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傳承承載著人類的生存,而人類的文明得益於文化的存在而綻放。
隨著歷史長河的滾滾東去,各類記載人類發展的歷史載體也在不斷變化。
電影作為一種比文字更高形態的光影產物,重新定義了人類的記載形態。使得文化傳播走向百花齊放時代。
9月24日,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在鄭州開幕。
前言: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誌電影的正式誕生。
一、中國的電影:初期萌芽階段
中國的第一次電影放映時間在:1896年(清朝光緒二十三年)8月11日,上海徐園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
1905年攝製的《定軍山》,第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攝製的影片,也是我國記錄最早的一部戲曲片。
二、中國的電影:中期發展階段
1917年商務印書館開始兼營電影事業(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成立),這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首次注意到電影板塊,也是我國私人投資製作電影有規模的表現。
1920年商務印書館製作了兩部戲曲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
1920-1921年間,第一批中國長故事拍攝在上海開始。
此後進入動蕩時期,我們直接帶過,來到新中國成立後。
由於歷史原因,我們把中國從三個地區(大陸、臺灣、香港)來分別闡述,因為從1997年7月香港回歸起,香港不再是獨立於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這使得中國電影在歷史上的全新篇章無疑將會對中國電影產出空前的變革,特別是對殖民後時代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分成了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臺灣、香港——由此而來,這三個地區的獨特政治環境之間出現了中國的民族電影/地區電影的競爭與合作。
三、中國的電影:現代發展之路
1978年,改革開放被定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之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粉碎四人幫之後,電影生產開始復甦,從再探索到電影完全市場化,從此電影行業進入快車道,完成了中國電影的近代發展開端。從香港電影的金像獎到亞洲電影大獎,再到我們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在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國電影的生產、銷售、消費全面向全球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作為市場經濟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產業從國內走出國外,再到國際的奧斯卡獎,中國電影披荊斬棘,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資料參考:百度百科,中國電影近代發展史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