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首屆圓悟克勤禪師暨「茶禪一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昭覺寺隆重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在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的主題演講,全文摘要如下:
楊曾文,生於1939年12月7日,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等。
中國自進入宋代以後,在諸宗中禪宗迅速得到傳播,在儒者士大夫和朝廷的支持之下逐漸發展為佛教中的最有影響的宗派。然而在禪門五宗中,溈仰宗早已消亡,法眼宗、雲門宗至北宋後期已經衰微不傳,只有臨濟宗、曹洞宗二宗繼續流傳,並不斷適應時代得到發展。相比而言,臨濟宗影響更大。臨濟宗在11世紀從臨濟下五世汾陽善昭的弟子石霜楚圓的法系形成黃龍、楊岐二派,然而到南北宋之際楊岐派繼黃龍派之後迅速興起,一直傳至近世。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圓悟克勤禪師及其弟子大慧宗杲、虎丘紹隆佔有重要地位,為推進臨濟宗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圓悟克勤禪師的生平事跡及其禪法,主要見於南宋孫覿(1081—1169)《圓悟禪師傳》、祖琇《僧寶正續傳》卷四〈克勤傳〉、《聯燈會要》卷十六、《嘉泰普燈錄》卷十一〈克勤章〉,以及弟子虎丘紹隆等人所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下簡稱《圓悟語錄》)、圓悟編撰《碧巖錄》等。
在禪門五宗當中臨濟宗成立最早,在進入北宋以後曾與雲門宗相併盛行,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也較大。
圓悟克勤嗣法弟子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紹隆二人最有名,是南宋初期將臨濟宗楊岐派推向興隆的重要代表人物。
圓悟克勤(1063—1135),或稱佛果克勤,「佛果」、「圓悟」分別是宋徽宗、宋高宗所賜之號。俗姓駱,彭州(治今四川彭縣)崇寧人,依妙寂院自省法師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後到成都從文照學佛經,又從圓明院敏行學《楞嚴經》等,後到真覺寺 從勝禪師參禪,致力參究禪宗心性之說。
圓悟後來出蜀,遊歷各地訪師參禪,先後參謁荊州(治今湖北江陵)玉泉寺承皓禪師、金鑾寺信禪師、潭州大溈山真如寺慕喆禪師、洪州黃龍山晦堂祖心禪師、廬山東林寺常總禪師,對雲門宗、臨濟宗禪法和傳法風格有所了解。臨濟宗黃龍慧南的弟子晦堂祖心對圓悟十分讚賞,說「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嘉泰普燈錄》卷十一〈克勤章〉)圓悟還學習曹洞宗的禪法宗旨。
此後,圓悟到在今安徽太湖縣城東的白雲山寺參謁楊岐下二世法演禪師 ,在他啟示下入悟,得到印可。法演對他十分器重,命他分座說法。圓悟從此逐漸聞名於叢林之間。
圓悟離開法演後,先後住持南北七所寺院:成都昭覺寺、澧州夾山靈泉寺、潭州長沙道林寺、江寧蔣山寺、開封天寧寺、金山龍遊寺、南康軍建昌縣雲居真如寺,聚徒傳法,得到儒者士大夫和信眾的歡迎和支持,在兩宋之際為推進楊岐派向社會廣泛傳播,發揮了很大作用。現按時間順序略作介紹:
大約在宋徽宗政和末年(1116年或1117年),圓悟應請住持江寧府蔣山寺。南朝梁神異僧寶志曾住此山。神宗朝宰相王安石為母居喪曾在此山讀書,晚年退居於此,與蔣山寺住持臨濟宗僧贊元結為林下之交。因此在圓悟在升座時說:「寶公道場,梁時示化;舒王(按:王安石)福地,聖世重興,宏開選佛場,宣唱大般若。」東南禪僧聞名紛紛前來參禪問道。
宣和六年(1124)四月,圓悟奉詔住持開封天寧萬壽寺,宋徽宗曾召見過他。此時正值金國在北方迅速興起,翌年滅遼,年底分兵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讓位於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攻至開封城下,在宋廷同意割地賠款後退兵,然而年底又南下,攻破開封,翌年擄徽宗、欽宗並搶掠財物北歸。
圓悟正是在這動蕩的三年期間住持開封天寧寺的。現存圓悟語錄只記載他前二年部分說法。他在天寧寺開堂儀式上拈香「恭為今上皇帝,祝嚴聖壽萬歲萬萬歲,伏願聖明逾日月,睿算等乾坤,空芥城而有餘,拂劫石而彌固」,然後拈香祝皇室、朝廷百官「高扶聖日,永佐堯明,壽算等松椿,福祿齊江海」,最後拈香報五祖法演的「法乳之恩」。
圓悟經常應請為皇親國戚、朝臣權貴等上堂說法,向他們講述修持禪法、明心見性等道理。孫覿《圓悟禪師傳》說「一時王公貴人、道德材智、文學之士,日造其室,而車轍滿門,雖毗耶城聽法(按:《維摩詰經》所說毗耶離城人聽維摩詰居士說法情景),殆不能過也」。《圓悟語錄》卷五、卷六記載,有喬貴妃、王貴妃、大內慶國夫人、鄆國大王、莘王、濟王、李典御、鄭太師、知省太尉等人曾請圓悟上堂說法,或為他設齋會,反映了北宋權貴佛教信仰的情況。
圓悟曾應尚在藩邸的宋徽宗第九子趙構之請,三次上堂說法。據《圓悟語錄》卷二十載,他以詩偈向趙構表示:「善因招善果,種粟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 告訴他修善得福報,若修得大的福德,便可入悟直達如來境界。
靖康二年(1127)五月,任兵馬大元帥的趙構在南京宋城(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宋高宗任命李綱為相,組織軍民抵抗金軍收復失地。然而不久李綱與其他主戰派官員遭到罷免。十一月遷都揚州。金兵一度打過長江,建炎四年(1130)金軍北撤,宋高宗建都杭州(改稱臨安)。
就在開封城陷落之際,圓悟攜弟子大慧宗杲等人曾到高郵(在今江蘇)暫住乾明寺。建炎元年(1127)經宰相李綱奏請,圓悟住持金山(在今江蘇鎮江)龍遊寺。《圓悟語錄》卷六記載:他在升座拈香為皇帝祝壽時說:「奪少康復禹跡之功,成宣光漢室之業 ,萬邦盡聖化,八表偃幹戈」,是對高宗抗金恢復宋朝疆土的期望。圓悟此寺時經常接待臣僚士大夫。十一月,高宗曾召見圓悟,問「西竺道要」(佛法要旨)。圓悟在答詞中表示:「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統萬殊。真俗雖異,一心初無間然。」高宗賜以「圓悟禪師」之號 。圓悟藉機提出希望移住雲居山真如寺,得到朝廷允準。
雲居山真如寺時屬南康軍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圓悟在舉行開堂升座儀式中,為皇帝拈香祝壽,祝「奮宣光之中興,復大禹之舊跡」;祝文武百官「乃忠乃孝,為國為民,為聖主之股肱,作明時之柱石。」(《圓悟語錄》卷七) 祝詞蘊含深厚的忠君為民的情懷。圓悟與弟子大慧宗杲等在此寺約有二年時間,建炎四年(1130)回歸四川,成都知府王似 請他再住昭覺寺。
五年後,即南宋紹興五年(1135)八月,圓悟禪師因病圓寂,年七十三歲。入寂前書偈曰:「已徹無功,不必留頌,聊爾應緣,珍重珍重!」高宗得悉,賜諡「真覺禪師」之號,塔額曰「寂照」。(《僧寶正續傳•克勤傳》)
圓悟克勤生前聲名卓著,受到上至皇帝、皇親國戚、大臣權貴,下至普通儒者、僧俗信眾的信奉或支持,培養了眾多弟子。據孫覿《圓悟禪師傳》記載,圓悟「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領袖諸方者百餘人,方據大叢林,領眾說法,為後學標表,可謂盛矣!」
在圓悟的嗣法弟子之中,最著名且影響大的是大慧宗杲和虎丘紹隆二人。他們二人的法系分別形成臨濟宗大慧派和臨濟宗虎丘派。此外,如育王端裕、大溈法泰、護國景元、靈隱慧遠等人也比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