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每次去日本旅行,每次都要找我核對攻略:交通恨不得詳細到每一站,細節問題巴不得詳細到帶幾塊錢。弄得我頭上直冒汗,反覆和他們解釋,日本自由行很方便的,真不需要這麼緊張,隨機應變就好,實在不行找個人問一問。同事這時候就一臉驚恐:我不會日語啊,而且日本人的英語那麼爛!
「日本人的英語是挺爛的,但是日文裡漢字多呀,一猜就八九不離十了。」我趕緊安慰,「你去一次就知道了,日本旅行真的挺方便的,我學的日語都基本用不上。」大多數狀況下,都是朋友去一次,回來就放了心,對日本人的評價統一是有禮貌,這些年的評價卻越來越奇怪了起來,有的朋友回來甚至說:去日本越來越像國內遊了,和江浙滬沒啥區別。這麼一說,我反而愣了,日本這兩年的變化這麼大嗎?去年又去日本看楓葉,這才發現變化在哪裡——日本的中文服務越來越細緻了,為了方便中國遊客,也是非常拼。
機器上多了中文選項
711便利店可以取現金,現在選項直接有了中文,中文字幕還帶中文播報的;便利店還接入了支付寶付款,有的生怕你看不到,門口還掛著一個大大的「支」字旗子。日本人到現在都沒習慣電子支付,除了現金日常常用的,就是西瓜卡這種;便利店和購物地卻接入了支付寶,和對方說一句「alipay」就立刻來掃碼,簡直幸福到哭泣,再也不需要擔心日本服務員,找給你譁啦啦一堆零錢了。
出現中文選項的機器不光是ATM,半夜去大阪的松屋吃飯,發現電子自助點單機上也有中文菜單!之前每次出行之前都會把西瓜卡借給小夥伴,這是日本常用的交通卡,叮囑他們去了先充錢,結果小夥伴一落地就興奮地發了個朋友圈:媽呀,日本的交通充值機,居然可以選擇中文服務!想一想確實是,前兩年我還在機器前吭哧吭哧看外文呢,這兩年機器都到處是中文了。
購物商場一開口都是中文
中國遊客最愛扎堆的,藥妝店和購物商場必須擁有姓名!之前去個購物商場,一個櫃檯有個中文服務員就了不起了,往往是對方日本小姐姐,對著我的照片蹦出一兩個中文來確認。現在必酷這種大商場,中國服務員遍地走,百貨專櫃這種地方,想要試用商品多有中國留學生在翻譯。想要掃貨,再也不用擔心溝通不順暢買錯了!
有些日本人也學起了中文,雖然並不怎麼流暢,但是和她表達的是偶,她會說兩句和你確認。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日語學好像沒啥用,但是日本人現在不會兩句中文,好像沒辦法做服務業了。而且本身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就很多,加上兩國都是黃種人,不仔細分辨並不能看出明顯差別。想起來最奇特的經歷,就是凌晨3點在東京,爬起來去築地市場看金槍魚拍賣,攔住路邊一個小哥,拿出半生不熟的日語問路,小哥看我費勁地說了一通,用純正的中文好奇問:你是中國人?!我是又驚訝又崩潰:這個時間點這個地方,居然能碰見中國人?你是中國人你咋不早說,害我組織了這麼久的日語。
日本現在的中文服務越來越多:在大街上走過藥妝店,就聽到裡面的大喇叭瘋狂促銷,正是字正腔圓的中文;從鳥取搭乘列車去京都,沒想到交通播報也出現了中文;小夥伴和我吃飯時吐槽抗議,她並不想去中文服務多的地,感覺體驗不夠正宗,我不緊不慢地解釋:現在日本已經被中國遊客用錢砸出來了,已經不是四五年前的日本了,中文服務完善的地並不是坑多,而是日本的日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