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獲聘副教授,才華不需要「論資排輩」

2020-12-16 中青評論

摘要

中青評論

給更多青年學者提供發展平臺和上升渠道,讓具備不同優勢和能力的年輕人有機會早一些顯山露水。

最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女博士李晟曼火了。這位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今年6月剛畢業,就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質疑,李晟曼只有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怎麼就可以直接獲聘副教授的職稱?

這樣的質疑並非刁難,恰恰切中了人才評價標準的問題。記得10多年前,筆者剛入職高校做教師時,一些前輩就「諄諄教誨」:在高校要熬時間和資歷,等上個多少年,職稱就慢慢上去了。言下之意,年輕人要習慣「論資排輩」的規則。

當下,高校職稱晉升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僧多粥少,水漲船高,資歷深並不一定代表職稱就能穩步上升,科研實力和學術成果愈發成為職稱評定的重心,能力強者甚至可以實現「跨越式」上升。

2013年,武漢大學85後教授鄧鶴翔不過28歲,當時這一消息也在網上引起極大轟動,媒體因此津津樂道於80後高校教師,諸如80後教授、85後博導等都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或許,在一些人的記憶裡,90後還是一群尚未長大的「新新人類」。其實,這個群體中年齡最大的已30歲了。古人云,三十而立,如果是直博或碩博連讀,90後在30歲前獲評副教授也是有可能的。2019年,媒體報導了出生於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獲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90後教授、博導的個案不斷出現,正說明這個群體開始成為「中流砥柱」,屬於他們的舞臺大幕悄然拉起。

長期以來,高校有著「內外有別」的傳統,相較於本土博士而言,「海歸博士」在安家費用、職稱評定、薪資待遇等諸多方面都享受優待條件。這樣的政策有其歷史根源,最初是為了吸引更多海外優秀人才回國發展。如今,國際間學術交流愈加便捷和頻繁,國內高校科研條件逐步改善和提高,國內高校博士人才培養質量逐步提升,和國外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高校對人才的評聘也開始趨於理性化,個人能力和學術成果的實際產出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輿論往往希望用人單位「不拘一格降人才」,變革僵化的人才評價制度,給年輕人更多上升機會,可是,一旦真有年輕人脫穎而出,卻又動輒招致輿論質疑。不少高校職稱評審的改革也在進行之中,舊的人才評價體系與新的評價標準之間,或許還存在矛盾與衝突,一部分人還保有過去的思想觀念,對年輕人恐怕也存在一定的偏見和思維定勢,似乎青年學者只有按部就班、依照既定的規則上升,才符合常理。

不可否認,如此優秀的年輕人只是少數,屬於金字塔尖頂層的小眾群體,且一般都是在自然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能夠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才更容易突破常規評價標準的限制,從而走上高校重點人才的「綠色通道」。當然,能夠實現「跨越式」晉升的年輕人,也都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而是專注於專業,靠辛勤努力換來的。

應當看到,正是30歲前當上教授、博導的新聞「稀缺性」,導致了輿論的廣泛關注。然而,在高校青年教師的群體中,還有更大的一部分處於金字塔的底層,屬於「沉默的大多數」,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沿著同樣的道路,儘快實現職稱的晉升,尤其是在一些人文社會學科,「論資排輩」的規則或許仍舊根深蒂固。

7月24日,人社部、教育部公開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實行分類分層評價。或許,高校職稱制度改革的進程和步調還可以更快、更大一些,不僅要為科研能力突出的「天才少年」開闢直升通道,也要以靈活、多元的制度建設,給更多青年學者提供發展平臺和上升渠道,讓具備不同優勢和能力的年輕人有機會早一些顯山露水。

撰文/胡波

微信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焦點

  • [一周湖南]26歲女博士獲聘湖大副教授 中職學校招生變熱
    上一周,26歲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90後教授再次受關注;中職學校招生變熱,新設5G通訊專業受青睞;長沙夜市圖鑑,漁人碼頭:最浪漫的夜市有著最美的夜景;長望路西延線(嶽麓區段)建設加速,明年有望全線通車;炎熱持續,長沙氣溫衝擊38℃。 一周湖南關鍵詞之:26歲女博士
  • 26歲女博士獲聘「985」副教授,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破格」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近日,「985」高校湖南大學官網公布,出生於1994年的博士李晟曼任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比如:2012年,中南大學決定破格聘任當時年僅22歲的本科畢業生劉路為正教授級研究員;1991年出生的劉惠穎目前已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特聘教授;1990年出生的李東現已是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等等。
  • 26歲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 網友:「智商高又有顏」
    今天又有一則關於26歲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的消息引起了網友們的圍觀,具體是什麼情況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記者8月8日查詢發現,湖南大學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 26歲女博士獲聘985大學副教授,網友:長得好看還有才華
    圖片來源:華中大光電研究生此外,李晟曼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網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誠信前行」國獎經驗分享會順利舉辦》,其中李晟曼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驗。
  • 優秀|90後女博士獲聘大學副教授!湖南「90後」教授天團了解一下?
    26歲,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沒兩年或者還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但是,有位姑娘卻已拿到副教授職稱她就是新近入職湖南大學的李晟曼8月9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就此事聯繫了湖南大學相關負責人。「實驗達人」是名運動健將一次,由於項目的需求,李晟曼要完成的實驗,需要在橫跨整個華中科技大學校園的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做測試仿真,每天來回穿梭的距離超過10公裡。不過,經過幾年這樣的磨礪和訓練,她熟稔半導體工藝和測試的每一個環節,可獨立操作儀器多達十餘臺,幾乎包攬全線。
  • ...後,26歲工學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他們都畢業於這所大學
    每經編輯:趙慶據湖南大學官方網站信息顯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期新增一名副教授,1994年出生的工學博士李晟曼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個人資料顯示,李晟曼2011年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於2020年獲工學博士學位。
  • 24歲侯濤剛、26歲李晟曼當副教授,90後開掛背後,是自律和專注
    繼華中科技大學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後,24歲剛畢業的北航博士生侯濤剛被聘為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兩人分別創下了近階段男性和女性副教授的最年輕紀錄,巧合的是,他們兩人的領域都是是工科領域,李晟曼任職湖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濤剛任職北交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生女當如李晟曼,26歲聘為副教授。老師:真羨慕,我還沒評
    來自湖南大學官網近日,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已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湖南大學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博士研究生階段,李晟曼主要做的是基於銦錫氧化物的薄膜電晶體研究,在導師吳燕慶教授的指導下,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IF=38.663)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篇,微電子器件領域頂級會議IEDM上發表會議論文一篇,參加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並作牆報展示。
  •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卻因無海外科研經歷遭質疑……網友:看科研...
    其中,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該學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圖片來源:華中大光電研究生此外,李晟曼曾獲國家獎學金、知行獎學金等榮譽。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網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誠信前行」國獎經驗分享會順利舉辦》,其中李晟曼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驗。
  • 預聘?長聘?準聘?校聘?特聘?
    若考察通過,則授予教師長聘終身教職———只要未出現違法違規的嚴重情形,則可聘用至國家法定退休年齡;但若考核不通過,則予以解聘或退出長聘序列。 用一句話來概括「預聘長聘」的特點就是高風險高回報,通過長聘考核如同飛升,不通過則趕緊捲鋪蓋走。 除此之外,國內「預聘長聘」制還有幾個特點需要求職者們注意。
  • 北大經院田巍副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北大經院田巍副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2020-12-05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6歲女博士獲升副教授,沒教學經驗,與201萬年薪「天才」是校友
    比如說1994年出生的女博士在及今年2020年6月畢業後,就被華中科技大學授予了工學博士的學位;而且在上個月7月,還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聘為了副教授,這就是李晟曼的「開掛經歷」。不過李晟曼的一個「缺點」就是沒有教學經驗,就被提為了副教授,這種「破例」顯示了 李晟曼本人的學習能力過強。據了解,李晟曼子整個博士的博生涯,總結來說就是3年前年復一年的實驗,也是欠日的積澱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網友: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她任中科大副教授,25歲博士畢業,26歲當博導,網友:真女神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學習都是我們成長中繞不開的一個話題,畢竟在中國人的眼中,那些學習成績出色的學霸一般都會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在這些榜樣的鼓舞之下,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著非常強勁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女神學霸"就憑藉自己的成績,引起了巨大轟動,她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成功拿到了博士學位,而在二十六歲的時候,更是已經成為了博士生導師,現如今,她也擔任著中科大副教授一職。可以說,這樣一位年輕有為的女學霸也成為了許多人羨慕的對象。那麼,這位"女神學霸"究竟何許人也?她又是如何做出如此優秀的成績的呢?
  • 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戚羽霖副教授獲得德國質譜學會...
    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副教授戚羽霖喜獲獎項,成為Mattauch-Herzog Award設立32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該獎項每年獎勵一名40歲以下,為質譜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是質譜學領域最負盛名、獎金最豐厚的青年科學獎。戚羽霖,男,浙江舟山人,2009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2013年在英國華威大學離子迴旋共振實驗室取得博士學位後前往德國薩爾大學以及柏林洪堡大學進行研究工作。2019年入選「天津大學北洋學者——長聘副教授」計劃,入職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
  • 又是一個拿到女主劇本的小姐姐 26歲女博士任湖南大學副教授;網友...
    李晟曼 1994年出生湖南大學副教授 本報長沙訊 近日,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更新了教師信息名錄。其中,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有網友評價,別人比你優秀就算了,長得還比你好看,運動能力還比你強,還比你努力,你說氣不氣人。說優秀,據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介紹:李晟曼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在Nature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 百萬年薪不代表就業質量,26歲985高校博導才是名校畢業生的追求
    高薪不代表就業質量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原因,引發恢復高考後的最難就業季,很多名校都在官網平臺向校友發布求助信息,然而中國蓬勃發展的產業經濟升級從來不缺少崗位,而是缺少高質量的畢業生,因此當華為公布百萬年薪聘全球頂尖的四名畢業生中,有三名具有華中科技大學教育背景
  • 北師大董潘在26歲升為副教授,教育學生40歲掙不到4千萬,別見我
    而北師大的董藩教授直接教導學生: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更不要說是我的學生。這位年輕有為的北京師範大學大學教授,經常以直言不諱的風格,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爭議。但是他的學術成就和努力程度,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北師大的董藩在26歲時獲得碩士學位,直接破格提升為副教授,成為了國內社科專業領域最年輕的副教授。
  • 逸凡不平凡!獲「諾貝爾獎」的學神 16歲封后26歲成深大最年輕教授
    早在侯逸凡16歲那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就指出:「假如有一張面孔可以代表『中國崛起』,那麼這個人既不是某一位政治人物,亦非網際網路大亨,而是一名文靜溫和、名叫侯逸凡的十六歲姑娘。」從棋後,到北大學子,再到最年輕的大學教授,侯逸凡習慣於不走尋常路。
  • 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珠英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主任、副教授王珠英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王珠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現任大學英語教學部主任。曾獲2019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9「外研社·國才杯」全國英語閱讀大賽省級複賽(北京賽區)指導一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