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大量的高中畢業生來西安這片土地來求學,也會有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會離開這座城市,迎來送往,多少人,多少故事,不斷的在這座城市時時刻刻的發生著。
大學時代,人生最好的年華,大學生球迷永遠都是球迷群體中最活躍的部分,真羨慕即將成為大學生的考生球迷們,也羨慕已經成為大學生的球迷夥伴們,因為在他們身上,對於未來還有無限種可能。學習壓力和興趣愛好,現實矛盾和人生理想,往往有些時候會讓年輕人變得迷失。
從喜歡足球那一刻起,我們就知道有一場註定會散場的戀愛,而這場戀愛卻恰恰詮釋了整個青春。
對於球迷來說,足球可以詮釋青春,可是不能全部代表青春。
明白自己最該做的事,把精力放在自己最需要投入的事情上,把握住在社會變革時期每一個可能改變自己的機會,紮實學習,不斷努力,才能不負青春。
請看來自新西安人張闖的口述體文章,文筆水平超高的他是職業媒體人,在小編的強烈要求下,不要用華麗的辭藻,也不要用煽情的文字,就用口語化的口述體形式,寫一篇關於「城市、足球、大學生活」的文章,希望對正在讀書的球迷夥伴有所幫助。
芳華 回溯我和陝西足球的青春記憶
文/張闖
大概在十年前,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流傳過一個關於85到90一代的經典段子,大概內容就是:「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時,讀小學不要錢。當我們不需要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當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很難找的....」。
十年後再回看這段文字,已經不會讓人有任何感覺的普通段子,內容方面也不是非常客觀全面,但是它基本能反映當時面臨的境遇。
作為被網友稱作「史上最坑一代」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一代獨生子女代表,當我們剛剛畢業走出社會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些許抱怨,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願意把精力放在努力學習和工作上,我們更願意接受我們是「史上最拼一代」的頭銜。
西安我曾經就讀過四年的城市,老實講我對這座城市的心裡歸屬感,遠遠大過南漂八年生活的深圳和廣州。得益於西安市政府新的人才招攬計劃,我這樣已經在外地成家置業的遊子又能回到昔日的第二故鄉,離開八年之後,我又將回到西安,從此將以一個新西安人的身份開始新的生活。
被老友慫恿寫一篇關於西安、關於足球的文章,婉拒多次之後,直到今天才有時間動筆講講我和這座城市的關係,和曾經有過的足球情結。
2005年,我離開家鄉蘭州到西安上大學,自幼喜歡歷史的我剛到西安就被這裡厚重的人文屬性深深吸引,整個大一幾乎所有的周末,我都是和俊哥在陝西境內尋訪古蹟和走陵,大學四年我們倆幾乎走完了陝西境內93個縣區所有的名勝古蹟。
在來西安之前,對於西安的概念只是停留在冰冷的地圖和課本知識上,當兵馬俑、大雁塔、明城牆這些建築真正出現在眼前的時候,當曲江流飲、鹹陽古渡、驪山晚照、灞河垂柳這些古詩詞中描述過的場景出現在眼前的時候,當函谷關、大散關、秦直道、子午褒斜等古關古道在你腳下的時候,真的會有種和歷史老人對話的感覺。
當然西安吸引我的遠不止這些,泡饃、水盆、梆梆肉、以及種類繁多的麵食,不管是口味還是美食代表的人文知識都非常合我口味,比如有次在陝博看到世界上最早的蒸器——青銅甑,再去回民街吃一份東南亞甑糕,你會感覺到數千年的烹飪符號在這個城市還有傳承,這是西安的驕傲。
相對於西安人文層面的厚重,對於西安城市的市政設施和治安印象,真的要差勁很多,那幾年如果哪個西安的大學生沒有被偷過手機,已經屬於極端小概率事件了,貫穿明城牆的南北中軸線幾乎每個路段都會大堵車,行駛在中軸線上的雙層巴士600路公交車那更是很多人的噩夢,坐在裡面不是堵車時候被憋尿憋暈,不堵車的時候更是堪比體驗一回過山車,估計很多朋友在西安見過公交車跟計程車搶道的現象,應該沒見過雙層巴士600路和600路搶道飆車連續互別的現象,車上乘客亂叫一團,最終一輛600路車飆車勝利揚長而去,另一輛600路車被卡在二環橋限高通道不能動彈的囧相。現在還記得當年老師告訴我們「從南往北,寧走勞動路不走太白路」行車經驗,學校附近的邊家村十字到北邊的玉祥門盤道每到高峰期就秒變停車場,記得有次我們出學校西門去大學南路吃飯,出校門時已經被堵著的車,半個小時後吃完飯回來還在原地堵著。
足球迷是我的第二身份,整個大學期間看球追球也佔據了我很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班的足球迷略多於籃球迷,那時候在西安的大學,踢足球的學生遠比打籃球的人多,學校大大的足球場會被學生用背包或者衣服圈成各種小球場,偶爾籃球場也會被佔領踢小場,那時候的大學生活遠沒有現在豐富,智慧型手機還沒有出現,社交軟體除了QQ還是QQ,個人電腦在大學宿舍還是相對少見的東西,在操場運動的學生遠遠多於在宿舍玩網遊的人。
電話門事件之前的意甲還是世界第一聯賽,我們班大多數人都是尤文圖斯和AC米蘭的球迷,只有我是國際米蘭忠粉,球星黑洞是那時候小夥伴們吐槽我最常用的板磚。偶爾也會熬夜看球,平時有空了也會上貼吧去發帖或者跟帖聊球,那時候的論壇貼吧的氛圍相對平和,偶爾也會有觀點對立球迷的吵架現象,但是遠沒有現在非蜜即黑動輒就撕逼開罵的極端現象的程度。
我在來西安之前沒有現場看過任何一場足球比賽,從2006年開始,一直到2010年年底,我幾乎沒有缺席陝西滻灞任何一個主場比賽,這四年陝西的球市,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基本上是一年比一年上一個臺階,狂熱的看臺氛圍,組織有序的球迷組織,熱情繞場的球迷領袖,震撼全場的八面大鼓,極具陝西特色的加油歌曲,都是聖朱雀的球場符號。
當年看這些符號的時候不覺得有啥牛逼之處,可是十年過去了,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東西還在聖朱雀驕傲的存在著,這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油方式和口號了,而是一種文化。只有文化層面的東西才會被長時間傳承。
在聖朱雀看球,有朋友開玩笑說,坐在2324看臺就算你背對球場,你也能通過球迷的反應知曉場上的局面,主隊進攻時候的反應,主隊場面被動時候的反應,你都能通過旁邊球迷的表現判斷出來,並很容易讓你辨別球賽進程到哪一步,對手發定位球時候的「吆豬」式噓聲,即便是裁判的判罰也能清晰的辨別是否對主隊有利,如果是陝罵問候對手球員,那肯定是對方犯規了,如果是陝罵問候裁判,肯定是主隊被判罰犯規了。
陝西球迷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功利心不強,陝西球迷不是因為球隊成績出色才來球場看球,陝西球迷喜歡足球有著對足球最原始的熱愛,原始屬性多於對球隊成績過分追求的功利屬性,這也是為什麼球隊在相對很低的層面,球場卻還能保持有讓人瞠目結舌的上座率的原因。
2007和2009年陝西滻灞都打到最後兩輪才勉強保級成功,可是陝西省體育場的上座率依然是穩居中超前三,當我到廣東工作生活之後,多次去深圳和廣州看球,在這邊經常會遇到球場上座率過山車似滑落的現象,一旦成績下滑,現場觀賽球迷很快就會縮減很多,這一情況直到恆大拿了亞冠的2013年才有所改觀,即便如此廣州的球市依然存在崩盤的風險,至今沒有形成和城市基因聯繫緊密的球迷文化,加油方式和加油的歌曲也都是拿來主義下的舶來品,在廣州這樣的足球城,球迷對企業(恆大、富力)的認同高於對廣州的認同,在西安則恰恰相反,很多人支持球隊的原因只有很純粹的一條——因為球隊代表陝西,這在廣州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不會有人說因為球隊代表廣州或者代表上海我就去追隨他。
2008年,對於西安這座城市來說,是城市轉型開始的一年,西安開始修建地鐵,關中天水經濟區、歐亞經濟論壇、西鹹新區這樣的概念開始流行,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概念也漸漸地被提出,傳統老三樣的捷達、富康、桑塔納開始告別西安計程車行業,取代的是本土汽車品牌比亞迪,與之伴隨的是西安瘋狂的物價水平,記得上半年的時候,學校後門兩塊五一碗的小碗刀削麵吃不完,下半年漲價後五塊五一份的大碗刀削麵卻吃不飽,可能是大學的特殊性,學校的飯菜雖然沒有漲價,不過飯菜的分量也明顯縮水,菜名雖然沒有變化,但是大盤的青椒肉絲卻變成相對分量少很多的青椒肉末。
學校附近房租也幾乎是在兩三個月內就翻倍的增加,很多走讀的同學開始搬回宿舍居住,看似遙遠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已經波及到校園,規模不斷縮水的校園招聘會,提供的招聘崗位質量也是越來越差,很多在畢業前就被籤約的情況在2008年末也沒有再出現,隱約覺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當年很多大二大三學生,很多之前沒有考研計劃的人也加入到了考研輔導大軍,而學校的輔導老師也在此時賺的體肥缽滿。
這一年度的陝西滻灞隊似乎也在城市變革中變得「個性」起來,拿了中超半程冠軍之後,表現就開始走下坡路,球迷們的口號從滻灞是冠軍,也慢慢的被更多的諸如「謝亞龍下課」「還我武漢」「裁判XX」代替,當球隊內外把心思全放在場外的時候,不斷的被因為裁判問題去申訴、外援受傷、假球傳聞拖累,結果到年底連一個亞冠席位也沒撈到,後來有小夥伴開玩笑說,是不是物價突漲讓球隊也感到了壓力才造成丟冠的。
2009年本科畢業,雖然很順利被市級某單位錄用,但相對不高的薪水,一年下來攢的錢在西安連半個廁所都買不到,而學校後門大學南路口推著小車賣臭豆腐的阿姨,一年都能攢十萬,這就是當時的西安,給很多剛畢業大學生提供的機會實在有限,在西安工作了一年後,生活壓力帶來的現實問題讓我有了要離開這個城市的計劃,在2011年拿到新賽季陝西滻灞套票的第二天,我卻離開了。
離開了西安,對於陝西滻灞的感情卻難以割捨,幾乎每天都關注這球隊的動態,球隊南遷貴州之後,我和多數陝西球迷一樣,暫時收起了對足球的熱情,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到廣東之後,很順利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三年多時間也就有足夠的實力在深圳買了房,並順利的娶了土生土長的廣東籍女同事做老婆,經過自己的努力,到現在有了自己的小公司,應該說是生活無憂。
當最初選擇南漂的經濟壓力沒有了,階段性的理想也實現的時候,卻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自己僅僅是一個賺錢機器,而對這個城市沒有任何的歸屬感,感覺離故鄉和父母越來越疏遠。
八年可以改變的東西太多,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城市也是如此,當我離開八年後,再次回到西安的時候,西安已經進入地鐵時代,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周邊出現了很多新區和新城,城市發展的理念也在改變,更加實際的國家中心城市取代了相對空洞的國際化大都市,給年輕人提供的機會和就業崗位也是越來越多,城市的環境也越來越好,城市周邊溼地公園、可供休閒的場所也越來越多,賊城的帽子也早已被摘掉,取而代之的是禮讓行人的城市新形象。
想回到西安的想法第一次給媳婦說的時候,得到的是她堅定的支持,從來沒有在北方生活過的她,對於未來生活可能有的不適應,她說:「我認識你的時候你一無所有,我們一起艱難過,我也不介意陪你一起再次創業」。沒人會拒絕離年邁的父母更近一點生活,當習慣了快節奏的緊張生活,需要再次選擇的時候,包容的西安再次給了我機會,決定回西安定居創業。
我希望還能找到當年在西安的美好感覺,以一個新西安人的身份和家人一起在這裡終老。
和以前一樣,希望再次有機會走進聖朱雀給新的陝西足球加油,雖然球隊變了,但是2324看臺還在,八面大鼓還在,大生產的加油歌曲還在,狼娃還在。
希望兒子能快些長大,迫不及待的想給他講述西北狼的故事。
新的主隊長安競技加油,陝西球迷加油!
(PS:本文於2018年6月7日先發表在微信公眾號貳叄貳肆,原創文字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