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大約三周的時間,學習了一本名叫《瘋癲文明史》(史考爾著,梅苃芢譯)的書,書皮上大大的紅色字很吸引人:「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任何一個想去看精神科醫師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瘋癲文明史》稱:「從十八世紀初開始,社會上就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看法,認為比較輕微的神經質疾病是文明的代價,是那些比較有教養、比較文明的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疾病。在一個世紀以後,這種看法開始延伸,也變得適用於瘋人院裡那種最嚴重、最嚇人的精神疾病。精神醫師及其盟友都宣稱,精神失常是一種文明病,只有文明的人才會罹患。相反地,那些野蠻跟原始的人類,則完全不會發瘋。隨著文明演進,生活會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不自然,步調愈快、愈紊亂、壓力愈大,也愈不穩定。」
事實上,即使在今日,我們遭遇精神疾病的困擾,通常還是會選擇看醫生拿藥。但又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許多精神藥物其實不怎麼有效,卻成為消耗量最大的藥品。
史考爾談到:「為了對抗瘋癲,眾人有過無數嘗試:驅魔、催眠、電擊、道德療法,甚至直到上世紀中還存在的開顱手術。這段看似瘋狂的瘋癲治療史,卻說明了一件事:瘋癲從來不只與大腦有關,他是社會所形塑與定義,是文明社會的一部分。」書本中還明確指出:「精神科醫師如果只是執著在『大腦』找尋答案,恐怕無法突破困境。我們的今日與未來都由過去所組成,回溯『瘋癲』的歷史,是尋找答案的一種方式。」
自己曾經因為身體不舒適而焦慮失眠、體重下降,被醫生推薦到精神科做量表檢測評估。然而,那時的我有了一種想探索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意識和想法,沒有採納吃精神藥物來對抗,而是在某種因緣指引下,推開了「心學心理學」的門戶,遇到了不一樣的藍天和世界,不執著於在身體裡或者是大腦上尋找問題,而是通過學習來存養「心靈」,通過做工夫涵養「心性」。
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還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陽明先生說:「君子之學,心學也。心,性也;性,天也。聖人之心存乎天理,故無事於學。下是,則心有不存而汩其性,喪其天矣,故必學以存其心。學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諸其心而已矣。」(《王陽明全集 ·文錄四》卷七)
如舜之心靈,聖人的心靈很純粹,全都洋溢著天理。凡人的心靈無法不受到社會的習染,從而使得自性被人慾遮蔽,失去跟宇宙的連結。本書作者史考爾認為:「瘋癲是文明的代價。」如果人類在現代化過程裡一味漠視「天」的存在,當自然不再自然,環境被破壞,本來與大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人類,真的能免於自身的災禍嗎?如果沒有做工夫涵養心靈的意識,就看不到萬物一體的真相,人性被扭曲卻渾然不覺,那就真的是「喪盡天良」了!舉個生活中年常見的例子: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進展,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有些人為了追逐時髦,甚至賣掉自己的身體器官來換取一部手機。手機原本只是為通訊方便,結果現在反而成了吃人的怪獸。這究竟是科技的問題,還是人慾在背後作祟呢?當太多人的欲望超出需求本身,其凝聚出來的巨大能量,就在破壞人與自然的平衡,這何嘗不是一種人類集體的瘋癲呢?
走到哪兒,都有這樣的聲音和畫面:「快,起床了,要遲到了!快,放下手機,該睡覺了!快,聚餐已經開始了!快……」又想起媽媽曾對我說:「城裡人真累,忙著掙,忙著花。」確實,很多時候我們走的太快,或欲望膨脹過速,靈魂的步子已總是難以跟上。有句印第安諺語:「別走的太快,等一等靈魂」,但是在現代化文明進程中,有幾人能真正慢下來?有幾人能和靈魂同頻同步?再拉回到現實生活中,我的老家不大的小村子裡,卻有不成比例的人數呈現出抑鬱甚至瘋癲。他們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經濟來源,因為其心酸的故事和經歷,他們便成了常人眼中的怪異者。但也確實有更多的人是來自生活條件不錯的家庭中,他們表面看起來或許沒什麼怪異,卻也不同程度的因各種原因,在精神上經受著折磨和煎熬,內心承受著痛苦和孤獨。不難發現,他們大都是一些天性較為敏感或能量較低的人,比如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或者也可以說是心智較弱的人),一旦失去與心靈的連結,整個人就會產生身體或心理的堵滯粘連,從而與周圍人事物纏攪混擾,輕則生病,重則導致精神疾病甚至瘋癲。
末學的老師陳復教授在他的著作《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中說:「君子要學習的學問,或學習做君子的學問,就稱作心學。心靈的內在有著自性本體做機制;自性本體則能直通宇宙的存在。」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與傳統的國家,是有著「工夫」和「智慧」的有「德」之國。因為歷史原因,文化斷層,精神匱乏,現代化又讓人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忙,更加速了身體與心靈的分離。「忙」則「盲」,「忙」者亡心也,「盲」者亡目也!我曾經在QQ日記中用「忙碌」而「盲目」來形容自己的狀態。看來,那時的自己就早已病的不輕了!
對比自己這幾年的狀態,不得不承認,療愈現代文明瘋癲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學習存養「心靈」,意即通過做工夫來探索、把握「心靈」。
《瘋癲文明史》給讀者提供了一些很值得深思的議題:「本書從聖經時代討論到現代醫學,借鑑2000年精神疾病史,將和讀者一同思考:一個人是瘋了,還是怪異?日常生活中那條線如何劃定?『瘋了』是醫學問題?社會問題?抑或是時代問題?現代精神病患的平均壽命只減不增,醫學治療為何陷入困境?面對『最痛苦的孤獨』,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讀這本書,帶著這些思考,我問自己,能做些什麼?《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63、64、65篇中都針對「心靈」有所解釋:「心靈自有其象限,那就是世界的存在,人只有把握住心靈,象限才會特別為你開門。當人的心靈象限被打開,就能穿越該物質的象限的束縛,打開自己心靈的視野,獲得更高的能量。」陳復教授說:「做君子,就只是做個立身處事能端正的人,這端正不是指如何符合當下時空的道德標準,而是指觀念的澄清。世上再沒有任何事情,比給人幸福的觀念來得更根本了。」課堂上,末學問教授:「此刻,能坐在這兒學習的人,算不算有『慧根』的人?」教授答:「願意認真坐在這裡聆聽課程並且參與討論,這如果沒有『慧根』,如何坐得住?」受中國文化滋養的人,本來都有這樣的慧根,如果肯坐下來好好學習自己的傳統智慧,做一個真正的「君子」,這何嘗不是一個幸運的、有福報的人?於是,當我再次問自己能為心學、智慧諮詢做些什麼的時候,我的腦海裡清晰浮現一個答案:如果覺得學習心學、智慧諮詢課程受益,就應該把它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