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南山」是哪座山?
舊時的親朋間,有個常用的祝福語,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意思是祝福親朋的福氣像東海一樣浩大,壽命比南山還高。據現有資料查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句俗語,至少被國人使用了500多年。其出自明代的話本,比如明代文學家洪楩在其《清平山堂話本 花燈轎蓮女成佛記》中就有這樣的表述:「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佳期。從今後,兒孫昌盛,個個赴丹墀。」 另外,同為明朝人的柯丹邱,在其傳世的在《荊釵記·慶誕》一折中,也有「齊祝讚,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說。到了清代,這句俗語的應用就更為廣泛了,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古典長篇俠義小說《三俠五義》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將八盆松景從板箱抬出一看,卻是用松針紮成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八個大字,卻也做的新奇(《三俠五義》第四十二回)。」
那麼,「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句俗語的真正源頭在哪,其中的「南山」又指何處呢?如果一直往上搜尋,我們就會發現,「壽比南山」的原始出處,離我們更久遠——源出《詩經·小雅·天保》。
《小雅·天保》全詩共六節,「壽比南山」就源自該詩的第六節:「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00餘首,所以,又稱《詩三百》。《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在周代,「雅」被尊為「正樂」,即周都城樂,或都城附近的樂,「雅」是相對於「風』』(地方樂)而言的,周都有豐京和鎬京,豐鎬二都皆在今陝西西安,其中「南山」特指周都豐鎬以南之南山,亦即西安市以南的終南山。
終南山亦稱「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詩·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毛傳:「終南,周之名山中南也。」《左傳·昭公四年》:「 三塗、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初學記》卷五引《五經要義》:「 終南山 , 長安南山也。一名太一。潘嶽《關中記》云:其山一名中南 ,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
《詩經·小雅·天保》就是《小雅》中的一首。《小雅》中收集的作品共有七十四篇,創作於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厲、宣、幽王時期為多。《小雅·天保》是臣子祝頌君主的詩,所以,在該詩的第四節中,還出現了另一個現代常用語:「萬壽無疆。」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意思是說像明月高懸天際,像太陽冉冉東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其中的「騫」,字意為因風雨剝蝕而虧損。是祝福君王像南山一樣永遠長壽,永不虧損不塌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其大意是猶如松柏枝葉,長青不衰。
綜上所述可知,詩中的南山,就是特指終南山。此詩後來演化了「壽比南山」成語,詩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南山不老松」。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