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子孫成為了開國創業的急先鋒,他們策馬疆場、屢立戰功,以其高貴的血統受封王爵。在那個以馬上打天下的時期,騎射是滿洲貴族賴以進身的主要渠道,至於文治則要是在大清入關以後了。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
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為了應對這一情況,設立了科舉考試,讓那些宗室貴族可以通過科舉入仕。宗室、八旗的科舉與漢人的不同,主要分鄉、會試及翻譯鄉、會試。
康熙三十六(1697)規定宗室弟子與滿洲諸生,一體應試編號,康熙三十九年停止。乾隆間仍考試,十七年復停當時考試取一、二等者,準作進士,即殿試、引見、授官,不由鄉舉。鄉試自嘉慶六年(1801)恢復。
應試舉人資格者以閒散宗室為主,先由該族族長等出具圖結呈報。其他如王公子弟應戴一、二、三品頂戴、丁憂未經服滿、曾經革職、曾犯枷杖刑以上等罪者,均不準參加考試。嘉慶六年參加鄉試人數共63人,每9名錄取1名,共7名中鄉試。
關於翻譯鄉、會試系按照報考翻譯舉人之閒散宗室若滿20人,會試人數9人,則由宗人府行文順天府、禮部,令其入場考試。鄉試內容為滿文四書論題一道,欽命翻譯題一道。會試為滿文四書文題一道,欽命翻譯題一道。嘉慶二十四年,宗室參加會試人數只有9人,錄取兩位,比例相當高。
宗室平日專習八股文,不學習翻譯。雖然清朝皇帝再三諭令:「清語騎射為我滿洲要務,但宗室平日專習八股文,學習翻譯者少。甚至應試之人,往往請人槍替,而通曉翻譯者因此牟利,考中翻譯舉人的竟然不懂清語。」後來嘉慶帝下令中試者一律會試,結果原遞名參加翻譯鄉試有8人,臨考前有7人懼考抱病,可見宗室素不勤學,找人代考,希圖舞弊僥倖。
鹹豐年間,參加鄉、會試人數過少,便併入八旗一起考試,原本宗室翻譯會試只考一場,歸併八旗同題考試後改為兩場考試。即使是錄取比例高於旗人,宗室參加翻譯鄉、會試的意願仍然偏低。
宗室中進士、翻譯進士,由吏部分發宗人府及各部,以主事額外行走。三年期滿,應由該管堂官出具考語,奏留照例補用。嘉慶五年,吏部奏定宗室進士除奉旨以翰林改用,及以部屬錄用歸於宗人府及各部額外主事上學習行走外,其歸班者不選外任知縣,應以科甲小京官用。
滿洲庶子、侍講、洗馬、司業、中允、贊善出缺,應用外班事,一律仍循舊例,俱按科分甲第名次,擬定後帶領引見。仍先盡庶吉士,次盡進士出身,再用舉人出身。
從《玉牒》中統計,宗室人員舉人共有228人,中舉後考上進士的有104人;中翻譯舉人為44人,中翻譯進士為14人。這些人中大多集中在1800年至1850年,有159個舉人、65位進士。1850年後中試人數大約為100餘人。
從授職情況來看,1850年以前宗室舉人、進士出身者,授官禮部侍郎等職。到了1850年後即便是進士出身,也只得庶吉士的頭銜。宗室中試人數共272位,佔皇族人數的千分之七,若扣除71位蔭生身份,真正由四品宗室或閒散宗室考上科舉者只有201人,佔總數的千分之五。
以清朝對宗室教育之用心和花費的程度,中科舉比例之低的原因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在康雍乾盛世一百多年中,為宗室舉行的科考次數並不多;二是皇族平日養尊處優,領取俸餉、俸米,衣食無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