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成功研製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如今我們繼以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的速度製造出航空母艦、殲20和大飛機後,舉世矚目的造島神器又閃亮登場啦!
2017年11月初,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成功下水,立刻引起覬覦南海局勢的有關國家情報機構的極大關注。獲知該船的相關數據後,他們不禁驚呼:中國從前是南海小島上的一棵樹,現在已然演化為一尊難以撼動的磐石。
從「天鯨」到「天鯤」
與現役亞洲第一大絞吸挖泥船「天鯨號」相比,「天鯤號」性能全面超越。它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千米的地方,成為建設中國海疆的國之重器。
「天鯤號」長 140 米,寬 27.8米,一絞刀下去,最大挖深可達35米,總裝機功率為25843千瓦,絞刀功率6600千瓦,每小時挖泥量高達6000立方米。換句話說,「天鯤號」一小時可以挖一個一米深的足球場那麼大的體積。
過去,疏浚工程——水下土石方開挖工程——常用的手段是粗暴的爆破法,這樣做會影響作業區域的海洋生物,所以,現在這種施工方法已經被摒棄,而挖泥船成了唯一的海上挖掘作業工具。「天鯨號」和「天鯤號」就是具備世界高超水準的自航絞吸挖泥船。
在談到「天鯨號」和「天鯤號」的工作原理時,中交航道局副總工程師、「天鯤號」監造組長王健先生解釋說,船尾下樁後,船頭會伸出一根長長的「橋梁」,「橋梁」頭部即是絞刀。這根鋼梁重量高達1100噸,因為要能壓得住絞刀,才能絞得動堅固的巖沙。啟動運轉後,絞刀就以樁為圓心,做扇形搖擺,擊碎巖石泥沙。擊碎的巖石泥沙通過船上的高效離心泵吸入,並通過管道吹出。
「天鯤號」不僅能夠遠距離輸泥沙,還配置了通用、黏土、挖巖及重型挖巖4種不同類型的絞刀,相比於「天鯨號」,它可以開挖海底硬度更高的巖石。「天鯤號」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就能在島礁上搭起一個「水立方」大小的沙石堆。位於船頭位置的絞刀頭是重型自航絞吸船的核心裝備,「天鯤號」的絞刀頭直徑達3.15米,頭上布滿尖銳的「牙齒」,其單個刀齒造價高達1500元。 絞刀頭由4200千瓦的變頻電機驅動,可發掘耐壓強度高達40兆帕中風化及強風化的巖石。40兆帕是什麼概念呢?其硬度與修建碼頭的高強度混凝土的硬度相當。說它削巖如泥,一點也不誇張。
四十多平方米的駕馭艙內高科技感十足,主動挖泥控制體系坐落在艙內正中,一切挖泥設備的操作集成在約兩平方米的操作臺上,點擊滑鼠或按動按鈕便可指揮操作一切程序。
「我們的『天鯤號』還具備了雙定位功能,這是全球首創,獨此一家。國外自航絞吸挖泥船都是單定位的,『天鯤號』除了鋼樁臺車定位,還有一套三纜定位裝置,世界上就我們有這個裝置。」王健自豪而興奮地介紹說。
從製造到創造
就像當初西方質疑中國的高鐵技術一樣,至今歐美發達國家仍搞不明白,中國在重型自航絞吸船製造方面是如何完成華麗轉身的,難道有天人相助不成?
我們知道,衝積疏浚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自然神功以衝積填充的方式創造了大河文明、尼羅河文明、幼發拉底河文明等,包括我們的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除自然力外,人類早就師法自然,開疆拓土,疏浚江河了。八百多年前,荷蘭人開始用沙石填海造陸,以至於荷蘭國土中20%的土地是大規模人工填海創造出來的。
五千年以來,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隋煬帝擴修京杭大運河,這些歷史故事都是我國古代疏浚業的經典之作。當時的疏浚主要依靠人力,時至今日,疏浚的主要工具變成了挖泥船。可別小看了這個挖泥船,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景。城府頗深的日本,就是依靠重型自航絞吸船的研發更新,不僅建造了一個又一個人工島,還以填海造地的方式,使自己的國土面積不斷增加。對中國的南海建設眼紅嫉妒的越南,也採用傳統方式進行填海,只因為沒有先進的大型設備,填海成果十分有限。
用工程師王健的話說,2005年以前,中國疏浚公司的挖泥船依賴進口,且挖泥船製造技術受到國外嚴密封鎖,當時我們連做夢都想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世界一流的重型自航絞吸船。
「天鯨號」和「天鯤號」的相繼問世,使我國疏浚業具有了與國際四大疏浚公司相媲美的「超級戰艦」。某南海利益相關國媒體不加掩飾地寫道:「造型獨特,性能先進的『天鯨號』無疑會使中國的海洋防衛力量與日俱增,難以遏制。」
「天鯤號」融合了國際最新科技,配備了當今世界最強壯的發掘體系和最大功率的高效泥泵,長途輸送等功能雄踞全球第一。該船的成功建造,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具備了讓「天字號」系列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參與世界疏浚工程的招投標競爭的實力。如今的「天鯨號」和「天鯤號」,一定會不斷出現在世界級的江河湖海疏浚工程中。
本文來自《科學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