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夠製造機遇的人。在心理學中,人在機遇面前,不都是被動的、消極的。許多能成大事的人更多的時候,是積極主動地爭取機會「創造」機遇。
在主動進取的人面前,機遇是可以被「創造」的。培根說「智者所創造的機遇,許多人只是消極等待機遇,這是一種僥倖的心理。正如櫻樹那樣,雖在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而它卻無時無刻不在養精蓄銳」。當一個人計劃周詳, 思考縝密並有多種有利因素的配合的時候常常能創造出契機,這樣就能與機會結緣,並能藉助機遇的「雙翼」,得以搏擊事業的長空。
人不僅要會把握機遇,更需要千方百計伸長「觸角」,捕捉有用信息而創造機遇。走向成功的人,絕不是一個逍遙自在,沒有任何壓力的逍遙客,而是一個積極投入,為了實現理想而「執迷不悟」的堅定參與者。善於製造機遇,並張開雙臂迎來機會的人,最有希望與成功為伍。積極創造機遇,也正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人生態度。
某音樂學院的一個大學生,被分配到某企業的工會做宣傳工作。一開始他很苦惱,認為自己的專業才能與工作不對「口徑」,在這裡長期幹下去,不但自己的前途會耽擱,而且因為日久生疏自己的專業也可能被荒廢。於是他四處活動,想調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去。可是幾經折騰終未成功。之後他便死心踏地的安守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他發誓要改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況。他找到單位工作主席,提出了自己要為企業籌建樂隊的計劃。正好這個企業剛從低谷走出來,擔虧為盈向高處發展,也想大張旗鼓地宣傳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計劃。這回他徹底來了精神,跑基層、找人才、買器具、架舞臺、辦培訓,不出半年,就使樂隊初具了規模。兩年以後,這個企業樂團的演奏水平,已成了全市一流,而且堪與專業樂團媲美,而他自己也成了全市知名度較高的樂隊經理。
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完全改變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化劣勢為優勢。不但開闢出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養了自己的領導才能,為他以後尋求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功的人,都是善於創造機會的人。他們在有機會時抓住機會,沒有機會時就去創造機會。
機會是成功的跳板,聰明的人不會等待「好心人」送來機會,而是主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機會主動出擊。主動爭取創造機遇。
每一種行業中,都有人賺大錢,有人賺小錢,有人賠錢,其實大家的「起點」一樣,為什麼結果不同呢?這就是抓住時機的能力不同造成的。機遇最喜歡愛拼善攻有挑戰性格的人,它也想為這樣的人「效勞」。所以在機遇面前,無疑需要敢於拼搏、鍥而不捨的精神,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只有勇於戰勝那些看似難以克服的困難,才能使機遇發揮出極大的效能。有些人為艱難所折服,就會使自已到手的機遇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使自己功虧一簣,也使曾做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把握機遇和運用機遇的能力,是逐步進行優勢積累的過程。從不少成功者面對生活,是一面地精心積累自己的能力,一面在尋覓機遇。機遇就會不期而至,當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能力、功底和有更高、更利於自身發展的時候,他們在利用實力和機遇取得成績後,又會遇到質的變革,並時刻為創造更大的發展在尋找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