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在時間與空間的坐標中展開其壯麗畫卷。
50餘載光陰,只爭朝夕;50餘載奮進,春華秋實。在太行山下的共城大地,在洪洲古戰場的石門河畔,有這樣一所學校,創建於1969年,校名6次更改,校址3次遷徙,從最初繼承和發揚延安抗大精神的輝縣抗大師資學校,到如今省級重點職業學校的輝縣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輝縣市第一職業中專),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名字如何變換,輝縣市第一職業中專一路走來,傳承與創新並舉,榮耀與夢想同在,始終以明德尚行的文化情懷實現著育時代新人的美好願景,使得「立德樹人,以質求存,改革發展,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辦學理念大放異彩。
撫今追昔:篳路藍縷赤子心
立足當下,回望過往,我們總能看見時間坐標上鐫刻下的熠熠發光的印記。
「拱券房,拱券房,冬天暖,夏天涼,下邊是宿舍,上邊是課堂。」走進輝縣市第一職業中專,當初輝縣抗大師資學校師生一磚一瓦壘起來的帶有年代標誌性的拱券房已變成如今的校史館,用磚石壘砌的水塔依舊發揮著作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幾個水泥刻字清晰可見,遠處的教室、夥房煙囪依然矗立,在午後林蔭的映襯下,仿佛向我們講述著昔日的光輝歲月。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輝縣人民戰天鬥地、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過程中,針對輝縣人才缺乏的實際情況,縣委決定弘揚延安抗大精神,成立一所抗大師資學校,培養一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怕苦、不怕累的教師隊伍。 1969年,一所新型學校——輝縣抗大師資學校誕生了,時任輝縣縣委書記的鄭永和兼任校長。
在當時物資條件極其緊缺的條件下,輝縣抗大師資學校師生發揚延安抗大精神,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1300畝荒無人煙的亂石灘上建起420多間校舍,開荒造田700畝,打機井3眼,修渠道3000餘米,建起500畝學農基地和千頭豬場、萬尾魚池、萬株蘋果園;挺進太行山,在懸崖絕壁之上幫助郭亮村打通了一條長達1200米、被譽為世界奇蹟
的絕壁長廊,第一次將汽車開進了郭亮村,將抗大精神永遠鐫刻在了高高的太行山上。
1976年,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參觀輝縣抗大中學後,對學校繼承和發揚延安抗大精神表示讚嘆,認為是河南教育戰線的旗幟和標杆,是艱苦奮鬥的典範,是發揚自力更生革命傳統的排頭兵,是值得在全省推廣學習的典型。
1983年,學校改名為輝縣抗大農業中學,面向全縣招生,一面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新生,一面為當地建設培養實用性人才。
1988年,學校更名為輝縣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開設農學、果林、畜牧三個專業。由師資學校轉型為普通中學,再由普通中學轉型為職業學校,經過一次次陣痛蝶變的輝縣抗大人,面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沒有一句抱怨,他們發揚抗大精神,艱苦奮鬥。該校以農學、果林、畜牧為常設專業,建成教學研究、生產經營、科學試驗和社會服務四大類專業基地,形成「東農學、西畜牧、南果林」的格局。在短短幾年時間即走出一條「教學、實習、科研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上掛、中聯、下輻射」的可行之路,引領當地農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被譽為「太行山下的致富搖籃」。其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等媒體多次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慄本一男視察該校後留言:「該校傑出的工作成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希望這種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辦學效果能夠推廣,給這個縣、這個省和這個國家帶來幸福的明天。」
輝縣市第一職業中專雖數易校名,但那段艱苦的戰鬥歲月沒有忘,抗大精神沒有丟。「什麼是抗大精神?抗大精神就是『輝縣人民幹得好』的戰天鬥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是那種『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實』字方針;就是那種『說了算,定了幹,再大困難也不變』的吃苦精神。抗大精神也是與時俱進、攻堅克難、淡泊名利、永遠為民的時代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該校校長杜帥在接受採訪時談道。
守正創新:聚勢蓄力揚帆起
發展是時代的命題,時代是奮鬥者的舞臺。進入新時代,這所昔日的抗大,既有勾畫未來的藍圖,也有實現目標的能力,更有說到做到的豪情。
立足農村,服務「三農」,面向未來。輝縣市第一職業中專堅持「立德樹人,以質求存,改革發展,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升學有希望,就業有本領,發展有基礎,創業有潛能」的辦學思路,以「三風一訓一引領」為辦學特色,逐步走出一條以「一體兩翼」為特色的辦學之路。
「一體」是指以中職教育為主體。中職教育堅持以對口升學和就業能力提升為宗旨,每年對口本科升學率穩居新鄉市前列,一大批畢業生已成為社會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該校開設有現代農藝技術、寵物美容、計算機、光電、休閒體育等六大類14個專業,其中,現代農藝技術、畜禽生產與疾病防治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深入發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通過政府財政支持和企業投資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模式,建立種植類、養殖類、汽車類和光電類4個專業群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將學校單一靠政府「輸血」逐步轉變為自主「造血」,把「頂崗實習」教學環節留在學校的實訓基地,利用3年~5年的時間推進並完善「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產學研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形成引企業入校、共建校中廠、訂單培養等模式,改革單一辦學和政府投資模式,建立開放辦學、立體辦學和多元素投資辦學機制,切實增強辦學活力。作為教育部第三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輝縣市第一職業中專紮實推進汽車噴塗和運動與營養證書考核培訓,結合市場需求開展論證調研,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教育教學等方面高質量發展。
「兩翼」是指社區教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綜合實踐。
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綜合實踐。該校以遵循「延伸學校教育、銜接社會教育、實踐素質教育、培養全面人才」為宗旨,在「讓學生經歷一次體驗、感受一次成功、嘗試一次創新、學習一項技能」理念的引領下,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技能,在活動中感受快樂,在鍛鍊中磨練
意志,在研學中增長見識,著重培養中小學生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課程設置突出軍事體驗、動手實踐、生命教育、勞動技能、拓展訓練、研學旅行六大主題,同時,結合集體生活、自理內務、野外拉練、才藝比拼、感恩課堂等專題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學生「學有所獲、動有所得、行有所知」。該實踐基地是全省佔地面積較大、掛牌較早、新鄉地區唯一的一家公辦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為「河南省示範性基地」,被省教育廳列入校外實踐活動建設工作重點扶持單位,並加入全國素質教育實踐基地課程建設示範性聯盟,2020年12月,被省教育廳評為首屆河南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學校。自2010年創建至今,累計培訓中小學生達6萬餘人。
社區教育。該校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己任,成立了輝縣市社區學院,全面落實「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新要求,以著力提升社區教育質量、發揮當地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積極推進終身學習型教育為目標,通過社區教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進城務工人員實用技術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等,2020年12月,該社區學院被評為「河南省示範性社區學院」;以精準扶貧為抓手,積極開展以現代農藝、養殖實用技術、汽車類、計算機類培訓為主的社區教育,重點加強農民工、農民工子女和社區轉崗就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訓,引導社區剩餘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有序轉移。
杜帥說:「農村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當地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吃苦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促進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為一所農村職業學校,應始終保持紮根『三農』、服務鄉村振興的初心,勇於擔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技能型人才。」
徵程乍起,滿目蔥蘢;潮平海闊,千帆競發。在新時代、新教育、新使命的徵程中,鏗鏘前行、銳意進取的輝縣一職人,將繼續弘揚抗大精神,腳踏太行熱土,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用奮鬥出彩的行動和成績書寫高質量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答卷。
(趙雯霖杜帥劉學師)
責任編輯: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