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曰福
煙臺南山路1號最初為煙臺恤養院(始名全稱:世界紅卍字會煙臺分會恤養院),1958年8月26日中共萊陽地委、專署遷到煙臺市,暫住煙臺恤養院辦公。同年10月18日,萊陽地委、專署改稱煙臺地委、專署,地委在原恤養院大門上掛牌「中國共產黨煙臺地方委員會」。煙臺地委掛牌後,不少過往市民駐足觀看,還不理解:怎麼這裡又出現了中國共產黨煙臺地方委員會,它和在虹口路的煙臺市委有什麼區別?怎麼還有「地方」兩字?其實,當時的煙臺市已經由省轄市改為地轄市,歸煙臺地委管理。1959年秋,煙臺地委、專署遷到毓西路16號後,地委黨校又搬遷到南山路1號。我是1958年到1959年在南山路1號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後來又在地委黨校學習了兩個月,對這裡的建築群非常留戀,對這裡發生過的人和事久久不能忘懷。看到2015年12月9日《煙臺晚報》「煙臺街」版刊登的張啟濱先生寫的關於煙臺恤養院的文章,感動了我,我決定去看一看。
▼老煙臺市第二次解放後一段時間,煙臺市委在虹口路(今虹口賓館院內)駐地舊址
多年沒有回來,沒想到變化如此之大。我第一次去尋找時,居然找不到南山路1號。第二次再去尋訪時,我先到南山路派出所詢問,一位年輕的民警打開電腦查詢後說,南山路的排號最前面只查到5號,查不到1、2、3、4號。我問老1號原址現在什麼地方,他說不清。從派出所出來,我順著南山路向上走,感覺馬路比記憶中稍寬了一些,全是水泥硬化路面。過去的南山路上端只有中間不寬的水泥硬化路面,兩側都是土路。路上遇見兩位從居民樓出來的中年男子,我向他們打聽南山路1號,即老恤養院舊址在什麼地方,均回答不清楚。我再向前走,遇見一位約70多歲的老人,他告訴我:你再向上走,走到盡頭就到了環山路邊,有個南山路5號的小區單元,南山路就到頭了。老恤養院舊址,你要返回向下走,不遠,在路南。我感謝了老人後,向上走,仍沒有找到我想找的南山路1號舊址。
▼高德地圖顯示的煙臺恤養院舊址現存位置(在紅圈範圍內,其中:藍點為坐西南朝東北的恤養院正門,綠點為後來新建坐西南朝東北的煙臺無線電一廠大門。新建大門前,恤養院正門也是無線電一廠大門。)
第二天上午,我又來到南山路中段。一位80歲左右的老人告訴我:你順著這路向上走,要仔細看,路南有個「德華商店」,那個商店就是老恤養院的正門,現在又在老恤養院的正門東側開了個大門,從表面看,看不出恤養院的舊貌。沒走多遠,果然看到有一個「德華商店」,大門由原先的水泥色染成黃色,門上方有大橫匾「德華商店」,招牌十分醒目,掩蓋著「恤養院」三個大字,再上方有一行小字,還可以看出「世界紅十字會煙臺分會」的字樣,門旁的牌子標的是南山路9號。我走進商店一看,原先大門為清代古建築門樓,中間一間為大門洞,兩側各一間是耳房,東耳房是當年地委傳達室,西耳房是接待室。現在改成商店後,耳房門牆都打掉了,三間變成了一大間。商店東面原先是恤養院的外牆,現在拆除一段改成大門,可通大貨車。我一進門,一位50歲左右的先生迎面趕來問我找誰。我講我曾在這裡住了一年多,對這裡很有感情,想來看看現在是啥樣。那先生一聽,滿面笑容地對我講:我在這裡幹傳達,有不少人來這裡看舊建築,有的還向我說他當年在哪個屋住過,這裡的建築拆了一多半,還留下一些。那先生指著東面那幢二層黃色小樓對我說,那是原先的,還指著小樓南面那幢黃色大樓說,那也是原先的。我介紹說,那二層黃色小樓原先是水泥色的,有段圍牆,牆上長滿了「爬牆虎」,當年的地委書記李文和地委秘書長等人在那裡辦公。小樓東面有三間平房,是多種經營辦公室。二層黃色小樓南面那幢黃色大樓,是依地勢而建,因建在大溝幫上,從大院看是二層,從南面山上看是四層,上兩層是當年地委常委會議室,還有副書記朱本正、王浩、路唐克、路升雲的辦公室。下兩層是檔案室和大會議室。這下兩層北牆雖然緊靠溝幫,但從不返潮,不知當年建築者是怎樣處理的。這兩幢樓和三間平房,目前保護基本完好。正說著,一位約40歲左右的瀟灑男士從南大樓走進了北二層小樓,傳達室先生告訴我說,他就是這兩幢樓現在的老闆。我暗想,不知這兩幢樓是老闆買下的,還是他租的?我都希望他事業有成,財源滾滾,同時希望他保護好這些建築。
▼原煙臺恤養院正門
▼今原煙臺恤養院正門(右,改為德華商店)、原煙臺無線電一廠新大門(左)
▼東樓(當年煙臺地委書記李文和秘書長等同志辦公處)
▼東面平房
▼原煙臺恤養院工廠(北看二層、南看四層。當年煙臺地委、專署在此時,上兩層是地委常委會議室,還有副書記朱本正、王浩、路唐克、路升雲的辦公室;下兩層是檔案室和大會議室。)
我謝了傳達室那位先生,從南大樓向西邊走邊看。這裡當年有一溜平房,當初建得也別有風格:平房屋簷下面有一趟用鐵皮做的槽形簷溝,下雨時將雨水排出門口外的小溝內。屋內全是木板地,木板地下有一尺高的空間。這溜屋當年自東向西是地委副書記兼專員劉健同志的辦公室和地委辦公室副主任的辦公室,西面是會議室。現在,平房已全部拆除,不見當年的原貌。在這平房的後面,即南面的溝幫上,有一趟彎曲的臺階梯道通向溝底的球場,能進出南大樓的下兩層。球場上有蒼蠅拍似的籃球架,有時還在那裡演露天電影。溝幫的上方頂端,自東向西是一趟城牆似的花格牆,除保護溝幫不受損外,還起到保護上院人身安全的作用。牆下泥土坡上長滿密密層層的山棗樹和野玫瑰,這兩種植物都長刺,都開花,春夏季節發出陣陣香味。它們的根部盤繞交錯,牢固地扎在泥土裡,既不讓雨水衝垮土坡,又保持住水土,我們曾稱讚當初建築者的智慧。現在花格牆已拆除,也不見溝幫上的山棗樹和野玫瑰,取而代之的是從溝底向上直壘起一趟石頭水泥沙漿高牆,牆的頂端用鐵欄杆代替了當年用磚壘成的花格牆。牆的東側架起一堅固的棧橋通向南面在原球場上新建的高樓。當年的花格牆直通地委宣傳部小樓的上兩層南側。這座小樓共三層:一層是圖書室,二、三層是地委宣傳部辦公室。二層門前有向下通向一層圖書室和球場的梯形臺階。小樓面積不大,但有獨特的風格:從南面遠處看,好似一座塔式樓,從北面大院看上兩層,有點像「金」字樓,當時是地委大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記得1959年秋,煙臺呂劇團著名演員王熠(王小梅)去地委宣傳部辦事,她說這裡的風景太好了,宣傳部的同志講,那就給大家唱一段呂劇,她豪爽地在小樓門前面朝南唱起來。那時,流行歌曲不像現在這麼多,煙臺人都愛唱呂劇,愛聽呂劇。我聽到這動聽的呂劇,情不自禁地走出辦公室,聽了一曲又一曲。現在小樓全部拆除,不見原來的舊貌。宣傳部舊址從西向北,是一片平房,是地委組織部辦公室,機關總務處派出在地委機關的財務、事務、醫護等人員辦公室,還有機關食堂和餐廳。這片平房全部被拆除,現建成居民小區。
▼當年煙臺地委、行署在煙臺恤養院內的組織部和財務、事務、醫護人員等辦公室及食堂、餐廳位置,現建成居民樓和煙臺郵政局南山路投遞部,還有南面部分居民住宅樓等處
我返回進出口的大門,大門西側有一幢形狀不規則的樓房,仍保持原貌,這是當年地委辦公室宿舍,我就曾經在這裡辦公、住宿一年多。我見門開著,就走了進去。內部有些破爛,原來的大廳也有些改變,順著小走廊向前走,一青年和氣地問我:先生你找誰?我說明來意,他笑了。他講,不少老人來這裡看這看那,前段時間,萊州一老人專程來看這裡,說他就是從這個恤養院長大的,經常想念這裡。我講,這屋內結構怎麼改動這麼大?那青年講,這個屋被個人買去了,我們兩家暫時租下,屋也漏水,維修不及時,不知將來怎樣維修。我離開屋內,在屋的周圍轉了一圈,見屋的西牆又破牆開了一個門。
▼當年煙臺地委、行署宿舍
這個建築群的院落,當年綠化得特別好,只有一米多寬的水泥通路,其他地方都是泥土地,植被覆蓋著大院。有一天地委戚道茂同志不知從哪裡弄來一部照相機,對我和同事王瑞泉說,這灌木爬在牆上開花真美,我給你倆拍照留作紀念。這是我在南山路1號地委機關唯一一次照像。大院的樹木有無花果、石榴、柿子、梧桐和冬青等。記得1964年夏天我在這裡黨校學習時,正是無花果成熟的時候,黃綠色,學員們雖然看著嘴饞,但誰也不摘。黨校總務科於科長走過來,對我們說,你們不好意思摘,我摘給你們吃。這雖是一件小事,在當時也感激一陣就過去了,但事過50多年,我仍想著這難忘的小故事。
我離開恤養院,說不出是個什麼心情。當年的中共煙臺地委在這裡辦公也就是一年多的時間,走出一名省部級幹部、兩名副省部級幹部。現在,這個大院已不見當年綠樹成蔭、看花有花、看果有果的景象了。物質的存在總與當年的人和故事有一定的聯繫。從恤養院撫育長大走出來的萊州人能專程來恤養院舊址看看,說明留下有紀念意義的物質的重要,更重要的是把傳統的信仰傳承下去。希望能把保留下的房舍、院落維修好,保護好。
作者簡介
馮曰福:乳山縣(今乳山市)人,1952年參加工作,曾在中共乳山縣委辦公室、文登專員公署公安處、文登與萊陽專員公署合併時自己要求回乳山縣公安局、中共煙臺地委辦公室、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煙臺分院、煙臺市人民檢察院工作,退休前任煙臺市人民檢察院副縣級檢察員。
(本文引自2016年6月6日《煙臺晚報》「煙臺街」專欄)
▼今1959年秋煙臺地委、專署(1983年11月1日地改市稱煙臺市委、市人民政府)遷往毓西路16號的煙臺市機關老大院東門
▼今位於煙臺市萊山區芙蓉路6號的煙臺市委、市人民政府辦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