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2020-12-16 左都御史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子孫成為了開國創業的急先鋒,他們策馬疆場、屢立戰功,以其高貴的血統受封王爵。在那個以馬上打天下的時期,騎射是滿洲貴族賴以進身的主要渠道,至於文治則要是在大清入關以後了。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

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設立了科舉考試,讓那些宗室貴族可以通過科舉入仕。宗室、八旗的科舉與漢人的不同,主要分鄉、會試及翻譯鄉、會試。

康熙三十六(1697)規定宗室弟子與滿洲諸生,一體應試編號,康熙三十九年停止。乾隆間仍考試,十七年復停當時考試取一、二等者,準作進士,即殿試、引見、授官,不由鄉舉。鄉試自嘉慶六年(1801)恢復。

應試舉人資格者以閒散宗室為主,先由該族族長等出具圖結呈報。其他如王公子弟應戴一、二、三品頂戴、丁憂未經服滿、曾經革職、曾犯枷杖刑以上等罪者,均不準參加考試。嘉慶六年參加鄉試人數共63人,每9名錄取1名,共7名中鄉試。

關於翻譯鄉、會試系按照報考翻譯舉人之閒散宗室若滿20人,會試人數9人,則由宗人府行文順天府、禮部,令其入場考試。鄉試內容為滿文四書論題一道,欽命翻譯題一道。會試為滿文四書文題一道,欽命翻譯題一道。嘉慶二十四年,宗室參加會試人數只有9人,錄取兩位,比例相當高。

宗室平日專習八股文,不學習翻譯。雖然清朝皇帝再三諭令:「清語騎射為我滿洲要務,但宗室平日專習八股文,學習翻譯者少。甚至應試之人,往往請人槍替,而通曉翻譯者因此牟利,考中翻譯舉人的竟然不懂清語。」後來嘉慶帝下令中試者一律會試,結果原遞名參加翻譯鄉試有8人,臨考前有7人懼考抱病,可見宗室素不勤學,找人代考,希圖舞弊僥倖。

鹹豐年間,參加鄉、會試人數過少,便併入八旗一起考試,原本宗室翻譯會試只考一場,歸併八旗同題考試後改為兩場考試。即使是錄取比例高於旗人,宗室參加翻譯鄉、會試的意願仍然偏低。

宗室中進士、翻譯進士,由吏部分發宗人府及各部,以主事額外行走。三年期滿,應由該管堂官出具考語,奏留照例補用。嘉慶五年,吏部奏定宗室進士除奉旨以翰林改用,及以部屬錄用歸於宗人府及各部額外主事上學習行走外,其歸班者不選外任知縣,應以科甲小京官用。

滿洲庶子、侍講、洗馬、司業、中允、贊善出缺,應用外班事,一律仍循舊例,俱按科分甲第名次,擬定後帶領引見。仍先盡庶吉士,次盡進士出身,再用舉人出身。

從《玉牒》中統計,宗室人員舉人共有228人,中舉後考上進士的有104人;中翻譯舉人為44人,中翻譯進士為14人。這些人中大多集中在1800年至1850年,有159個舉人、65位進士。1850年後中試人數大約為100餘人。

從授職情況來看,1850年以前宗室舉人、進士出身者,授官禮部侍郎等職。到了1850年後即便是進士出身,也只得庶吉士的頭銜。宗室中試人數共272位,佔皇族人數的千分之七,若扣除71位蔭生身份,真正由四品宗室或閒散宗室考上科舉者只有201人,佔總數的千分之五。

以清朝對宗室教育之用心和花費的程度,中科舉比例之低的原因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在康雍乾盛世一百多年中,為宗室舉行的科考次數並不多;二是皇族平日養尊處優,領取俸餉、俸米,衣食無匱所致。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兩榜進士」是什麼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職
    清代考生形象在具體的科舉考試過程中,於一省舉行的「鄉試」結果出來後,會予以放榜公示。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常聽到的「兩榜進士」指的就是順利通過「鄉試」、「會試」和「殿試」的「進士」。「兩榜進士」,相對於「普通進士」而言,因為在清朝時期,除了各省的舉人、往屆落選的舉人能夠參加「會試」外,未獲得「舉人」身份的「國子監監生」等也能直接參加「會試」。
  • 舉人到底能不能做官?他和貢士、進士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換句話說,舉人出身不僅可以當官,而且理論上是可以當到最高級別官職的。但是,舉人並不是考中後立馬就可以當官,得等有缺才能補,而且通常只能被授予知縣以下的官職。能夠被直接授予知縣職務的舉人,要麼是背景深厚,要麼就是祖墳上冒青煙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海瑞,以舉人身份出仕之初僅僅擔任了縣學教諭這樣的職務。
  • 清代舉人做官的「大挑制度」:範進中舉後能當什麼級別的官員
    《範進中舉》因其諷刺清代的科舉制度和人們捧高踩低的社會風氣,而成為一篇中學語文必學科目,無論是範進中舉前後自身的酸腐、胡屠戶的前倨後恭、張鄉紳的殷勤結交,都無不顯示著「舉人」這個名頭的分量。稀罕的舉人老爺受現代小說、影視作品中狀元滿地走,進士不如狗的情形,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讀書人不中進士皆是無用。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清代做官最講究的是出身,這個「出身」對於滿漢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情況下而言,主要是指科舉出身,即舉人、進士,以及各類貢生入仕,這些人被稱為「正途」出身。不過,即便是正途出身也要分高低等次,進士出身者授官的面更廣,以後的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非進士出身者不僅在授官上受到種種限制,而且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範進高中舉人後為何會發瘋?放到現在,中了舉人能當個什麼官職
    但人家範進已經高中舉人了,這樣的行為,也確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再後來,一口濃痰順出去之後,也就恢復正常形態了。這個舉止,通俗的說,就類似於,你著急要上廁所,卻找不到廁所,著忙抓瞎的感覺,那是一樣樣的。 但範進如此奇怪的舉動,為何眾人還覺得正常之極,範進本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呢?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舉人身世現已算是「正途」了,假如能力沒有問題,退休前升任知府是很有期望的,再往上開展就只能看個人造化了。別的,舉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用國家補貼,還能夠庇蔭他人免稅免徭役。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考中童生後,再去參加院試,考中的才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院試是由各省主持的考試。 受一些戲曲、電視的影響,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感覺沒本事,更是用窮秀才、酸秀才來揶揄。《武林外傳》中,就有個呂秀才,說話文縐縐的。因為沒有考中功名,經常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所謂「學而優則仕」,清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通過科技考試進入仕途,於官場施展政治抱負,贏得青史留名。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諸如秀才、舉人、進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現概率極高,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
  • 清朝後期開放宗室科舉制度,出現一批清宗室進士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規定宗室會試試卷交與軍機大臣磨對;道光二十四年對於宗室更名者應言行核對,以防兩歧;道光二十九年規定,宗室應試者有草稿不全,字跡惡劣者,停會試一科。清宗室子弟 網絡圖片除了以上宗室文舉進士以外,清朝還開翻譯科,以選拔兼通滿漢、蒙漢、滿蒙文之人,欽賜進士,並授以官職。在所開翻譯科中,亦有宗室中進士者,但是數量不多。
  • 為啥範進中個舉人就瘋了?中舉、中進士對寒門子弟來說有何意義
    「秀才」、「舉人」、「進士」成為了一種身份的代稱。 很多人認為「秀才」很容易,就像今天的大學本科,這是一種錯覺,實際上就是「秀才」這種讀書人起點的身份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據統計,考中秀才之前的讀書人被稱為「童生」,清代的數量在200到300萬之間,而能取得「秀才」身份的只有不到50萬人,清代人口數量在1億到4億之間。
  •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不同於明清時期叫做「考進士」,在唐朝,凡是參加科舉「進士科」考試的考生,都被稱作「進士」。也就是說,不管你考沒考中,只要是要參加這門考試的人,都叫「進士」。所以,唐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其實沒有那麼值錢,實際上就是讀書人的另一種稱呼而已,再具體一點就是讀書人中比較優秀的那一部分。社會地位和正常讀書人沒有什麼不同,當然考試合格的會進入官府學習,比如翰林等機構,在這樣的學校裡畢業了,說明具備了一定的治政能力,才會有機會被授予有實權的官職。
  • 並不是考不上進士的舉人就不能做官,姚啟聖、左宗棠都是舉人出身
    鄉試作為掄才大典的第一級考試,其中式之舉人例稱一榜或乙榜,而再經考試取中之進士則稱兩榜或甲榜,以示等級之區別。舉人無論會試取中與否,無須再應鄉試,可以按科無限期應會試,亦可授官。科舉中式例賜出身,鄉試中式之舉人,亦稱之出身。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秀才相當於現代什麼地位之人呢?我認為類似政府中一輩子沒轉正的混編人員、終身沒換過職業的教師,面臨繼續升學或正在擇業的大學畢業生。舉人是通過鄉試,即省級地方考試被錄取之士,其中第一名為解元,如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唐解元。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當時的考中狀元後直接被授予官職,因為當時並沒有完備的制度,因此每個狀元被授予的官職也是不一樣的, 一般就是品級比較低的文職,比如唐朝宰相張九齡中狀元之後被授予正九品上的校書郎。而著名詩人賀知章中狀元後被授予正七品上的國子四門博士,等等。
  • 範進中舉後又中進士,他的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難怪會喜極而瘋
    但是畢竟是選撥當官,因此 科舉考試的難度係數還是非常大的,有的人考了幾十年乃至是一輩子,也無法金榜題名。《儒林外史》中有一篇《範進中舉》,刻骨銘心表明了這一點,品牌形象栩栩如生地譏諷了古時候溜須拍馬、熱衷於官場、好官稱利祿且人情冷暖的社會風尚。範進十年寒窗苦讀數十年,考20數次都連續落選,寒酸窮困潦倒,藉助他的母親和嶽父的幫襯生活,遭盡了鄰裡親朋好友的嘲諷。
  • 科舉中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能當個什麼官?
    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後,讀書人開始有了一個公平入仕的機會,也就從那時起,才有了進士、舉人這個稱號,而中了進士以後到底可以做什麼官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了解當時的選官制度。學子們通過了鄉試之後,便要在次年的春天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地點就在京城的貢院,取中者都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貢士還要進行最後的殿試,才能成為進士。殿試,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宮裡的某個殿舉行,清初是在太和殿,乾隆後期移到保和殿。殿試是以皇帝名義主持的考試,取中者由皇帝授予進士,俗稱天子門生,這也可能是皇帝所要達到的一種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