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記載了吳越之戰的大結局,越國最終滅掉了吳國。越國的統帥是上將軍範蠡,當他滅了吳國之後,獨自一人乘坐小船,消失在煙波浩渺的水面上。有人說他帶著西施隱居鄉野。有他說他當了商人,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還有人說他,被越王勾踐所忌憚,惹來了殺身之禍。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一點。範蠡在人生的高光時刻,拋下了即將到手的榮華富貴。
範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原本是楚國人。範蠡年輕的時候在楚國懷才不遇,他就前往越國尋找機遇。就這樣,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捲入到吳越之爭。吳國和越國是臨近的兩個諸侯國,他們之間的關係很不友好。吳國君主闔閭趁著越王勾踐剛剛繼位,想要趁機消滅越國。結果闔閭兵敗,死在了戰場上。吳國繼位的君主叫夫差,他在伍子胥等人的幫助下,俘虜了越王勾踐。
在這種背景下,範蠡作為亡國之臣的日子很不好過。他勸解勾踐要學會忍耐,只要有堅持必勝的信念,一切都有可能變好。在範蠡的建議下,勾踐開始臥薪嘗膽,千方百計討好吳王夫差。範蠡想出了一條「美人計」,他在越國尋找絕色佳麗,獻給夫差。通過這個計策,瓦解夫差的鬥志。
美人獻給吳王之後,夫差覺得勾踐是真心降服,就把他放回了越國。回到越國的勾踐負重前行,休養生息,制定下滅掉吳國的計劃。首先,範蠡離間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君臣關係。其次,範蠡幫助勾踐積極練兵。經過多年的發展,越國慢慢恢復了元氣。
有一年,夫差要去中原一帶和其他的諸侯國會盟。範蠡覺得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快速調動軍馬,一路長驅直入,殺死了留守吳國都城的太子。這一戰滅掉了吳國的銳氣,夫差不得不求和認錯。範蠡分析了戰況之後,他建議勾踐先用和談麻痺夫差。然後養精蓄銳徐徐圖之。
五年後,兵強馬壯的越國軍隊終於踏平了吳國。夫差逃到了姑蘇山上,派使者去找勾踐,企圖得以活命。範蠡十分清醒,他覺得不能放過夫差,否則20年的努力,將會白費。就這樣,夫差自殺,勾踐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迎來高光時刻的範蠡,選擇了功成身退。他沒有返回越國,而是留在了太湖一帶。和範蠡一同滅吳的大功臣文種,選擇了繼續輔佐勾踐,結果被勾踐找了個藉口殺害。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真正聰明的人是範蠡啊!
範蠡和文種經歷高光時刻後,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由於範蠡明智的選擇,後人把他當成睿智的象徵。
拓展閱讀
古人的文藝審美理論,六觀說
飄零詞客,納蘭性德好友,清代文學家顧貞觀
文學家的哲學思考,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
憂國憂民、匡世濟俗,杜牧代表作《阿房宮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