵路,只有單一的公路運輸方式,客流、物流一定程度上受阻;另一方面是產業發展條件上,除了交通瓶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饒河縣全域處於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還有覆蓋交叉的大佳河省級自然保護區,所以在發展產業項目立項審批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和限制。
近幾年來,饒河縣發揮生態和資源優勢精準定位,堅持以「一帶一區一窗口」建設為總牽動,因地制宜、深度融合的推進縣域主導產業和扶貧產業發展,不斷探索產業利益聯結新路,確保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不離村就能夠享受到產業發展成果。近幾年來,我們共投入資金1.13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5大類22個,同時,從貧困戶勞動能力強弱、所在村性質等方面,建立並逐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差異化分配,實現了小額信貸、光伏產業和縣級扶貧產業利益聯結三個全覆蓋,杜絕了「一發了之」的現象,提升了產業帶動效果,實現了貧困人口長期穩定增收。一是發展主導產業帶動一批。加強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蔬菜、食用菌、東北黑蜂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了一批綠色、有機、無公害生產基地和示範園區並建立了產業扶貧收益基金專戶。全縣蔬菜種植基地發展到2700畝,蔬菜棚室發展到748棟;食用菌發展到1200萬袋。東北黑蜂發展到5.2萬群,養殖專業戶703戶,養蜂合作社67個,從業人員3500人;蜂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2家,蜂產品電商平臺5個,電商182家;現有蜂產品商標23個,主營蜜、膠、漿、粉四大系列120多個產品,蜂產品年均產量3500噸,在北京、上海等50多個大中城市建有1000多個銷售網絡和網點,產值約1.5億元。饒河東北黑蜂產品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東北黑蜂椴樹蜜被農業部當做「中國蜂蜜」標本,饒河東北黑蜂產品屢獲國內和國際大獎。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貧困戶自種自養、養殖大戶代養、合作社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二是發展新興產業融入一批。大力扶持新興農業經濟合作主體發展,全縣各類農業合作社發展到409個,其中26個合作社參與產業扶貧,採取參股經營、吸納務工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著力建設「烏蘇里船歌百裡黃金旅遊帶」,以四排赫哲族鄉、小南河村等民俗風情旅遊為牽動、發展農家樂160餘家,年營業收入780萬元。三是發展消費扶貧定製一批。2020年,我們以產帶銷,以銷促產,推動產銷融合,收錄182戶貧困戶自產農產品263個,扶貧企業21家產品44個,認定扶貧產品25個,僅2020年就通過中央定點幫扶單位、電商平臺、專區專館等銷售農副產品3528.8萬元。四是發展庭院經濟增收一批。選擇市場飽和度相對較低、產業準入門檻不高、產品與資金周轉快、資源有支撐的種植養殖類品種,在第一書記、幫扶單位的引導下,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利用房前屋後空地發展應季蔬菜、山野菜、紫皮蒜種植,家禽飼養等特色產業項目致富增收。五是發展光伏電站和小額信貸受益一批。投資1339萬元建設6個村級光伏電站,項目收益可帶動全縣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持續受益20年。為現存符合條件有貸款需求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落實小額信貸政策,帶動貧困戶受益增收。通過這「五個一批」,我們實現了所有貧困人口產業扶貧全覆蓋,七成以上的貧困家庭達到了2個以上的產業利益聯結,實現產業扶貧多重覆蓋,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6445元增加到2019年的9576元,年均增長14.1%。
在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國家、省市的相關部門對我縣的大力支持,他們不但給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開闊了我們的發展思路。中國聯通集團公司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12億元,其中,投入5375.5萬元建設「智慧饒河」脫貧攻堅信息化發展服務平臺項目,有效提升了饒河縣產業化能力;投資2890萬元助力饒河縣突破黑蜂產業發展的又一瓶頸;投入732萬元改造農村飲水設施,提高了農村人口飲水質量;省聯通領導親自在「5·17」世界電信日為饒河農產品直播代言,累計銷售突破3300萬元,有效緩解了疫情對饒河農產品銷售的影響。省政法委、通信管理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紅十字會、機場管理集團,市財政局、菸草公司等多家省、市幫扶單位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助力我縣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相信,有國家和省市的鼎力支持,加之我們的不懈開拓,我們一定能把饒河特色產業發展好,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中國青年網記者:
你好,我是中國青年網記者。請問饒河縣在教育幫扶方面有哪些典型做法?
韓學海: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縣貧困人口的現狀是年齡較大者居多,貧困家庭子女在各階段就讀數量較少,只有28人(學前1人,義務教育15人,高中4人,大學8人)。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在堅守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兩條底線的基礎上,從精準機制、精準建設、精準培訓等方面,統籌推進全縣整體教育水平提升。在精準幫扶控輟保學方面,建立健全了貧困家庭子女幫扶臺帳,實施了「助、貸、免、補」教育幫扶政策,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資助政策對貧困戶子女實現全覆蓋。在全省各市縣率先全面免除高中學雜費和住宿費。2016年以來,共累計發放資助金410.08萬元,惠及貧困學生5402人次,其中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發放資助23.1萬元,179人次。在統籌推進全縣教育水平提升方面,我們通盤謀劃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機制體系,建立了「控輟保學」、動態監測等工作機制,聚焦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招聘特崗教師200多名,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聚焦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城鄉所有學校實現「班班通」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全覆蓋,使優質教育資源送到了全縣農村學校。「十三五」以來,我們投入資金1億多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並以優異成績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家級驗收。
近幾年來,我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不動搖,集中解決制約教育發展瓶頸,全力推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共同發展,全縣教育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實現了包括貧困家庭在內的全縣群眾共享教育發展的成果。
奮鬥雜誌社記者:
謝謝主持人,我是奮鬥雜誌社記者。饒河縣在貧困人口方面落實了各項政策措施,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那麼我們對邊緣易致貧人群又是如何開展監測和幫扶的呢?
韓學海:
我們請張成亮常委來回答。
張成亮:
謝謝你的關注。
我縣自2018年摘帽退出後,就開始研究制定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機制,特別是對邊緣易致貧人群制定了具體監測和幫扶措施。一方面,我們結合實際科學確定了監測對象。確定了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按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左右掌握),以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監測標準,我們通過走訪排查、部門篩查預警等途徑將因病、因殘、因災影響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家庭列入重點監測範圍,錄入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另一方面,我們及時落實了幫扶措施。對於無勞動能力的監測戶,由民政部門納入「有序銜接、政策兜底」的保障體系,實施動態監測;對於有勞動能力未就業的監測戶,由就業部門按意願免費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崗位;因病有致貧風險的監測戶由醫保部門負責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項制度綜合保障,落實就醫「一站式」結算;居住條件困難的監測戶由住建部門優先納入農村危房改造建設範圍;缺資金技術的監測戶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開展生產經營技能培訓,鼓勵發展小型庭院經濟,增加收入;遭受自然災害的監測戶由民政部門負責實施臨時救助。截止目前,我縣納入動態監測的邊緣易致貧家庭由2018年底的412戶799人降為11戶25人,並均已按照實際情況落實相關政策,有效降低了致貧風險。
人民數字聯播網記者:
你好,我是人民數字聯播網記者。饒河縣是如何發揮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作用,做好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工作的?
韓學海:
我來回答你的提問。
近幾年來,我縣始終堅持把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精心選派了79名第一書記、31個工作隊、141名駐村幹部實施定點駐村幫扶,全縣88個縣級部門與79個行政村、325名幫扶責任人與全縣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實現了所有貧困人口和79個行政村幫扶力量全覆蓋。
工作中,我們的駐村隊員、第一書記和結對幫扶單位主要工作任務和職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傳。他們走村入戶,通過走訪、發放傳單、當面講解等方式持續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二是幫扶。既幫扶政策落實,也幫扶產業發展,又做到扶智扶志,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逐村核查「三通三有」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逐戶對照「兩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實情況。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幫建一個好支部、幫找一條致富路、幫抓一個持續增收項目、幫育一批致富帶頭人、幫創一個文明鄉村,進一步提高幫扶成效。三是組織。幫扶幹部全面參與指導基層組織建設,著力抓班子、帶隊伍、育骨幹,幫助村黨支部健全規範各類工作制度,協助做好黨員發展、教育和管理等工作,增強了村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四是教育。以身邊的脫貧致富實例教育貧困群眾不等不靠、苦幹實幹,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以「文明家庭」「最美村民」創評等活動為載體,引導樹立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五是引導。主要是抓好示範和對接,千方百計幫賣產品、找市場,積極培育脫貧致富示範戶,引導農戶發展東北黑蜂、北藥種植、民俗旅遊等特色產業,幫助村、戶創辦各類合作社37個,打造品牌18個,同步實現農民脫貧致富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六是帶領。對於一些群眾有疑慮的庭院經濟項目,他們先帶頭試種試養,產生成效後再向群眾推廣。大通河鄉青山村貧困戶郭守振就是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戰勝病魔、養殖致富、回饋社會的。七是服務。與群眾交朋友、促感情,傾聽群眾的訴求,不管是份內份外的事,都主動衝鋒在前,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
近幾年來,通過我們的管理和考評,提拔重用了63名扶貧幹部,推薦和表彰獎勵了59人。駐村和結對幫扶工作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故事,如: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小南河村第一書記冷菊貞,引導村民發展民俗旅遊,使小南河村從國家級貧困村發展成全省鄉村民俗旅遊示範點;傾心幫扶饒河縣發展的中國聯通公司,全力幫助村集體和貧困戶發展黑木耳、藍靛果等產業的縣林草局駐昌盛村工作隊等。他們儘可能的克服了諸多困難,撇家舍業,吃住在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定期為貧困群眾和低收入群眾送米麵油等慰問品,利用回縣、鄉(鎮)辦事契機,為群眾代開證明、代辦證件、代購藥品,幫助解決貧困群眾房屋修繕、衣物短缺以及生病住院無人照看等困難,幫助群眾義務掃雪、打掃衛生、義務耕種,免費為貧困學生補課等等,贏得了群眾的尊重和信任,進一步融洽了黨群幹群關係。今後,我縣還將繼續按照「摘帽不摘幫扶」的工作要求,持續抓好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確保幫扶的長效性和持續性。
吳晶晶:
謝謝7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答問環節就進行到這裡。發布會的相關素材我們將在會後上傳到「黑龍江發布」的公共郵箱,供大家參考。在本場發布會的尾聲,我們請韓雪海書記再講幾句。
韓學海:
我們正在努力建設大美饒河、魅力邊城,厚重絢麗的小南山文化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悠遠神韻,勤勞淳樸的饒河人民正在建設美好家園的路上奮勇前進。
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脫貧攻堅即將全面收官,在這重大的歷史時刻,我們將一如既往按照黨中央、省委要求和部署,全面推進饒河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結合,促進饒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我們將不忘初心,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牢記使命,努力做好新時代的答卷人。
百聞不如一見,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多到饒河來,到饒河走一走,看一看,多給我們支招,給我們賦能。讓我們能更好地藉助媒體和大家的力量,讓更多的人認識饒河、了解饒河、走進饒河,感受風景如畫的魅力饒河,開放美麗發展的饒河歡迎大家!
謝謝!
吳晶晶:
謝謝韓書記,同時也真誠的歡迎記者朋友們深入挖掘新聞線索,生動呈現饒河縣脫貧攻堅的進展成效。最後,再次感謝出席本場發布會的韓雪海書記、張成亮常委,以及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