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明
本文搜集整理2019-2020年間日本出版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及說唱論著,部分2019年出版的論著在《日本新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著要覽》、《日本新出中國通俗文學研究論著》中已著錄,不再重複。由於筆者日語水平有限,難免出現遺漏與錯誤,敬請批評指正。
NO.1
內容簡介
該書對明代的江南鄉村社會中有何種類型的戲曲,在什麼樣的場所上演,戲曲在江南鄉村社會中扮演了何種功能,上演了怎樣的場面,以及演出場面之間有什麼關係,如何相互作用等問題,進行了共時論的、類型論的考察。
明代江南地區的農村社會中,村莊經常由一個或幾個大宗族構成。宗族掌握了村落祭祀、宗族祭祀以及市場祭祀三層集團的祭祀組織和祭祀權力,也掌握了作為祭祀的一環的戲曲演出,以及戲曲的選擇權。按照這樣的結構規定,明代江南的鄉村社會中流行的戲曲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宗族利害關係的影響。本書以此為主要論點,從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
目 錄
第一篇 江南戲曲的上演環境
序 章 宋元時代社的祭祀活動
第一章 社祭演劇的成立
第二章 宗族演劇的成立
第三章 市場地演劇的成立
第二篇 江南演劇的戲曲演目的分化
序 章 江南演劇中的演員、戲曲劇目階層分化
第一章 社祭演劇的戲曲演目
第二章 宗族演劇的戲曲演目
第三章 市場地演劇的戲曲演目
第四章 徽調、弋陽腔與地方演劇的展開
第三篇 江南古曲南戲的文本分化
序 章 古典南戲——「荊劉蔡(拜)殺」
第一章 《琵琶記》
第二章 《荊釵記》
第三章 舊本《白兔記》
第四章 《拜月亭記》
第五章 《殺狗記》
結 章 中國地方演劇的共時關係
作者簡介
田仲一成,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戲曲。著有《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中國演劇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中國地方戲曲研究——元明南戲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汲古書院2006年)等書。
NO.2
內容簡介
在「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教國家,怪異故事為何會被記錄下來呢?該書對中國古代「志怪」小說展開研究,以其與史書的傳統與佛教傳來的關係為軸,對社會文脈到其生成過程、文體等問題展開討論,全面捕捉、反照射中國人的精神形態。
目 錄
序 章 六朝志怪與怪異的歷史記錄
第一部 在歷史的傳統之中
第一章 志怪的文脈——歷史書的擴大與變異的記錄
第二章 志怪的譜系——以其與五行志的關係為線索
第三章 志怪之怪
第二部 對佛教的接受
第四章 志怪中的僧侶——與新的怪異邂逅
第五章 佛教志怪的譜系——以其與應驗記的關係為線索
第六章 冥界遊行的佛教化
終 章 對中國「小說」史的吸收
作者簡介
佐野誠子,生於197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現為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魏六朝小說。著有《關於〈天地祥瑞志〉所引志怪資料》(《名古屋大學中國語學文學論集》第29輯),《中日正史中九尾狐的出現與消失》(《文史知識》2018年第12期)等文。
NO.3
《中國古典藝術論考——以元代楊貴妃故事為中心》,櫻木陽子著,汲古書院2020年2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關於中國古典藝術,特別是與元雜劇考證的相關論文集。中國古典藝術本來並不屬於中國文學的研究範圍,而是涉及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美術史等多方面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不過,即使是對古典戲曲的研究,在日本的中國學研究中,多年來都被視作是近世白話小說研究的一部分,並未成為獨立的研究範疇。特別是對在民國以前都被認為是古典藝術一部分的「說唱藝術」,被埋沒在近世白話小說的研究之中。
該書的書名「中國古典藝術」,是中國文學研究中不常使用的詞,表明在中國文學研究中需要對「古典藝術」這一研究範疇予以關注。
目 錄
第一部 《梧桐雨》雜劇的作品世界
第一章 《梧桐雨》雜劇的晚秋季節
第二章 《梧桐雨》雜劇中的楊貴妃與嫦娥
第二部 《天寶遺事諸宮調》初探
第一章 《天寶遺事諸宮調》的故事展開與季節描寫
第二章 《天寶遺事諸宮調》中寓意的表現——以海棠與蓮為中心
第三章 《天寶遺事諸宮調》的輯錄狀況
第三部 謠曲《楊貴妃》與中國文學
第一章 元雜劇中所描寫的楊貴妃——其與謠曲《楊貴妃》的關聯
第二章 謠曲《楊貴妃》的構成
第四部 描寫戀愛的關漢卿雜劇
第一章 關漢卿戀愛劇中「思想」的位置
第二章 從女性的妒忌看關漢卿的戀愛劇
第五部 從三國劇看中國傳統戲曲的一慣性
第一章 元雜劇中關羽的神格化表現
第二章 二十一世紀的京劇與《三國志》
第三章 京劇傳統劇中的《三國志》
作者簡介
櫻木陽子,畢業於關西大學文學部,現為關西大學、大阪經濟大學、龍谷大學等非常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戲曲、古代藝術。著有《山西省戲臺的現狀》(上、下,《東方》第253、254期)、《關於河北省井縣的戲臺》(《東方》第295期)等文。
NO.4
內容簡介
該書是以中國小說史、魯迅為研究中心的尾上兼英的遺稿集,是對中國小說史,以及形成小說史基礎的民間藝術等方面的總結研究。
目 錄
序 論
第一章 中國小說史的「雅」「俗」之間
第二章 通俗小說
第三章 中國中世的俗文學
第四章 五代、宋、金、明、清的小說
第一部 中國小說史研究
第一章 唐代傳奇的諸方面
第二章 《謝小娥傳》及其它——中國小說與中國語言、文體
第三章 虛構之中的「王昭君」
第四章 關於《山月記》的素材來源
第五章 試論《成化說唱詞話》
第六章 小說史中的「明代」
第七章 明代白話小說札記——短篇小說、「三言」(一)
第八章 明代白話小說札記——短篇小說、「三言」(二)
第九章 《今古奇觀》的文學
第十章 金明池與西湖
第二部 中國藝術史研究
第一章 庶民文化的誕生
第二章 外來藝術向中國的移動及其路徑
第三章 東南亞華人社會的藝術演出
第四章 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傳統藝術(一)
第五章 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傳統藝術(二)
第六章 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傳統藝術(三)
第七章 香港的人偶劇與說書、說唱藝術
第八章 香港的傳統藝術
第九章 日本華僑社會的藝術變化
作者簡介
尾上兼英(1927-2017),195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科,任教於北海道大學,東京大學、神奈川大學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學,譯有《幽冥錄·遊仙窟》(平凡社2007年9月),著有《魯迅私論外篇》(汲古書院2019年8月)等書。
NO.5
內容簡介
《三國志演義》作為東亞共通的古典名著聲名遠播,那麼日本人是如何理解關羽、諸葛孔明以及《三國》的呢?
該書關注室町時代的博士家、佛寺的漢學研究,在近世初期舶載的漢籍、朝鮮本中,探尋其對《三國》以及中國通俗小說接受的線索,進而明確元祿到幕末時期日本對《三國》接受的各種表現。
此外,日本對《三國》的接受不僅是文本,該書還對繪畫資料、日本人的思想、歷史觀等進行了介紹,試圖描述這部在東亞地區首屈一指的通俗小說的接受過程。
目 錄
第一部 博士家與佛寺對中國通俗小說的接受
第一章 中世佛寺對《新刊全相平話前漢書續集》的接受
——以清家文庫所藏《漢書抄》的引用為中心
第二章 清原宣賢對中國通俗小說的接受
——以《蒙求聽塵》為題材
第三章 中世佛寺對關羽故事的接受
——「百萬軍中取顏良」故事與關羽所用大刀的考察
第四章 中世佛寺的諸葛孔明像
第二部 《通俗三國志》諸論考
第一章 關於《通俗三國志》
第二章 關於《通俗三國志》的俗語翻譯
第三章 《通俗三國志》所見翻譯的各種表現
——翻譯是否由一個人完成?
第四章 論「通俗物」的介入
——山東京傳對中國通俗小說的接受
第三部 《三國志演義》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第一章 江戶時代的漢文詩中所見關羽像
——以《三國志演義》及相關問題為中心
第二章 江戶時代繪畫中關羽像的確立
第三章 江戶時代的漢文詩中所見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像
——以《三國志演義》及相關問題為中心
第四章 伊藤仁齋、東涯父子的諸葛孔明觀
第五章 諸葛孔明批判論及其在日本的影響考
第六章 近世的《三國志演義》
——以其在日本的傳播為中心
第七章 日本漢詩文中所見楠正成像
——諸葛孔明及其關係
作者簡介
長尾直茂,生於1963年,為上智大學文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日本漢學及美術史。著有《江戶的漢文脈文化》(竹林社2012年)、《吉嗣拜山年譜考證》(勉誠出版社2015年)等書。
NO.6
內容簡介
該書是針對小說《三國志演義》的演講集。通過對「連環計」「赤壁之戰」「三顧茅廬」等名場面,以及以「義」為主線展開的亂世人間百態的多角度分析,直擊小說精髓。另外,關於十六世紀末流傳至西班牙的《三國志演義》的珍貴版本,作者詳細報告了自己的調查結果,並回顧了近年有關《三國》的研究情況。
目 錄
第1講 「三國故事」的背景
第2講 被傳頌的「三國故事」
第3講 小說《三國志演義》的成書及其後的發展
第4講 開始傳播的「三國故事」
第5講 「不義」的代價
第6講 小說對於善惡的強調
第7講 小說對於「義」的強調
第8講 英雄的虛像與實像(一)
第9講 英雄的虛像與實像(二)
第10講 天才軍師的誕生
第11講 天才軍師的活躍
第12講 成為神的英雄
第13講 另一個「三國志」
第14講 渡海的英雄們
第15講 《三國志演義》研究的回顧
作者簡介
井上泰山,生於1952年,畢業於關西大學文學研究科,現為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為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著有《花關索傳研究》(汲古書院1989年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研究》(汲古書院1998年版)、《元刊雜劇研究》(汲古書院2007年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