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缺少茶;不管你是否喜歡,它總是如影子一樣跟在我們身邊。茶是如何從眾多植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代表中國文化的飲品?
提到茶,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這兩句俗語就會很快地浮現到腦海中。玻璃杯裡放一個茶包,加點熱水,這就是柴米油鹽的茶。但是,在愛茶的人看來,喝茶又沒那麼簡單。一碗茶湯,應該像書畫這些藝術一樣,能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滿足。盧仝的《七碗茶》詩裡說:喝兩碗茶就能去除煩悶,到第七碗,根本就不用喝,也會覺得「兩腋習習清風生」。茶簡直是讓人飛仙的靈丹妙藥。
茶能給人精神滿足是有科學依據的,茶含有的茶多酚,是一種刺激身心的活性成分。不過,跟茶有類似功效的植物有很多,那為什麼只有咖啡和茶成為獨立品類?
一、陸羽《茶經》的影響
在唐朝以前,我們幾乎找不到證明古代中國有飲茶風俗的資料。儘管,在先秦的時候,四川地區應該已經有茶了,因為當時的巴國曾經把茶作為貢品進貢給周王。但,之後1000年左右的時間裡所有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裡幾乎都沒有茶的身影。
只到《茶經》的出現,茶才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茶經》對茶的定義,並不是陸羽憑空創造的,而是來自佛教僧人對茶的早期研發。
《茶經》中引用了這麼一個故事,說六朝劉宋時期,幾個王公貴族到山裡拜訪高僧,這位高僧的敬茶來招待他們。
陸羽從小在佛教寺院裡長大,他的師傅就是一位愛喝茶的僧人,陸羽愛茶應該是受到師父的影響。據說,陸羽在寺裡的時候,煮茶的技術就已經爐火純青了,他離開後,師傅從此不再喝別人煮的茶。
在《茶經》裡,陸羽提出了一個觀念進一步確認了茶的獨特地位。他認為,茶跟其它的植物不一樣,因為茶的本性不同。陸羽認為,茶的本性是「儉」。正因為茶性儉,所以,茶從種植,到飲法都要符合「儉」這個特性,不能太奢華,不能用太多水,甚至喝茶的人,都應該是一個「精行儉德」的人。
陸羽把一種人格理想賦予了茶,相當於是把茶的物質功效和人的精神追求聯繫起來。現如今,最典型的體現就是茶道。
茶能成為品味的象徵,因為茶給人的精神滿足來自茶湯的滋味,而茶湯的滋味又來自特定的工藝、特定的茶葉。
二、文人墨客的頌揚
陸羽離開寺廟之後,跟當時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有交集,比如書法家懷素、顏真卿,還有詩僧皎然等等。翻看《茶經》不難發現,它像是陸羽寫給朋友們的學習手冊,方便它們放在手邊,隨時翻看學習。
這群人就成了第一批和陸羽一起推廣茶的人。皎然在一首詩中說,飲茶「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過去人們都認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能幫人破除煩悶,但是,皎然卻說,這只是自欺欺人,人通過飲茶可以得到,何必還要「苦心破煩惱」呢?
皎然是一位高僧,他的茶詩相當於為中國茶文化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術語和審美理念。詩是茶最好的廣告,確定了一套圍繞茶的品味語言。
到了宋代,茶因北宋皇帝宋徽宗的推崇,抵達了高峰,他還創立了「龍團鳳餅」。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下了一道命令,要廢除團餅茶,改飲散茶,就是因為他覺得,製作團餅茶太奢侈太浪費,
很快,明代人又迅速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茶文化。我們現在使用的泡茶法,就是從明代開始的。他們為泡飲法開發出了全新的茶具,比如白瓷杯和紫砂壺;為此,新的制茶工藝也隨之誕生。
茶可以說是全球最流行的飲品之一。茶飲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危機中求變的過程,告訴我們,是文化開創了一個品類,並給它賦予了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