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喻,不哲思.

2021-03-01 誰最中國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誰最中國

假若世上有什麼「天機」,大概就掌握在哲學家手裡。

哲學家,像是代表人類與天地宇宙交涉的使者,去思考世俗無心思考的問題,去言說不可言說的道理。所以,說話的能力尤其重要。

一個好的哲學家,也是一個語言大師。在我們的印象裡,哲學家說的話,要麼詰屈聱牙,晦澀難懂;要麼言簡意賅,直擊要害。先秦的諸子,顯然屬於後者。

那是一個思想璀璨的年代,也是一個妙語生花的時代。孔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先賢們用不著長篇大論,常常用幾個淺顯的語句,就可以講出深奧的道理。他們有自己的主張,也有不同的說話風格。但是,他們都擅長使用「比喻」,拿身邊尋常可見的東西,描繪著深刻的道理,常常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乾癟為豐滿,化深奧為淺顯,化晦澀為明朗。

先秦諸子的比喻,豐富了語言,也成就了經典:老子說,「上善若水」,「虛懷若谷」;墨子說,用謬論否定真理,猶「以卵投石」;孟子說,以霸道治國,猶「緣木求魚」;孔子感到時光如流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韓非子認為做事要從細,說千丈之堤,潰於蟻穴……有一些比喻,或許我們已經忘了典故出處,卻已如同嘮家常般信手拈來、朗朗上口。還有一些,已在漫長的歲月裡應用於無數的場景,至今仍能夠發人深省。

先秦的諸子,是距離我們最遠的哲學家,卻也好像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他們是思想最活躍的人,也是最懂得溝通的人,並贏得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用普通的生活感受,創造了深遠高妙的境界,跨越兩千五百多年仍不過時。

孔子很重視語言的作用,所以他說「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

孔子還說,「能近取譬。」譬,喻也。說的是,打比方的時候,要從自己身邊的東西下手。孔子教我們的,不只是一種作文技巧,更是一種溝通方法。

打比方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道理更易於理解,所以就要講大家都能明白的東西。身邊的一切客觀物象,只要設喻得當,都可以用來表達某種意義。

比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上層的德行是風,百姓的德行是草,風吹到草面上,草就跟著風的方向倒,以此來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作用。

一風,一草,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物,以此來作比喻,別出心裁,清新簡約,且活靈活現。

孟子也很擅長運用這種淺近簡短而深刻貼切的比喻,比如「緣木求魚」的典故:「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求魚也」,生動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達到「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託四夷」的目的,是多麼荒唐可笑。

荀子也擅長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譬喻,深入淺出,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

在《勸學》篇中,荀子用了大量精彩紛呈的比喻,講述學習的道理,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即是用常見的事物,來比喻學習的境界。

「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廣泛學習,並且每天反省自己,就會明白道理,就像木材經過墨斗劃線加工就變得挺直,金屬經過磨刀石磨過之後就鋒利了。所以,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荀子說,「比方之疑似而通。」比喻,作為一種表達手法,是在本質不同的事物之間找到相通之處。所以,他可以把君子比作舟,把庶民比作水,進而用「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表達君子和庶民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比喻,不僅是一種修辭,也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能力。通過比喻,大哲們在萬事之間建立起了微妙的聯繫。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孤立存在的,那些擅用比喻的人,似乎也多了些天賦,在事物的邊界之間不斷求索,探知生生不已的道理。

大道理,小道理,能讓人聽懂,才是好道理。

真正有大思想的人,講話不為故弄玄虛,把自己包裝得很高深;也不是為了炫技,顯示自己有多高的語文水平;一切目的,只是為了讓你聽明白而已。

墨子主張「先質而後文」,即先考慮思想的內容,再考慮語言的形式。墨子雖然寫東西缺乏文採,但他最早明確了比喻的定義和功能:「闢(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其中包含幾層意思:比喻要在「此物」與「他物」(本體和喻體)之間建立關係,比喻要通過「已知」來說明「未知」。

雖然比喻是一種奇妙的表達,先秦諸子也重視比喻、樂於運用比喻,但他們都不主張不加克制地使用。

在荀子看來,運用比喻要服務於禮義,不能為了比喻而比喻,不然就成了「奸說」。

墨子擅長邏輯,對待事情也一向嚴謹,他覺得比喻不能濫用,前後要考慮周全,所以當他見到一個不是很恰切的比喻時,就會很反感。

韓非子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修辭思想也是重質輕文的,他說:「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很明顯,如果某件事物本來就已經很清楚,韓非子是反對再用一些虛而無用的比喻去加以修飾的。

什麼時候用比喻,什麼時候不用比喻,都要根據內容的需要,既不能不用,也不能濫用。

修辭,不是投機取巧。真理,也不在花言巧語。比喻作為一種手段,不僅連接著已知和未知,也連結著表達者和聆聽者,建立雙方共同接受和認可的默契。

既然說起了語言藝術,怎能少得了老子?

先秦諸子中,老子的思想或許最為玄妙。但又因其高超的語言藝術,特別是對比喻的成功運用,把深刻的思想變得淺顯。

老子可以把自己終身追求的「道」,比喻為嬰兒、水、谷,等等,於是,無形的道,便以有形的樣子,呈現在我們面前。

「專氣致柔 ,能如嬰乎? 」老子用嬰兒來比喻符合「道」的生命狀態,因為他認為「嬰兒」的狀態,即是「道」的生動呈現。當我們看到純潔的初生嬰兒時,那種無知無欲的狀態,便像是老子心目中真正得道的人,心如止水,不受世俗影響。

為什麼兩種本質不同的對象,能通過某個相似點聯繫在一起?其中離不開想像和聯想的因素。

莊子是一個可以在想像中揮灑自如的人,他的文字中會有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的比喻,恰似他本人飄逸、灑脫的個性,富有浪漫主義精神。

莊子在很多篇什中都善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比如用「庖丁解牛」來比喻遵循事物自然之理,用「井裡之蛙」來比喻淺薄鄙陋之人,用「不龜手之藥」來比喻對事物內在價值的探索,等等。

「且夫水之積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極也不厚,則其覆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天闕者,而後乃今將圖南。」(《逍遙遊》)

此文講的是,人想要免除行走的勞苦,必須有所依憑:就像載大船必須水匯積深,鵬鳥要高飛九萬裡,必須集聚強大的風力來負載巨大的翅膀。在這裡,莊子運用了兩個以上的喻體,從多角度描寫,極有說服力,且氣勢磅礴,形象生動。

莊子很喜歡運用這樣的「博喻」。在《齊物論》中,他甚至在一段話中一口氣用了16個比喻:「山林之畏佳,大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為了揭示大地發出的氣,一發作則上萬種不同的孔穴都會怒吼起來的特點,莊子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故能啟幽發微,豐厚語意,揚厲氣勢。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就如不能對井裡的蛙談論大海,不能對夏天生死的蟲子談論冰雪,人和自然萬物一樣,眼界都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等條件的制約。

然而,我們又看到先秦諸子不甘雌伏,用一個個比喻,試圖去掙脫種種與生俱來的制約:視野制約、思維制約、語言制約,等等等等。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他們要面對天下發表演說,以求自己的理想得以實施,「比喻」成為他們共同青睞的一種語言技巧,在易於人們所接受的引申義中,為他們的闡述增添著趣味性、說服力和感染力。

比喻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指引著普通人去領會深奧的義涵,也令諸子的思想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至今仍能影響我們的語言和文化性格。我們如何看待身邊的事物,我們如何去判斷和思考問題,甚至我們正在講著怎樣的口頭語……處處都有先秦的諸子在我們思想深處種下的種子。

先秦的諸子早已遠去,我們未曾與他們謀面,卻可以在他們的哲思裡無限徜徉。他們用過的比喻,我們今天仍在用,但是他們的話,卻是那麼餘音嫋嫋,韻味無窮。謝謝哲學家們的用心良苦、平易近人,令我等凡夫俗子與聖賢之間更多了些理解途徑,通過一個個生動貼切的比喻,我們還會繼續思索著,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擴大著思想的邊界,去觸探天機。

編輯 | 朱姜

-參考資料-

《先秦諸子比喻學說論析》馮廣藝

推薦閱讀   👇老子說反話。

相關焦點

  • 教育無他,唯愛 與榜樣而已
    在教育界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教育無他,唯愛 與榜樣而已。」在眼鏡界中,亦有這樣的一句話:「製 鏡無他,唯設計與工藝而已。」
  • 分野: 無間道?
    Hi,昨天在某一課堂中,小弟提及十多年前的一齣電影-無間道。
  • 「無麩質」美食全集
    近年無麩質飲食掀起飲食界潮流,什麼是無麩質食物呢?常見的玉米,馬鈴薯,稻米,大豆,奶和奶製品,肉類,海鮮,雞蛋,蔬菜,水果等都是無麩質食物。
  • 耶穌的比喻之三——芥菜種的比喻
    太:13:31—32(註:本文採用了謝迦勒老師的觀點並加以敘述)主耶穌用稗子對天國作過比喻以後,緊接著又用「芥菜種」和「面酵」兩個事物對天國作了比喻;這裡首先特別的強調一個問題:「芥菜種」和「面酵」不是指天國,而是指整個比喻的內容。
  • 四聖諦初探: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
    這些不同的無我主張,並非只代表某些祖師的看法,而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學習次第。話雖如此,但有少數人因為過去生已經完整地學過了,所以單從這輩子來看,他可以在看似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直接學習中觀應成派的見地,並且很快就獲得證悟,甚至只靠著一、兩個字的開示,就獲得見道位。這種例子雖然存在,卻是少數的特例。
  • 奧威爾的比喻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一些比喻,比如多年前就有人感嘆,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啊
  • 無著菩薩·妙境長老
    二、作者無著菩薩造  這是這一部論的作者。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進步到第三地。然後他又回到人間弘揚佛法,那非常的殊勝。  其中是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在一個鄉村裡面講說佛法的時候,有另外一個地區的軍隊到這裡來。到這裡來的時候,無著菩薩對聽眾說:「我們不要動,我們就是明靜而住」,那個意思就是入定的意思。
  • 白無色相,故此留白.
    白無色相,故此留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世相如此致簡處蘊藏豐富的內容細微間彰顯生動的表達白以其簡樸無為的本質旁觀世事襯映萬物「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如是便白的豐富、飄渺、雅緻 白色不僅僅是一種顏色更是美學和哲學白無色相
  • 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
    請錄法詞  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請法詞:  維某年歲次某月某朔十五日某辰某鄉貫居住奉道信士某,詞稱本命某年月日時建生,上屬北鬥某星君主照。即日謹齋法信,叩頭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拜受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一階,敬奉修行。  伏以聖威不武,感而遂通,道化難諶,叩之必應。叨拜九清之帝命,下統三界之神兵。位鎮北方,功高九有。
  • 175-天國的比喻6芥菜種的比喻
    175-天國的比喻6芥菜種的比喻(JP文字組-任偉整理)我們今天繼續分享天國的比喻第六講——芥菜種的比喻。馬太福音第十三章31-32節: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 無印良品的家
    簡約的無印良品除了線條簡潔,在素材選用上也盡可能單純乾淨,以大地色系為基礎,運用棉布、麻料、木質、籐編等自然材質,去製作所有的生活所需用品
  • 修辭手法「比喻」的系統學習
    修辭手法「比喻」的系統學習1.比喻的定義:又叫打比方(說明文中的一種寫作手法)。即兩種彼此有相似點但不同類的事物物,使用其中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2.比喻的作用:使得句子變得生動形象,深奧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使得抽象變為具體。3.比喻詞的判定: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好似,如,猶如,仿佛,好比,般,一樣,成了,是,變成等。
  • 關於對教師比喻的思考
    對於教師這個職業,自古及今都是十分令人崇敬的,所以便有了許多給教師定性的比喻,或者以說明教師職業特點的比喻。常見的有「教師像春蠶、紅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是辛勤的園丁」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 無門醫述招生通知
    無門醫述招生通知無門醫述是吳雄志先生創辦並主講的一個全程免費的公益中醫在線教育平臺
  • 如舟集 ·無糾纏則無相欠!
    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夫妻間,有正緣相擕白首、也有孽緣相恨相劫煞,亦有如朝露盡釋會於剎那間。  為女子者,有怨恨丈夫的。眞是寃家聚首,可很多做丈夫的都不知,還覺得:我老婆還會恨我呢?還眞不知道呢!這才是正常的,這才是均衡的,這才符合能量守恆,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愛恨永遠都是相等的。正是這,才稱為糾纏!
  • 「比喻、擬人」,英文怎麼說?
    比喻、擬人-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比喻、擬人,都屬於literary device-修辭手法。(1) Metaphor 比喻Your sister is an angel.你的妹妹像個天使。The room was a pig sty so I spent this weekend cleaning it.這個房間就像個豬窩,所以我整個周末都用來打掃它了。
  • 用無麩質醬油做美味沙拉
    無麩質飲食掀起飲食界潮流,什麼是無麩質食物呢?
  • 無絃詩會(135)| 兩週年慶典雅集
    賀無絃詩會成立兩周年築壇吟詠號無絃,仰慕恬然聚野賢。兩載贏來天下客,百家裁出古今篇。詩田淺墾現豐壤,花圃新翻爭麗妍。應盼虹樓躋昊宇,吾期韶苑比桃川。 為無絃詩會兩周年而寫南北精英溢滿情,無弦琴上奏三生。
  • 比喻義與詞性相關的兩個問題
    ,仍有一些與比喻義詞性相關的問題存在分歧,如比喻義與喻體原義(即引申出比喻義的那個意義)的詞性能否不同?在《現漢》中,「園丁」的比喻義被釋為「比喻教師」,「怒吼」的比喻義被釋為「比喻發出雄壯有力的聲音」,由此可見,它們的本體都與比喻義相對應,所以比喻義與喻體原義的詞性就相一致。
  • 新歌速遞 | 杭士琁 - 無距離的愛
    幸好科技發達,讓我們能互相連線關懷,就算分散世界各地,「愛」把我們連結在一起,也提醒我們要懷著重逢的希望,邁開腳步勇敢向前,而這個希望正是Oli杭士琁要為我們帶來的訊息,她再度與加拿大Juno音樂大獎提名製作人Dan Kearley合作,特別寫出歌曲「無距離的愛」,希望每位聽者在亂世中能感受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