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赤足跑理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跑友開始起關注起「赤足跑」這一極簡運動技術領域。但赤足跑的跑鞋怎麼選,又成為很多想進入這一領域的跑友感到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我就自己所認識和了解的產品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說起赤足跑鞋,很多跑友首先會想到Vibram公司於2005年推出的概念赤足鞋——Vibram Fivefingers。確實,在赤足領域,Vibram Fivefingers做得非常出色。不僅擁有自己的產品,也兼具自己的品牌文化,以至於籠絡了一大批的赤足愛好者。這群人中不乏像發哥那樣的明星,或者類似吉野剛、老洪這樣的跑圈大咖。
相信大家會發現,無論品牌怎麼變,Vibram始終都是其產品的核心技術之一。並非Vibram有多大的品牌影響力,而是因為其產品的特性所決定。簡單向大家介紹下Vibram:
Vibram是由義大利人Vitale Bramnni所創建。
1935年,Vitale Bramnni帶領一隊攀山隊在阿卑斯山探險時遇上大風雪,其中六人因無法及時下山而死亡,Vitale事後認為是當時所使用的登山鞋所造成的,那時的登山鞋底是由皮革所製成的,然後再在皮底上釘上鋼釘,使用起來非常的笨重與不方便。也因為這個悲劇,讓Vitale Bramnni致力於開發新一代的登山鞋底。
終於,在1937年推出了世界第一雙橡膠鞋底,並取名為Vibram,Vibram鞋底採用了特別的配方,讓登山鞋擁有傑出的抓地力、輕便、耐磨又耐用,很快的,取代了鋼釘成為登山鞋的標準鞋底,直至今日,Vibram的黃金八角形標誌,成了品質與高功能的同義詞。
值得一說的是,Vibram不僅承接了很多國家的軍警用靴的訂單製作,而且很多飛機製造商所用的起落輪降上的外摩擦皮也是由Vibram公司提供的。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的品牌,無論赤足與否,都特別喜歡跟Vibram搭上關係了吧?!
沒錯,就是耐磨、好穿!相比於常規的跑鞋,赤足鞋在整體設計上,將常規的緩衝、支撐兩大功能科技去除,僅保留最基本的跑鞋構造。因此跑步是個特別磨損鞋子的運動,因此Vibram理所應當地活躍在了各個赤足跑鞋產品最顯眼的位置上。
2000年左右,極簡跑步風潮率先在歐美盛興起來,作為鞋界創新龍頭的Vibram,當然不會錯失這個風潮。2005年,Vibram首次在美國與歐洲市場推出突出五個腳趾的——Fivefingers。這種類似於足套的概念鞋,這種奇特的赤足鞋被行業內外譽為真正的「第二層皮膚」。它的出現一下子將極簡跑步的風潮推到頂點,並一直延續至今。同時,Vibram Fivefingers帶來了對於「赤足」行走概念的革命。
Vibram Fivefingers從誕生至今,不僅孕育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品牌,也衍生出屬於自己的品牌文化,甚至還網羅了包括休·傑克曼、周潤發、孫燕姿、馮唐等一眾文藝界的大咖,同時也培養了很多痴迷於它的赤足追捧者。這幫人自稱「VFFer」,並在每年5月5日這一天,非官方組織歡慶一年一度的「五指節」盛典。
雖說Vibram Fivefingers完全代表了今天赤足跑鞋的整個市場,但在出世的發端,Vibram Fivefingers所面向的卻是水上運動的用戶群,跑步運動根本就不在其規劃範圍內。
一個偶然的契機,Vibram Fivefingers發現,原本在水上運動並不如意的赤足鞋市場,卻在極簡化跑步市場上混得風生水起。自此,才有了Vibram Fivefingers今天如此之多的赤足跑愛好者和追捧者,以及今天如日般的中天地位。
Vibram Fivefingers產品線相當廣泛,可以說涵蓋了從陸地到水下所有的範圍,但要說到跑步,以個人的穿著經歷和體驗來說,Vibram Fivefingers大致分為路跑、輕越野、越野和重型越野幾個類型。
對赤足跑感興趣的跑友,如果要進階赤足跑,建議從赤足路跑系列開始入手,推薦型號v-run,與之前的bikila型號不同,v-run在鞋底上應用了最新的豆莢式膠底,同時還採用了快穿鞋帶,整體的包裹性更強,過渡性能更好。
重點說下Vibram Fivefingers的越野赤足跑鞋。相比路跑而言,越野對人體各個部位及肌能的要求更高,所以足部的防護比路跑鞋要厚實很多,同時,越野也是一項需要技術性的運動項目。
Vibram Fivefingers在越野赤足鞋上的功能因地形和路況的不同,劃分出不同的應用鞋底。Vibram Fivefingers的越野鞋大致分類為輕越野、越野和重型越野:
輕越野大多指代普通土路、沙地地形,路況簡單,地形平緩,徒步、遠足運動為主,鞋底沒有太深的縱橫紋路。突出代表:v-trek、KSO Trek等;
越野大多指代地形較於普通土路稍有複雜的環境,路面砂石混合,或多溼滑的路面,鞋底縱深雖然不是很大,但以小塊面形膠底為主。突出代表:Trek Ascent,v-alhpa等;
重型越野則是結合了以上兩種情況,路況複雜,地形多樣,鞋底縱深較大,整體厚度也比上述兩個類型要厚實很多,膠底較為生硬,腳感不是太好。突出代表:v-trail型號,但這種型號的鞋卻非常適合於泥地環境的應用。
【好似赤足鞋】
說了半天,可能有朋友問,某克呢?某迪呢?為什麼沒有這兩個品牌的赤足鞋產品介紹。恕我直言,某克、某迪確實有自己的赤足產品,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產品並不算是真正的赤足鞋。赤足鞋的根本在於將功能化裝置去除,讓使用者完全靠自己對身體的調節進行運動。而某克、某迪s所謂的赤足鞋不過是將logo放大,同時僅僅削弱產品本身功能性裝置的大小,實際上他們只是穿起來感覺像是赤足,根本裡說還是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常規跑鞋。
【真正的赤足鞋】
赤足鞋無論樣式、品牌、技術如何改變,最總旨的東西卻永不會更改:
從穿著體驗上來說: 用前腳掌落地,腳觸地的位置直接在跑步者重心下方,從而保持更平衡、更穩定、更少衝擊和更大的推動力;
從產品構造上來說: 較薄的鞋底跑步時的感官反饋改善靈活性和平衡性,可以隨時調整跑姿;
從設計概念上來說:刺激、強化腳部和小腿的肌肉。讓雙腳順著本能的走、跑、跳、動是赤足運動的設計概念;
從功能特點上來說: 以超輕量、極簡潔的設計讓雙腳通過更直接地接觸地面、更直覺地傳導靈敏性和速度感,同時達到強化訓練腿部乃至全身肌肉、以改變跑姿來降低運動傷害的可能性。
關於赤足跑鞋,一般具有以下五個特徵:
● 足跟和蹠骨球部(前腳掌部位) 處在同一水平面,鞋底並不厚,而腳趾部份略為翹起,使跑步時蹠骨球部能率先著地;
● 有限的支撐,簡化的中底或無中底設計;
● 加寬的鞋頭,可更好感受抓地。相比傳統跑鞋的鞋頭,簡約跑鞋都具有加寬的腳趾部位設計,使腳部能有更好的抓地和腳感;
● 柔軟,可以任意彎曲鞋子;
● 輕量,通常單只都不會超過200克。
其實赤足鞋,並不是鞋底特別輕、薄才能叫做赤足鞋,只要能充分發揮個人身體肌能優勢,利用身體最大化體驗運動快樂,其實也能被稱為赤足鞋。
【總結】
市面上主流的赤足跑鞋就是上述的幾個品牌或類型,這並不是商家不重視極簡化跑步人群的消費,而是因為跑步的人群雖然看起來很龐大,各地也正逐漸風靡起馬拉松運動,但就全體人口基數而言,跑步的人相對來說還是算做少數。更不要說在跑步圈裡更為小眾的極簡赤足運動。
就極簡運動本身而言,赤足並非像主流的傳統跑步那麼容易上手,更多的是需要跑者對自身條件的掌握與把控,只有達到一定要求時,赤足才能基本掌握。因此,循序漸進才是跑步最根本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