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圖片
秋日的海鮮最為肥美,中秋將至,不少人會在合家團聚時來一頓海鮮大餐。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肥美的海鮮,其實也「暗藏殺機」。近日,53歲的王先生就因在家中處理螃蟹時不慎被刺傷,引發傷口感染並出現發熱、昏迷症狀。醫生檢查後發現,導致王先生發病的竟是創傷弧菌。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劉斯解釋稱,創傷弧菌廣泛分布在海水中,可從牡蠣等海產品中分離得到,主要通過傷口接觸海水造成感染。感染時可導致蜂窩織炎及骨髓炎等多種炎症,並迅速出現菌血症或敗血症。感染創傷弧菌後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很高。
創傷弧菌感染病情發展迅速
劉斯表示,在處理海鮮時,一定不要被劃傷。他指出,一旦被海鮮刺傷肢體或有傷口接觸海水的情況,出現發熱、寒戰、腹瀉、噁心、嘔吐、腹痛以及肢體劇烈疼痛、腫脹、局部紅斑、淤斑壞死、大皰性皮膚損害、蜂窩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症狀時,需警惕海洋創傷弧菌感染可能。
「創傷弧菌感染後病情進展迅速,大多迅速發展至低血壓,甚至休克,需積極早期就診。因該菌為兼性厭氧菌,在積極早期清創、抗感染對症治療的同時,也需配合早期高壓氧治療,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及截肢率。」劉斯補充道。
劉斯建議,在處理海鮮時戴上手套,如果不慎被海鮮刺傷,應立即用清水衝洗傷口,擠出傷口處髒水並用用碘伏和酒精消毒,注意不要使用生理鹽水清理傷口。「創傷弧菌是一種鹹性細菌,鹽水清理可能會加重感染。清理完傷口後,可服用頭孢噻肟和米諾環素來預防感染。」
吃海鮮這三個原則不能忘
劉斯指出,吃海鮮應該遵循「吃新鮮、忌生吃、忌貪吃」三原則。
不新鮮的海鮮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後會引起腹瀉、嘔吐等急性胃腸炎。貝類食物還會產生較多的胺類和自由基,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大多數海鮮,尤其是貝類如毛蚶、螺絲等水產品,本身含有致病性很強的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寄生蟲等。因此,烹飪海鮮時一定要燒熟、煮透。
「進食過多海鮮容易引起高脂血症,進而引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等危急重症疾病。」劉斯強調,有痛風、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過敏體質患者、孕婦、哺乳期婦女、甲亢患者以及胃腸功能差的人,應避免食用海鮮。此外,海鮮類食物如貝類、蟹黃、魚子等膽固醇含量較高,高血脂患者應慎吃。
劉斯還提醒,處理海鮮時,不要生熟食混放一處,生熟案板、刀具、器具應區分,清洗完海鮮後及時對廚房進行清理和消毒。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編輯 王鹿 校對 盧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