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地處魯東南,東臨黃海,西鄰莒南縣、莒縣,2004年9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港口新區嵐山,即成為日照市(新興港口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城市)的城市副中心、臨港工業基地。嵐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曾為紀國的都城紀鄣。2019年10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019年10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嵐山區擁有前三島、阿掖山、海上碑、磴山風景區、馬鬐山風景區等自然人文景觀,海水、大氣、沙灘質量一流,水清浪穩,灘平沙細,旅遊資源豐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城市建成區達20.6平方公裡,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以上。
01阿掖山
阿掖山是日照嵐山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個風景山,嵐山城區規劃的特色就是「山在城中,城圍山轉,綠樹紅瓦,碧海藍天」。這裡所說的山就是阿掖山。
阿掖山東臨黃海,總面積15平方公裡,主峰老爺頂海拔314米,山以「臨海霧氣常昏如夜」得的名,這裡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怪石幽谷,冠與群山。自古就是「疊嶂矗霄真如畫,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稱。
阿掖山美,美在有豐富的林草植被和碧綠如茵的松林,山上松林湧動,綠波漫捲,陣陣松香沁人心脾,令人浮想聯翩;春夏之際,山坡上蒿草青青,野菊花、蒲公英、旱蓮草、仙鶴草、白頭翁、野百合等名貴藥材漫山遍野,爭芳鬥豔。
阿掖山不僅山水美,而且景物美,全境共有七大景觀。
1、筆山:位於阿掖山主峰南側,以「兩峰爭出,形如筆,故名」。筆山以山石美而見長,兩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駝峰石,從山下向上看,似一駱駝引頸長鳴,笑傲東海。
2、熬頭山、飛來石:為阿掖山南峰巔。《安東衛志》記雲;「頂有峰墩,墩兵見旗鼓於其上」。自古就是軍事上的信號臺。因山頂有巨形怪石如海龜狀而得名。其巔峰東側有一巨石孤立,碩大無比,曰「飛來石」。
3、老爺頂觀日出: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紱繞如椅望」。立於其上,向東可觀日出扶桑,縹緲三島(即前三島),南視「秦山(海州灣內——島嶼)海市」為佳景,令人嘆絕。
4、陳僧洞:阿掖山主峰北側有一天然洞穴,說大,數十人可同時坐臥,說小,七、八個人可依壁小憩。《安東衛志》在:「陳僧,元時煉丹於阿掖山之沿,後破壁而出,今洞以陳僧而名」。此洞又稱「仙人洞」。
5、水簾洞:位於阿掖山主峰西南山腰,洞闊13 米,高3米,深6米,內有一石坑,一縷山泉由此湧出,常年不斷,自明代以來遊人至此題詩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達15處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劍山巖際,今朝豪興多」、「清流浴石,勝北山河」等等。
6、觀雲院:也稱上寺,位於阿掖山主峰東側,建於公元1264年,後毀於戰火,現存遺址,玉納內便生金銀花,春夏之交,山花爛漫,滿院飄香。
7、臥佛院:也稱下寺,位於阿掖山峰北側山下,唐代興建,距今約1100多年,幾經損毀,於清康熙年間重建,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寺內有兩株千年懷抱三子銀杏樹,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蒼翠茂盛,世為罕見。臥佛寺為古代名剎,傳說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題詩,如清代詩人宋琬的詩:「僧房山鳥棲,松際孤煙凝。薄暮投石床,闌幹醉復平。
02磴山
磴山為山東省日照市名山,在《日照縣誌》中,磴山被稱「人間仙境」。位於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西北部。 磴山,以整座山的石頭多呈臺階狀得名,方圓25公裡,東西長約15公裡,山勢起伏,由西北而東南,與鳳凰山相接,山麓東距黃海5公裡,主峰矗立群峰之北,海拔358米。
據《日照市志》「地理環境」篇載:磴山,呈南北走向,山體以片麻花巖為主,由於地處海洋季風區,加上巖石較艱硬,日久年長的流水侵蝕、下切和自然搬運,險峰突兀插天,峰巒疊嶂如畫,大大小小90多座山峰下,分布著眾多峭澗、深潭和小溪,絕妙奇觀,美不勝收,蔥鬱茂林如錦,塘湖如珠似鏡,以險峻、景奇、文化底蘊深邃而聞名遐邇。
在「虎嘯峰」下側,有一深50多米、長800多米的大裂谷,稱「龍潭」,潭水碧綠甘冽,深數丈,上有一線瀑布,其勢如飛,直瀉千尺,如玉線掛珠,絲絲不斷,瀑布兩側怪石嶙峋,各呈異態。
包皮逐層脫落,招人駐足觀賞,留步品味。飛鳥成群跳躍於枝葉間嬉戲,語鳴似樂。我們坐在溪邊凸石上小憩,同採摘金銀花的老翁攀談竹園的歷史,老人說:「我爺爺聽他爺爺說,這裡就有竹園,沒有仙人、道家、佛家、名人植竹的傳說」。磴山竹園分布廣,溪邊溼地裡長,山坡旱地裡生,砂巖石縫中長,可謂:「咬定青山不放鬆」,「一枝一葉總關情」。
由「龍女廟」西行,重巒疊嶂的深谷中,松濤與溪澗轟鳴,人稱「呼隆澗」,狹窄處仰望只見一束天光,因而又稱「一線天」。
登巔攬勝,主峰北側的百丈崖、閻王鼻子,山勢陡峭,令人悚然眩目,轉而環顧東、南、西三面,群峰連綿,茫海相連,沿海防護林如綠色飄帶,橫亙岸邊,磴山山脈形似變月,兩尖角直指海灘,與奎山、阿掖山成品字形,拱衛黃海。
如言眾「遊磴山」過於「直白」,清代學者牟世顯的《道中望磴山》則屬「霧裡看花」,別有風味:
翠疊峰無數,南來樹作屏。
日光寒色秀,秋影透空雲。
每欲孤懷往,將摩一色青。
雲霄欣有路,梯磴摘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