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伏兆:地道戰創始人,和戰友生死約定,死後一定要種植松樹

2020-12-14 熱點歷史123

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冀中地道戰,其發明者是曠伏兆中將。而地道戰的發明,其實來源於曠伏兆一次驚心動魄的經歷。

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但從1939年冬天開始,日軍就開始在正太鐵路附近實行「囚籠政策」,日軍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妄圖隔絕八路軍總部與晉察冀邊區的聯繫。

1940年3月初,曠伏兆奉命到達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擔任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到任後的第二天,曠伏兆就積極開展工作,他率領十幾個工作人員,來到雄縣楊相莊地委副書記楊英家裡交流工作。

正在兩人交流期間,忽然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機警的曠伏兆立刻側耳傾聽。工作經驗十分豐富的他,通過腳步聲和汽車轟鳴聲判斷出,這是日軍進莊搜查,他粗略估算大約來了上百位敵人。

曠伏兆知道,此時出入村莊的各主要交通要道,已經被日軍佔領,現在想要逃出去幾乎不太可能。曠伏兆身邊此時只有十幾位同志,武器裝備又遠遠落後於日軍,很顯然想要硬拼闖出去也不可取。

曠伏兆並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倒,他鎮定自若地告訴大家化整為零,分開突圍。楊英也具有十分豐富的鬥爭經驗,他不慌不忙地帶著曠伏兆來到家中雞窩旁邊,扒開柴禾,曠伏兆立刻看到一個地洞。

這個地洞並不大,僅能容下一人,冀中地區很多人家裡都會有這種地洞,用於躲避敵人的搜查,當地管這種地洞叫做「蛤蟆蹲」。曠伏兆來不及細想,立刻跳進了「蛤蟆蹲」裡,楊英又迅速用柴禾蓋在地洞口上面。

敵人來到楊英家中,楊英並沒有絲毫慌張,他從容不迫地應對著敵人們的問話,他回答的很自然,並沒有引起敵人的懷疑。但是問話結束之後,敵人卻並沒有離開。

因為敵人還沒有離開的緣故,所以曠伏兆只能一直趴在地洞裡潛伏著。但是由於地洞比較狹小,長時間的隱匿讓曠伏兆非常難受,可是他又不敢輕舉妄動,生怕發出任何聲響,驚動了敵人。

他一動不動地趴在地洞裡,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地面上的一切,心想只要有鬼子靠近,那就和他們同歸於盡。

楊英也希望日軍可以早點離開,好讓曠伏兆脫身,但是他又無計可施,只能順從日軍,最後又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們,希望他們吃飽喝足之後,可以早點離開。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曠伏兆的思緒很亂,他顯得非常的緊張。他有些後悔,他想到了老戰友王錫珍、段清俊等人,他們就是被敵人發現,最後被活活打死在地洞裡的。

曠伏兆開始變得局促不安,他知他知道鬼子留的時間越長,自己被發現的危險也就越大,可是在地洞裡他卻無可奈何,只要被日軍發現,他必然逃無可逃。

漫長的三個小時過去了,在楊英的虛與委蛇之下,日軍終於離開了,化險為夷後的曠伏兆長出了一口氣,最後他安全地回到了軍分區總部,無疑他是幸運的。

這次驚心動魄的經歷,給曠伏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曠伏兆一直在思索,如果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樣保護自己呢?在曠伏兆看來,躲在「蛤蟆蹲」裡,只是消極躲避,一旦被敵人發現,只能成為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抗日戰爭爆發以來,八路軍在一直利用有利地形進行遊擊戰爭,給敵人以沉痛打擊。但是冀中卻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無處可藏,這讓曠伏兆整日眉頭緊鎖。6月份,彭德懷下達了關於平原地區如何開展遊擊戰爭的指示,在和其他軍分區進行交流之後,曠伏兆突然眼前一亮,終於有了主意。

曠伏兆認為,既然「蛤蟆蹲」可以用來躲藏,如果能將所有的「蛤蟆蹲」連接起來形成地道,那麼即使有一處「蛤蟆蹲」被發現了,躲藏者完全可以通過地道跑到另外一處。如果將所有村莊用地道聯繫起來,再設置一些機關陷阱,那麼將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長城」。

有了想法之後,曠伏兆決定先搞個試點工程看看效果,於是他就派參謀任子木、高榮來到河北雄縣米南莊,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軍民們開挖了很多「凹」字形地道。

這種「凹」字形地道是從洞口進入一段後,再向下挖一米多深,然後再向前挖一米多長,最後再向上挖一米多高,很像漢字「凹」字,故得名。

若是敵人發現地道並走進去,躲藏者可以通過地道中間立壁上的槍孔,觀察敵人的一舉一動,甚至可以選擇有利時機消滅敵人。這種地道還有個好處,如果裝滿土把兩個洞口堵住,可以抵抗敵人的煙燻火攻以及釋放的毒氣。

「凹」字形地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但是隨後八路軍又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時間在地道裡會導致缺氧。曠伏兆來到挖好的地道附近,審視地形之後,又命人利用煙囪作為通氣孔,這樣既解決了缺氧問題,而且又非常的隱蔽。

曠伏兆還命人用支線和水井相連,這樣躲在地道裡就有了水源,也可以作為通氣孔,只要敵人不攻進地道,在裡面想藏多久就藏多久。

當時的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為了躲避敵人的掃蕩,縣委書記王夫便下令,各家各戶開挖多條地道,家家相通,村村相通,在蠡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地道網。每當敵人來臨時,便躲到地道裡。

受蠡縣地道網絡啟發,曠伏兆認於是命令打通米南莊各家各戶的「蛤蟆蹲」,這樣米南莊的地道就變成了院院相連,街街相連,村內村外相連。在曠伏兆的領導下,米南莊形成了地面、地下、房上的「天地陰三通」地道網絡。洞口設計的十分隱蔽,大多在墳地、炕、灶、水井附近,敵人很難發現。

米南莊的地道實驗取得了成功,於是曠伏兆就在第十軍分區推廣地道,號召全體軍民開挖地道。人民群眾還根據鬥爭經驗,建成了「中」「田」「甲」「申」等各種各樣字形的地道。

地道本來只是用來藏身之處,但是後來在曠伏兆將軍的安排下,地道還具備了殺敵功能。地道口附近埋有地雷,只要敵人靠近,就有可能踩到地雷。此外,地道中還設有陷阱,多處設有暗火力點、射擊孔、拉雷孔、瞭望孔。

1943年3月,200多日偽軍包圍高平村,當地軍民迅速躲到地道當中。當敵人走進地雷陣時,我軍士兵拉響4個地雷,炸死20多個敵人。從沒見過地道戰威力的敵人落荒而逃,我軍士兵又從容不迫地拉向了9個地雷,並朝敵人投擲手榴彈,最後敵人抱頭鼠竄,狼狽而歸。

隨著地道戰的開展,地道的功能越來越健全。地道不僅可以供人居住,而且還可以存放糧食等物品。後來,曠伏兆還命人修建了地下手榴彈製造廠、地下倉庫、地下醫院、地下收發報室,各種功能應有盡有,和地面無異,但卻更加隱蔽。

一旦進入戰時狀態,不僅老百姓可以進入地道藏身,士兵進入地道殺敵,就連部隊長官也可以進入地道進行作戰部署,很多會議可以在地道裡召開,很多文電可以在地道裡發送。

曠伏兆在第十軍分區領導的地道戰,顯示出了強大威力,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後來被冀中其他軍分區學習推廣,地道戰幾乎改變了冀中甚至整個敵後戰場的敵我力量對比態勢。

1945年5月23日,日軍集結6000兵力,妄圖消滅第十軍分區領導機關,摧毀戰鬥地道。對此,曠伏兆毫不畏懼,他說道:「敵人要來,就打,不管來多少,都要狠狠地打,徹底打垮它。」

在曠伏兆將軍的領導下,當地軍民和數倍於自己的日偽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日偽軍所到之處不是踩到地雷,就是被放冷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日軍佔據了幾處村莊。

曠伏兆利用地道便於爆破的特點,於夜晚23時命令八路軍縣大隊利用槍彈、手榴彈向日偽軍射擊,並最終全殲這股敵人,繳獲機槍7挺、步槍100餘枝。全國解放後拍攝的抗戰題材電影《地道戰》,就是以第十軍分區為原型。

1955年,曠伏兆被授予中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後,曠伏兆仍然心繫群眾,經常回到當年的冀中地區,看望當地的人民群眾,甚至將自己省吃儉用留下來的糧票寄給他們。

1996年6月4日,曠伏兆將軍去世。已經81歲高齡的戰友劉秉彥少將,專門從石家莊趕到北京,他在河北雄縣米北莊烈士紀念碑旁邊,為老戰友安放了骨灰,並栽種了一棵常青松。兩年後,劉秉彥少將去世,他選擇葬在了曠伏兆將軍旁邊,完成了兩個人的生死約定。

曠伏兆、劉秉彥和任子木都是多年的老戰友,三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但是在1946年6月份的一次剿匪戰鬥中,任子木不幸受傷,為了方便照顧他,劉秉彥、曠伏兆便和任子木睡在一張炕上。但是當晚任子木便犧牲了,面對著戰友的離去,曠伏兆和劉秉彥二人心中十分難過。

當晚兩人就開始討論生死問題。「我們兩個人以後死了,一個埋在大清河岸,一個埋在永定河畔,仍然為三角地帶的人民站崗。」劉秉彥提議道。

但是曠伏兆不同意,因為這樣兩人離得太遠了,作為和自己多次出身入死的兄弟、戰友,曠伏兆不希望兩人死後還隔離那麼遠。

當晚兩人就約定:生前為國並肩戰鬥,死後同眠曾經的戰場,和犧牲的士兵埋在一起。兩人還約定死後一定要在墳前種植松樹,因為松樹不畏嚴寒,頑強挺拔。而且松樹的一切,都可以為人類造福,樹幹可以蓋房子、做家具,松葉可以榨油,松脂可以做松香。這些都很像共產黨人,不怕困難,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只要人民需要可以粉身碎骨,可以無私奉獻自己的全部。

兩位將軍雖然離世了,但是他們墓碑前的松樹卻越長越旺,就像我們的祖國,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從最初的一窮二白,在世界之林中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睥睨全球。

相關焦點

  • 開國中將去世,有位開國少將卻說:等我去世,要和他葬在一起
    習以為常的風雨交加,隨著時間的流逝,友誼如一杯老酒,越飲越香,在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中間,發生了一件令人欽佩的事,兩位將軍約定好了,死後葬在一起。他們是開國中將曠伏兆和少將劉秉彥。曠伏兆生於1914年,生於江西永新,15歲參加革命,曾任紅軍營長、副團長等職,在抗日戰爭期間,曾任山西戰區第二戰區副司令員、八路軍冀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職。
  • 於中華:《生死戰友情,一個老戰士的心聲》
    >勝敗難測,生死瞬間,戰友生死情真切,感天動地眾口傳。這就是生離死別的戰友情,在戰火紛飛中,在生死關面前,真心相惜,真情相牽,這種生死戰友情,情深似海,派出所聞訊來抓人,我那戰友拼命阻攔,抱著我的腿哭喊:「冤枉啊!要逮就逮我吧!都是我惹的事,和他沒有關聯!」
  • 傳奇中將曠伏兆:作戰英勇,長徵中身上留下三朵槍花
    入伍後,曠伏兆被分配到紅三軍團教導隊,經過為期5個月的軍事訓練後,被調到湘贛蘇區紅八軍擔任班長。10月,由於曠伏兆作戰勇敢,他被選拔到湘贛紅軍第四分校學習。4個月後調入紅十八師衛生部任政治指導員,先後參加了湘贛蘇區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圍剿"。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曠伏兆不畏艱險,英勇戰鬥,不計生死。他的身上,留下了多處槍傷。
  • 聖誕樹是什麼品種的松樹? 帶你認識聖誕樹所用松樹
    聖誕樹是什麼品種的松樹? 帶你認識聖誕樹所用松樹時間:2020-12-11 19:1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聖誕樹是什麼品種的松樹?帶你認識聖誕樹所用松樹 聖誕樹是什麼品種的松樹 一篇經驗小知識,為您介紹聖誕樹是什麼品種的松樹,下面為您詳細介紹 1、聖誕樹常用樹種是松科。世界上用作聖誕樹最多的樹種,是松科冷杉屬的十餘種樹木,其中歐洲冷杉被視為是最為傳   原標題:聖誕樹是什麼品種的松樹?
  • 賞陳克永的山水畫,解讀國畫中「松樹」的人文寓意
    據記載,松木可作鐵路枕木、礦井頂板,松脂可煉成松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松花粉則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有補充營養,緩解疾病以及美容養顏等用途。松樹還有受封者,泰山有「五大夫松」,為秦始皇所封。《泰山松風》/陳克永松樹長情:明月夜,短松岡頑強、堅韌不拔的松樹,還象徵著忠貞的友誼與愛情。
  • 山水畫中松樹的人文寓意
    李成 寒林平野圖眾所周知,松樹是植物中的壽星,有「百木之長」之美譽,民間廣為流傳著「壽比南山不老松」、「松鶴延年」的說法。山水畫中的松樹,更是源遠流長,涵蓋了豐富的人文寓意與人文情懷。據記載,松木可作鐵路枕木、礦井頂板,松脂可煉成松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松花粉則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有補充營養,緩解疾病以及美容養顏等用途。松柏耐寒長青、堅韌挺拔,古人多以松柏並列。北宋王安石《字說》雲,松為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柏猶伯也,故字從白,松為「公」,柏為「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古人將「松」字拆為十八公,元代馮子振曾撰《十八公賦》。你知道嗎?
  • 《奇襲·地道戰》,國產抗戰電影的軟實力和硬傷
    影片最開始的「大屠殺」橋段和「荒野夜襲」橋段,最為震撼。 同樣是輕喜劇色彩的抗戰題材,《奇襲地道戰》在詼諧方面的把握明顯要比柳雲龍的諜戰劇《勝算》強。它該嚴肅的時候嚴肅、輕鬆搞笑的時刻,至少不引人反感。 硬傷一:道具依然亂湊 國產戰爭片,在道具槍火等方面一般都有大量硬傷,本片也不例外。日軍居然裝備了衝鋒鎗?
  • 《奇襲地道戰》狹窄空間內的激烈槍戰,感覺比巷戰更刺激、過癮
    正在優酷視頻獨播一部抗日題材影片《奇襲地道戰》引發很多觀眾的熱議,身邊的親朋好友,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下至十來歲的學生,都對這部影片產生興趣和關注,而在豆瓣電影的初始評分也高7.1分,是今年至今評分最高的網絡電影,能有著如此廣面的受眾群和評價實為難得,也許是「地道戰」這三個字,吸引了歲數偏大的觀眾
  • 京海墨韻|賞陳克永的山水畫,解讀國畫中「松樹」的人文寓意
    眾所周知,松樹是植物中的壽星,有「百木之長」之美譽,民間廣為流傳著「壽比南山不老松」、「松鶴延年」的說法。山水畫中的松樹,更是源遠流長,涵蓋了豐富的人文寓意與人文情懷。據記載,松木可作鐵路枕木、礦井頂板,松脂可煉成松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松花粉則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有補充營養,緩解疾病以及美容養顏等用途。《松泉圖》/陳克永松柏耐寒長青、堅韌挺拔,古人多以松柏並列。
  • 中國松樹的種類有哪些,盤點中國十大松樹的種類
    ,一起盤點中國十大松樹的種類吧。油松會生長的很高,每年在5月開花,它的樹葉的顏色多變化,是可以用做盆栽裝飾環境,是中國特有的松樹種類,平時很多花友都喜歡養殖它,而且要它造船、製作家具、器具等用品,有著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2、紅松
  • 松樹盆景的風水作用,有什麼特點?青山不老松
    盆景一直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花友們喜歡的,盆景種類有很多,我們今天主要給大家說說松樹盆景,因為這種植物在盆景中很好養護的,而且造型也是非常的多樣,而且松樹還有著"青山不老松"的寓意,代表著生機勃勃的含義,說的就是助人長壽的,所以如果想讓家裡老人長壽的話,不妨養上一盆松樹盆景。
  • 人在困境中應當如松樹,幾首關於松樹的古詩詞,為人生賦能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借松樹來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品格和志向。為大家獻上幾首描寫松樹的名家詩詞,品讀詩詞的同時,也為人生賦能,讓我們不懼風雨更顯從容。《高松》唐代:李商隱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後,僧來不語時。有風傳雅韻,無雪試幽姿。上藥終相待,他年訪伏龜。
  • 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即將上線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華北地區進行野蠻毒辣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廣泛的遊擊戰,地道戰就是其中一種。地道戰使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在我國反侵略鬥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黃繼光親密戰友講述目睹黃繼光堵槍眼全過程
    我倆就這樣立下了一個生死約定。 黃繼光堵槍眼令人震驚 1952年10月14日早晨,戰鬥打響了。敵人用飛機和火箭炮向上甘嶺597.9高地猛烈轟炸。炸彈像下雨一樣把山頭炸了一遍。之後又發燃燒彈,打煙幕彈,不超過5米就看不見人了。之後,敵人攻上來,6連的戰士把他們打下去。第二天敵人又進攻。
  • 《八佰》曝「戰友」版預告 戰爭中的生死兄弟情義!
    今日影片發布「戰友」版預告,以歐豪飾演的端午和李晨飾演的山東兵,揭開了守衛四行倉庫的士兵們面對殘酷戰爭的生死兄弟情義。【遊俠網】《八佰》曝「戰友」版預告  「戰友」版預告揭開了戰爭背後的一角,山東兵和端午的戰友情亦是戰場上無數普通士兵的縮影。
  • 詩詞——松樹,依然傲立,寒冬挺拔的身姿,一起致敬松樹
    松樹不僅僅是耐寒的植物,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堅韌不拔,不懼風霜。常將松柏精神比喻人,從古至今,松樹一直都是意志力的象徵,今天大家就和小編一起跟隨著古代人的詩詞一起來感受松樹的魅力吧!《小松》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 地道戰,真好看!原汁原味電影裡的場景那裡都可見(附視頻)
    說起冉莊地道戰遺址,那一定就得先說說電影《地道戰》。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對地道戰的了解,一般來說絕大部分是與這部電影有關的。《地道戰》這部影片講述了1942-1944年間,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冀中人民團結一心,利用智慧與力量的地道戰來消滅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 「陽光之下,英你而在」——記電影《奇襲·地道戰》雲路演主創映後...
    由兔子洞文化聯合現在電影聯手發起的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百場雲路演及映後分享放映活動於8月5日順利收官。這部影片由項秋良、項河生執導,青年演員劉林城、邵芸、老戲骨劉亞津、著名笑星雪村等聯袂出演。在此感謝濟南電視臺不見不散觀影團、看電影雜誌觀影團和後浪電影學院觀影團三場影迷們以及製片主創人員共同打造的精彩映後互動。影片於8月7日在優酷全網獨播。
  • 鮮為人知的定陶地道戰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蕩」鬥爭起了重大的作用。抗戰期間,地處魯西南的定陶縣人民也曾廣泛利用地道進行過對敵武裝鬥爭,並且取得了豐碩戰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