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止一次的向印度做出警告,反對域外勢力介入邊境之爭,雙邊的矛盾應該通過溝通的方式加以解決。奈何內部民粹勢力過於強大,讓印度人非要選擇「碰一碰」。
結果關鍵時刻,博爾頓潑了一盆冷水,讓新德裡來了個透心涼。
近日,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在接受Wion News採訪時表示:川普不確定在中印邊境衝突問題上支持新德裡,因為他對相關事項知之甚少。博爾頓作為總統的前手下,可謂對白宮政策知根知底,做出這樣一份表態,無疑掀開了籠罩在美印之間的遮羞布,讓兩個大國一時下不來臺。
仔細想來,博爾頓的話有一定道理,也符合美印交往的實情。
一直以來,印度作為南亞戰略重要的一環,承擔著中和中美影響力的特殊作用。舉個簡單例子,美國想西出印度洋、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阻斷中方的走出去戰略,勢必要依靠印度。
同時印度對整個南亞次大陸的野心,也導致了邊境之爭不斷,這就給了美國人進一步擴大在南亞存在的可能。這種特殊的地緣政治,註定印度要走獨立發展的道路,而非和美國「背靠背」。
顯然,新德裡近段時間的舉動,背離了這一初衷,讓人誤以為其將向美國交「投名狀」。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也就是說印度部分民眾和政黨為了報1962年失利的一箭之仇,被所謂的仇恨蒙蔽了雙眼,從而讓自己成為西方和中方對抗的馬前卒。
博爾頓的意思很明了:那就是美國只會暗中取利,雪中送炭的事情從不會做,印度想要妥善解決邊境之爭,非依靠自身不可。
我們注意到,圍繞中印邊境衝突問題,西方多國展開了瘋狂的布局。法國、以色列、俄羅斯、英國、美國帶著各種目的紛紛介入,有的是在政治上為印度搖旗吶喊,更多是在軍事上伺機在這個「冤大頭」身上大賺一筆。
而印度得到了什麼呢?先進裝備嗎?那都是用本國財富換來的,除了讓軍火商賺得盆盈滿缽,印度人只收穫了狐假虎威的面子、繼續膨脹的野心,進而走向了對抗的不歸路。
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王德華認為,中印「聯姻」比較中印對抗更加的符合雙邊的利益。
美國想要推進「印太戰略」,中方想要破局反制,都必須以印度為突破口。即便印度不能成為中方的朋友,但也不能將其推向美歐的懷抱。換言之,對於印度中方有必要採取包容的態度,當然適時的敲打也是非常的必要。
毫無疑問,印度這次被美歐集體「放了鴿子」,新德裡未能獲得期望的「雪中送炭」,取而代之的是上述國家的「雪中賣炭」。如此說來,印度在拉達克的行為,頗有種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感覺,於國於民都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利好。
需要注意的是,凡事都有一個界限,當印度無法有效的遏制疫情、處置內部問題時,這種矛盾很可能對外轉化。
按照某些印度媒體的話說,印軍須主動出擊,挽回曾經失去的顏面。只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縱使美歐集體圍攻中方,北京仍能有能力各個擊破,印度的加入,只能說是讓「勝利的天平」朝自己微微傾斜了一下,其斷不能對中方構成實質性的危害。
就如同博爾頓所言,川普對中印的問題了解太少,其又豈能做出合理的判斷。指望美國充當援軍,無異於與虎謀皮。還是那句話,中印的問題應該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外方的介入只能讓事態擴大化、複雜化。況且北京和新德裡在處理邊境問題上有著多年成熟的經驗,還輪不到他國指指點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