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腕錶來說,在悠久長遠的歷史長流中,陀飛輪及卡羅素作為腕錶史的兩大頂尖大複雜技術,對於腕錶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力甚至持續到今天,如今,陀飛輪和卡羅素已然成為了各大頂級腕錶彰顯自身工藝的重要標識。
期間,更是由諸多創新直接碾壓並取代了原來的設計,才成就了今天的陀飛輪與卡羅素。
陀飛輪
1795年,陀飛輪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作為抵消地球引力提高腕錶走時精準度的重要裝置,陀飛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當時,陀飛輪被視為一項最高制表技術。
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傳統同軸陀飛輪的製作難度大幅下降,剛剛經歷了石英風暴的腕錶市場也隨之湧現出了大量陀飛輪腕錶。遺憾的是,彼時陀飛輪腕錶的表現極為糟糕,甚至讓消費者對這項技術產生了疑問及質疑。
這種尷尬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89年,終於被頂級腕錶品牌寶珀自產自研的Cal.23——全球第一款手動上鏈浮動式陀飛輪機芯所打破。
緊接著,1998年,寶珀Cal.23的進階版——Cal.25自動上鏈浮動式陀飛輪機芯誕生,自此,寶珀又將陀飛輪重新帶回了舞臺上。
左為Cal.23 右為Cal.25
後來寶珀再次為腕錶界帶來了一件獨創的開拓之作——寶珀飛行陀飛輪。
寶珀飛行陀飛輪突破傳統,移除了框架上方的支撐表橋,進而可將整個裝置的複雜結構盡收眼底。陀飛輪每分鐘旋轉一次,運作時宛若一隻展翅欲飛的飛鳥。從正面看去,還能直接透過錶盤看到對面,懸浮在空中,如靈動的飛鳥。
對此,鐘錶大師鍾詠麟更是賦予了「寶珀陀飛輪是最美的陀飛輪」的高度讚譽。
卡羅素
同樣作為抵消地球引力的重要裝置,卡羅素相較於陀飛輪,誕生時間晚了將近100年。
陀飛輪只需單一齒輪傳動鏈將框架連接至發條盒,而卡羅素則需要兩條齒輪傳動鏈連接至發條盒: 一條傳輸供擒縱系統運行的能量,另一條則控制框架的旋轉速度。因此由於需求的零件數多造價高,工藝難度高等因素,卡羅素這項複雜技術曾一度被埋沒在市場中。
直到寶珀對其進行了創新與重塑,於2008年獨創了世界首枚一分鐘同軸卡羅素,卡羅素才得以重生。
全新的卡羅素,不僅擁有了與陀飛輪一致的一分鐘轉速,更艱巨了超越陀飛輪的觀賞性。
寶珀乾坤卡羅素,更是唯一一枚被故宮所收藏的腕錶。
而寶珀作為當代頂級腕錶陣營中,最具創新力的腕錶品牌,可謂對陀飛輪及卡羅素作出了最大的創新,為腕錶的發展史開拓了一條又一條的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