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巨頭都進入了K12教育打仗,但是戰略布局都到了3到8歲的學科素質教育上。未來3年的獲客成本會更高,但市場足夠大,即使30億投進去也只100萬左右付費用戶,這個市場還遠沒有被飽和。」
面對3到8歲的學科素質教育賽道,寶寶玩英語創始人李紅梅這樣說道。
從2016年創立至今,專注於0-6歲孩子英語學習的寶寶玩英語的發起成長之路就在微信生態,靠過硬的產品課程,在App裡積累了650萬用戶,同時在抖音上積累了400萬用戶。得益於之前龐大的用戶數量積累,寶寶玩英語目前的獲客成本只有行業平均水平的1/5。
寶寶玩英語的用戶完課率能達到70%以上,這由於社群中有班級、班長的玩法,還有班級和小組PK賽,以及線上社群中的活動等提升用戶粘性。
過去見實就一直很想約這個團隊深聊,因為在行業之中討論到小程序、社群運營、獲客等等話題時,這家公司每每會被行內提及和討論。但我們少有聽到他們深度展開,恰好近期機緣巧合,見實約著李紅梅詳細聊了這些關心的話題。
期間,她也說到提升體驗課轉化效率的途徑,以及課程研發和IP打造的邏輯,和觀察教育賽道後的更多結論。我們不妨一起回到採訪中,聽聽她還說了些啥吧。如下,Enjoy:
寶寶玩英語創始人 李紅梅
見實:寶玩目前的用戶人群有哪些特點?幾線城市用戶比較多?
李紅梅:寶玩用戶在二線到五線城市中佔比更多一些。目前零到六歲的寶媽,基本上是以85後,90後為主。這代人對線上教育和服務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教育的前置化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學科教育的前置化很明顯。
該人群對於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接受錄播+社群服務的模式,她們在微信社群裡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也特別快。
見實:針對該人群,目前線上推廣和營銷獲客的主要方法和渠道有哪些?
李紅梅:目前主要是三個有大流量的地方,如應用市場、微信生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
寶玩在2016年1月成立,我們的發起成長之路是在微信生態,並持續通過內容拉新,市場活動,換量合作,用戶分享拉新(老帶新、新帶新),老用戶的召回等行業通常做法,在微信生態積累了450萬用戶,經過四年的發展,用戶池基數已經很大了。
另外,寶玩在獲客上有一個典型的特點,叫內容拉新,我們非常自信,在這個賽道裡具備以好內容獲得新用戶的能力。寶玩的課程無論是在選材、內容的製作上,還是在表現力上,都獲得了極高的市場口碑。我們在App裡通過好內容已經積累了650萬用戶。
所以核心還是寶玩用四年時間打造的用戶口碑,大家很少能看到我們的廣告投放,因為我們更多投入還是在產品端,已經有上億的投入了。
見實:疫情期間,寶玩的業務增長有明顯的變化嗎?付費用戶的獲客成本是多少?
李紅梅:還是有明顯變化的。平常春節期間是業務的低迷期,但疫情期間,我們的實際經營結果反而比預計超了兩到三倍,包括收入和利潤都有明顯增長。
目前寶玩有40萬付費用戶,單個用戶的獲客成本是行業平均水平的1/5,行業平均水平應該在2500元左右,這也跟我們通過四年的積累,有很大一個用戶池子,所以能夠高效觸達用戶密切相關。
見實:完課率能達到多少?如何保持用戶粘性和活躍度?
李紅梅:完課率能達到70%以上。媽媽這個群體喜歡分享,自帶活躍度和粘性。我們還會有班級、班長玩法,幫她一起堅持完成課程,也會有班級和小組PK賽。另外在線上社群裡,也會針對媽媽群體感興趣的內容,舉行大咖講座和直播,推出小手工等有趣的活動來增加粘性和活躍度。
當然,也會尋找寶媽的一些共同話題,比如有些媽媽很愛記筆記,我們會搜集起來,然後做個「尋找做筆記最好的媽媽」活動,併集結成冊展示,讓更多媽媽可以看到。其實核心方法論,就是要不斷去挖掘、提煉用戶的需求,並有對應的產品匹配。
見實:行業比較有效的獲客、留存玩法有哪些?
李紅梅:我不認為這個市場還有新玩法,大家都會用一些綜合運營的手段,用各個渠道去做拉新。比如有的是直接在渠道裡推流量型的產品,基本上都在賣零元課、課包等產品。另外像群主團購、零元學、打卡返現等,也都是市場上流行的玩法,最近大家都在嘗試的是直播賣課。
見實:目前如何提高免費體驗課的轉化率?
李紅梅:首先還是提升產品,這是提升轉化率的核心。其次是提升用戶在體驗課過程中經歷的路徑,提升效率和服務質量,比如我們會給用戶提供配套的教學服務和客戶服務,除了提供課程產品,還有在線班級,能夠去配套教學目標,完成教學。
最後是用戶和銷售團隊的分層運營策略。銷售團隊中,個人的銷售能力有差異,需要去做分層。我們也會觀察用戶行為,比如能上完所有課程的用戶,轉化率就高於只上了兩天課程的用戶,比如推出購買連結後,點擊了的用戶就比不點擊的用戶轉化效率高。我們針對這些數據,都有埋點,能看到這些信息後及時做反饋,這個過程中,就看怎麼把流量更科學地匹配,提升產品的轉化率。
見實:有多少線上微信社群,目前的運營策略是什麼?
李紅梅:大概是5萬多。主要的運營策略,是老用戶的精細化運營。我們為了激勵用戶完課,設計有班長體系,志願者就相當於班裡的三好學生,需要帶動整個班級,讓大家都能去上課。我們也會把每個班級的上課指標,同步到班長。另外,還配套給用戶提供積分等獎勵,就是為了能讓他好好上課。
見實:寶玩的課程/產品研發特點是怎樣的?多久更新一次?
李紅梅:寶玩的課程在語言學習上結合了幼兒發育的特點,並通過場景式教學,把英語融進了寶寶的生活、成長、認知提升和綜合素質鍛鍊中,讓寶寶理解英語,並產生學習興趣。
比如在0到2歲的教學場景中,孩子更多的是輸入,家長去做一些口令、指令式的練習,目標是讓寶寶能聽懂口令;針對2到4歲的孩子,我們會編成歌謠,把單詞放到歌裡,孩子就會經常唱,就可以保持多次輸出;針對4到6歲的孩子,我們添加了更多繪本圖書,從歌曲到故事,根據孩子的認知做更多延伸。
我們所有的課程基本上是每年都迭代一次,用戶購買了課程後,我們也會給他做課程的升級。
見實:在提升課程的體驗服務方面做過哪些工作?
李紅梅:寶玩在課程體驗方面在不斷迭代,已經有三個大版本了。比如結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音特點,在產品上做了四、五次調整,看怎麼讓孩子更有興趣,只要我們覺得某個功能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就會把課程從頭到尾都重做一次,把新功能都加上。
比如還有線下配套的產品包,都配上了點讀功能,這是個複雜且工作量巨大的工程。所以我們在產品端付出了很多,特別是在線下家庭場景端的產品也投入了很多,當然這也是我們的產品亮點。
見實:有在打造自己的IP嗎?強IP打造的邏輯是什麼?
李紅梅:目前有兩個IP,一個是丹尼兔。丹尼兔的LOGO設計,圍繞核心的2到5歲用戶做了測試,找品牌設計去做了調研,並圍繞小兔子的人設,還打造了家庭和朋友系列,並圍繞這些去做了課程設計和圖書設計,所以這是一個基於孩子認知打造的IP。
第二個IP是我們的聯合創始人蘭心老師。小朋友除了對課程感興趣外,也會因為特別喜歡某個老師才想每天見到她。蘭心老師以前是新東方名師,在這一塊有專業經驗,她和小朋友之間的互動,以及她的表達方式,都是小朋友特別喜歡的,很有親和力。
我們在抖音上也圍繞蘭心老師的IP開了一個帳號,現在有200多萬粉絲。蘭心老師在服務號上也有專欄,我們也有蘭心老師的見面會,還會把蘭心老師的形象放到課件裡等。
見實:寶玩如何提升用戶的生命周期總價值?
李紅梅:提升用戶的生命周期總價值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怎麼去做用戶的運營,讓用戶能持續在這裡上課;另一部分是通過購買輔修產品和周邊產品,提升用戶的整個生命周期的總價值。
寶玩經過四年的積累,目前在產品側,課程體系裡有接近4000節課,除了有體系主課程產品,還有輔修課程,如單獨的自然拼讀產品,兒歌課程、繪本課程等。周邊還有原創的童書、故事機等產品矩陣,比較容易形成復購。
見實:如何協調分工產品在App和小程序上的布局,二者主要的區別是什麼?
李紅梅:以好的用戶體驗為布局和出發點,目前的產品體驗課還是在App上,還有一部分是在小程序上,也是從效率出發,因為有些用戶是從App來,有些用戶是從微信來,用戶體驗路徑最短最好,折損小。所以有用戶會在App上課,有用戶會在小程序上課。但小程序有些功能受限,在整個用戶體驗上和產品的功能實現上,還是App更好些。
見實:寶玩一開始為什麼會想到從零歲開始布局推出課程?
李紅梅:市場上很多產品面對二到八歲,或三到六歲的用戶,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用戶的需求更剛一些,在一個相對更剛需的市場裡去獲取用戶,更容易規模擴大化,而且這個年齡段用戶更容易使用線上產品。
實際上從零歲開始進行英語啟蒙的訓練,是一個科學的路徑。孩子出生時,家裡就可以去創造一些英語啟蒙的環境,家長也可以給他一些訓練。比如小朋友從零到一歲,最大的一個特點叫音素的辨別,年齡越小的時候,能力越強。
英語啟蒙的時間早晚,以及家庭英文環境打造的時長,都很重要。針對零到二歲這個年齡段的用戶,我們也更需要開發一些家庭場景端使用的產品,寶玩目前在零到三歲用戶群中,具備很明顯的優勢。
見實:你覺得寶玩目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李紅梅: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產品力。寶玩是啟蒙教育的開創者,我們的核心用戶也是市場上第一波,最懂家庭英語啟蒙的人,我們有很好的洞察用戶的能力,基於此打造出來的產品力是我們的核心優勢。我們的課程數量,在行業內超過別人兩到三倍,而且還在不斷推出一些新內容。
第二部分是用戶運營。我們通過超級用戶,粉絲,培養一些KOC等提高用戶運營效率,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見實:你對整個行業的洞察,或趨勢發展的認知是怎樣的?
李紅梅:我認為這還是一個早期的賽道,寶玩到現在已經有四年的時間,現在賽道裡看到的大量機構基本上也是兩年左右時間,現在各個公司還處於一個初創階段。但回歸到整個在線教育賽道裡面,大家都認為未來這是一個萬億的賽道。
去年大家能夠看到的核心詞,如暑期大戰,k12教育。我覺得今年在3-8歲的學前學科素質教育上也會呈現激烈競爭的局面。一些教育巨頭和網際網路巨頭都在k12這個賽道裡面打仗,但是戰略布局都到了三到八歲的學科素質教育上,所以今年能看到像頭條、猿輔導、騰訊、好未來等孵化的產品,都應該在這個賽道裡會有激烈的競爭。
未來3年的獲客成本會更高,會淘汰掉更初創期的公司,需要保持好現金流。但市場足夠大,即使30億投進去也只有100萬左右付費用戶,這個市場還遠沒有被飽合,還處於早期階段。
見實:接下來在課程研發和運營方面還有什麼計劃?
李紅梅:產品側,今年主要還是圍繞產品升級,會把精品課再去做一些升級。另外也會讓產品更多元化,比如,可以通過英文學數學,學表達和表演課程等等。
我們希望今年能夠把產品聚焦更專業化一些,再去豐富產品包,跟其他的產品在市場上形成明顯的差異化,而在用戶運營側就是再想辦法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