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2010年11月22日,首屆圓悟克勤禪師暨「茶禪一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昭覺寺隆重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在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的主題演講,全文摘要如下:

楊曾文,生於1939年12月7日,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等。

中國自進入宋代以後,在諸宗中禪宗迅速得到傳播,在儒者士大夫和朝廷的支持之下逐漸發展為佛教中的最有影響的宗派。然而在禪門五宗中,溈仰宗早已消亡,法眼宗、雲門宗至北宋後期已經衰微不傳,只有臨濟宗、曹洞宗二宗繼續流傳,並不斷適應時代得到發展。相比而言,臨濟宗影響更大。臨濟宗在11世紀從臨濟下五世汾陽善昭的弟子石霜楚圓的法系形成黃龍、楊岐二派,然而到南北宋之際楊岐派繼黃龍派之後迅速興起,一直傳至近世。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圓悟克勤禪師及其弟子大慧宗杲、虎丘紹隆佔有重要地位,為推進臨濟宗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圓悟克勤禪師的生平事跡及其禪法,主要見於南宋孫覿(1081—1169)《圓悟禪師傳》、祖琇《僧寶正續傳》卷四〈克勤傳〉、《聯燈會要》卷十六、《嘉泰普燈錄》卷十一〈克勤章〉,以及弟子虎丘紹隆等人所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下簡稱《圓悟語錄》)、圓悟編撰《碧巖錄》等。

在禪門五宗當中臨濟宗成立最早,在進入北宋以後曾與雲門宗相併盛行,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也較大。

圓悟克勤嗣法弟子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紹隆二人最有名,是南宋初期將臨濟宗楊岐派推向興隆的重要代表人物。

圓悟克勤(1063—1135),或稱佛果克勤,「佛果」、「圓悟」分別是宋徽宗、宋高宗所賜之號。俗姓駱,彭州(治今四川彭縣)崇寧人,依妙寂院自省法師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後到成都從文照學佛經,又從圓明院敏行學《楞嚴經》等,後到真覺寺 從勝禪師參禪,致力參究禪宗心性之說。

圓悟後來出蜀,遊歷各地訪師參禪,先後參謁荊州(治今湖北江陵)玉泉寺承皓禪師、金鑾寺信禪師、潭州大溈山真如寺慕喆禪師、洪州黃龍山晦堂祖心禪師、廬山東林寺常總禪師,對雲門宗、臨濟宗禪法和傳法風格有所了解。臨濟宗黃龍慧南的弟子晦堂祖心對圓悟十分讚賞,說「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嘉泰普燈錄》卷十一〈克勤章〉)圓悟還學習曹洞宗的禪法宗旨。

此後,圓悟到在今安徽太湖縣城東的白雲山寺參謁楊岐下二世法演禪師 ,在他啟示下入悟,得到印可。法演對他十分器重,命他分座說法。圓悟從此逐漸聞名於叢林之間。

圓悟離開法演後,先後住持南北七所寺院:成都昭覺寺、澧州夾山靈泉寺、潭州長沙道林寺、江寧蔣山寺、開封天寧寺、金山龍遊寺、南康軍建昌縣雲居真如寺,聚徒傳法,得到儒者士大夫和信眾的歡迎和支持,在兩宋之際為推進楊岐派向社會廣泛傳播,發揮了很大作用。現按時間順序略作介紹:

大約在宋徽宗政和末年(1116年或1117年),圓悟應請住持江寧府蔣山寺。南朝梁神異僧寶志曾住此山。神宗朝宰相王安石為母居喪曾在此山讀書,晚年退居於此,與蔣山寺住持臨濟宗僧贊元結為林下之交。因此在圓悟在升座時說:「寶公道場,梁時示化;舒王(按:王安石)福地,聖世重興,宏開選佛場,宣唱大般若。」東南禪僧聞名紛紛前來參禪問道。

宣和六年(1124)四月,圓悟奉詔住持開封天寧萬壽寺,宋徽宗曾召見過他。此時正值金國在北方迅速興起,翌年滅遼,年底分兵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讓位於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攻至開封城下,在宋廷同意割地賠款後退兵,然而年底又南下,攻破開封,翌年擄徽宗、欽宗並搶掠財物北歸。

圓悟正是在這動蕩的三年期間住持開封天寧寺的。現存圓悟語錄只記載他前二年部分說法。他在天寧寺開堂儀式上拈香「恭為今上皇帝,祝嚴聖壽萬歲萬萬歲,伏願聖明逾日月,睿算等乾坤,空芥城而有餘,拂劫石而彌固」,然後拈香祝皇室、朝廷百官「高扶聖日,永佐堯明,壽算等松椿,福祿齊江海」,最後拈香報五祖法演的「法乳之恩」。

圓悟經常應請為皇親國戚、朝臣權貴等上堂說法,向他們講述修持禪法、明心見性等道理。孫覿《圓悟禪師傳》說「一時王公貴人、道德材智、文學之士,日造其室,而車轍滿門,雖毗耶城聽法(按:《維摩詰經》所說毗耶離城人聽維摩詰居士說法情景),殆不能過也」。《圓悟語錄》卷五、卷六記載,有喬貴妃、王貴妃、大內慶國夫人、鄆國大王、莘王、濟王、李典御、鄭太師、知省太尉等人曾請圓悟上堂說法,或為他設齋會,反映了北宋權貴佛教信仰的情況。

圓悟曾應尚在藩邸的宋徽宗第九子趙構之請,三次上堂說法。據《圓悟語錄》卷二十載,他以詩偈向趙構表示:「善因招善果,種粟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 告訴他修善得福報,若修得大的福德,便可入悟直達如來境界。

靖康二年(1127)五月,任兵馬大元帥的趙構在南京宋城(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宋高宗任命李綱為相,組織軍民抵抗金軍收復失地。然而不久李綱與其他主戰派官員遭到罷免。十一月遷都揚州。金兵一度打過長江,建炎四年(1130)金軍北撤,宋高宗建都杭州(改稱臨安)。

就在開封城陷落之際,圓悟攜弟子大慧宗杲等人曾到高郵(在今江蘇)暫住乾明寺。建炎元年(1127)經宰相李綱奏請,圓悟住持金山(在今江蘇鎮江)龍遊寺。《圓悟語錄》卷六記載:他在升座拈香為皇帝祝壽時說:「奪少康復禹跡之功,成宣光漢室之業 ,萬邦盡聖化,八表偃幹戈」,是對高宗抗金恢復宋朝疆土的期望。圓悟此寺時經常接待臣僚士大夫。十一月,高宗曾召見圓悟,問「西竺道要」(佛法要旨)。圓悟在答詞中表示:「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統萬殊。真俗雖異,一心初無間然。」高宗賜以「圓悟禪師」之號 。圓悟藉機提出希望移住雲居山真如寺,得到朝廷允準。

雲居山真如寺時屬南康軍建昌縣(今江西省永修縣)。圓悟在舉行開堂升座儀式中,為皇帝拈香祝壽,祝「奮宣光之中興,復大禹之舊跡」;祝文武百官「乃忠乃孝,為國為民,為聖主之股肱,作明時之柱石。」(《圓悟語錄》卷七) 祝詞蘊含深厚的忠君為民的情懷。圓悟與弟子大慧宗杲等在此寺約有二年時間,建炎四年(1130)回歸四川,成都知府王似 請他再住昭覺寺。

五年後,即南宋紹興五年(1135)八月,圓悟禪師因病圓寂,年七十三歲。入寂前書偈曰:「已徹無功,不必留頌,聊爾應緣,珍重珍重!」高宗得悉,賜諡「真覺禪師」之號,塔額曰「寂照」。(《僧寶正續傳•克勤傳》)

圓悟克勤生前聲名卓著,受到上至皇帝、皇親國戚、大臣權貴,下至普通儒者、僧俗信眾的信奉或支持,培養了眾多弟子。據孫覿《圓悟禪師傳》記載,圓悟「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領袖諸方者百餘人,方據大叢林,領眾說法,為後學標表,可謂盛矣!」

在圓悟的嗣法弟子之中,最著名且影響大的是大慧宗杲和虎丘紹隆二人。他們二人的法系分別形成臨濟宗大慧派和臨濟宗虎丘派。此外,如育王端裕、大溈法泰、護國景元、靈隱慧遠等人也比較有名。

相關焦點

  • 圓悟克勤禪師的悟道機緣:我知道了「我知道」
    圓悟克勤禪師不知知,病也。——《道德經》圓悟克勤禪師是宋朝臨濟宗的大德,他自幼天賦聰慧,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人若是一病就容易思落葉歸根,這個時候克勤念及法演禪師本身這件事就會跟落葉歸根對上,所以等他病好後大概不自覺就回去了,定然也想要弄明白法演禪師的良苦用心到底是什麼。
  • 北宋時期安慶線狀禪宗大道場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
    慧勤是臨濟宗楊岐派第一位進京弘法的禪師,他首次將臨濟宗楊岐派傳播到京城開封。慧勤門下弟子從多,各為一方化主。他們將臨濟宗楊岐派傳播到今江西、廣東、浙江、河南、福建等地。其中南華智昺禪師在原舒州範圍內傳法時間較長,影響較大。3、克勤七居名剎 將楊岐派引向輝煌。克勤(1063-1135),今四川彭州人。
  • 犀牛角做的扇子已經破了,禪師卻要侍者還他原來的犀牛
    -842),俗姓李,年長出家,依本郡雲琮禪師落髮受具足戒,後參馬祖道一禪師得法,並成其為法嗣。開悟後,齊安禪師住持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鹽官鎮)海昌院。宋代圓悟克勤禪師對此公案評道:這則公案,雖然不在言句上,但要勘驗人的平生意氣,又必須借言句而顯示。於臘月三十日,著得力,作得主,萬境縱然,睹之不動,可謂無功之功,無力之力。古時以犀牛角做扇子骨架,當時鹽官齊安國師豈有不知道犀牛扇子已破,故意問侍者,侍者回答說:「扇子已經破了。」看他古人十二時中常在其中撞著磕著。鹽官齊安國師說:「扇子既然破了,還我犀牛兒來!」請問他要犀牛兒幹什麼?
  • 智化禪師告訴李自成:鐘鼓自鳴定是貴人來到,老衲要完成一樁心願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髮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 中國佛教-----禪宗「家譜」
    歷史上稱「南能北秀」。由于慧能的方法簡便易行,因此勢力越來越大。流傳至今的禪宗,都屬慧能一派。慧能在世時,南宗並沒有很大影響,那時神秀貴為「兩京(洛陽、長安)法主」,「三帝(武后、中宗、睿宗)國師」,名噪一時。慧能的弟子神會大力提倡頓悟,與北宗進行了激烈的鬥爭,終於為南宗奪得了正統地位。慧能弟子除荷澤神會外,還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
  • 中國禪宗祖師傳承源流
    慧能的弟子神會大力提倡頓悟,與北宗進行了激烈的鬥爭,終於為南宗奪得了正統地位。慧能弟子除荷澤神會外,還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之後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南嶽懷讓以後形成臨濟、溈仰二宗。臨濟在宋代分為黃龍、楊岐二派,被合稱為「五家七宗」。
  • 禪宗臨濟宗
    從曹溪的六祖惠能,歷南嶽、馬祖、百丈、黃檗,一直到臨濟的義玄,於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後世稱為臨濟宗。義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孫。又臨濟六世孫為石霜之圓禪師。圓禪師以後分楊岐派、黃龍派。  據《江西通志》載:「黃檗山在新昌(今宜豐)西,山使絕頂有寺曰鷲峰。」《新昌縣誌》雲:「黃檗寺,唐名靈鷲,斷際禪師道場也。臨濟宗風遍於海內外,實於茲得法。」
  • 天童寺臨濟宗通祖派法脈傳承
    天童寺密雲圓悟禪師臨濟正宗法脈傳承第一代臨濟義玄禪師  第二世興化存獎禪師  第三世南院慧顒禪師  第四世風穴延沼禪師  第五世首山省念禪師  >第六世汾陽善昭禪師  第七世石霜楚圓禪師  第八世楊岐方會禪師  第九世白雲守端禪師  第十世五祖法演禪師第十一世圓悟克勤禪師  第十二世虎丘紹隆禪師  第十三世應庵曇華禪師  第十四世密庵鹹傑禪師第十五世破庵祖先禪師  第十六世無準師範禪師
  • 臨濟宗楊岐派高僧白雲守端禪師
    楊岐方會臨終前,將臨濟宗楊岐派法脈傳給白雲守端。白雲守端得臨濟宗楊岐派法脈後,於「嘉祐四年(1059),辭遊廬阜(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嘉泰普燈錄》卷四)並參謁了雲門宗下四世高僧圓通居訥禪師(1010-1071)。
  • 大慧宗杲禪師開示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宗杲禪師——北宋末南宋初臨濟宗高僧,字曇晦,號妙喜,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 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省)人,示寂於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六十一年,戒臘五十八年。        師夙有英氣,年十二入鄉校,然不喜儒業,遂入東山慧雲禪院,依慧齊禪師落髮出家。 年十七,受具足戒。 偶閱古《雲門錄》,恍若舊習,更堅志研讀修持。
  • 看完這25位禪宗祖師,你就明白中國禪宗歷史了
    洞山遂密授洞上宗旨。後住撫州(江西)曹山。大揚宗風,並詳說洞山五位旨訣。法席繁興,學徒雲集。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示寂,世壽六十二,諡「元證禪師」。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二卷傳世。先作小官,不稱職,出家,得法於石霜楚圓,為禪宗臨濟宗第八世傳人,也是臨濟宗楊岐派開祖。與黃龍慧南之黃龍派對峙,為禪林五家七宗之一。楊岐方會在修行上,講究天然自在,任運為修,無修而修。既繼承了傳統的臨濟宗風,也吸收了雲門宗風中的「隨波逐浪」。方會自稱:「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
  • 臨濟宗的創立及發展「無心說」
    臨濟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運禪師住持宜豐黃檗寺時暫露端倪。希運(?-857),少時在家鄉福建福清縣隨師出家。
  • 尋訪正定臨濟宗祖庭
    ——餘秋雨考察正定時語&nbsp&nbsp&nbsp&nbsp據史書記載,自漢至今1900年間,正定香火一直延綿,鐘鼎常鳴,佛法千年不絕,歷史上縣境之內佛寺眾多,隋唐時期達到190多座。&nbsp&nbsp&nbsp&nbsp「九樓四塔八大寺」的說法廣為流傳,佛教歷史文化悠久,影響深遠。
  • 黃梅禪文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法緣法師
    中國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慧能也得法於黃梅,慧能使中國禪宗更加成熟和興盛,之後慧能南宗逐漸成為中國禪宗的正統地位,並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因慧能得法於黃梅,使得黃梅被稱為中國禪宗的發源地。黃梅自唐以來,便是禪文化的中心,黃梅禪文化在中國及世界佛教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三大方面來論證黃梅禪文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 五祖法演禪師的弘法歷程及教育弟子的方法
    知名弟子有佛果克勤禪師、佛鑑慧勤禪師、佛眼清遠禪師、開福道寧禪師、大隨元靜禪師、無為宗泰禪師、五祖表自禪師、龍華道初禪師、九頂清素禪師 、天目山齊、元禮首座等。其中以佛果克勤、佛鑑慧勤和佛眼清遠等三位禪師「皆知名當世」(《禪林僧寶傳》補),史家稱之為「演門三傑」、「南堂三佛」、「佛門三傑」或「演門兩勤一遠」。臨濟宗楊岐派就是通過「演門三傑」傳播而發揚光大。
  • 因《楞嚴經》而開悟的六位禪師
    《楞嚴經》是一部較晚譯出的大乘經典(於公元705年譯成),因其思想博大,義理精深,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本經十卷經文,內容豐富,八宗兼容,五時並括,被譽為「小三藏」,各個宗派都可以在本經其中找到呼應處,如天台引之說止觀,禪門援以證頓超,淨宗取以歸彌陀,中觀由此見性空。但八宗之中,獨與禪宗最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