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識珍|牛年話牛(上)

2021-02-17 廣西民族博物館

中國的牛大體可分為黃牛(包括北方地區的普通黃牛和西南地區的瘤牛)、水牛(南方稻區)和犛牛(青藏高原地區)。據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牛馴化後,最早多用於祭祀用牲和肉食來源,後來才用於犁地耙田。

那麼,較早邁入農耕社會的中原地區何時出現牛耕呢?學界歷來眾說紛紜。其中,以殷商說和春秋說兩種觀點最具影響力。以郭沫若為代表的部分史家,從《山海經》文字記載和「犁」「勿」等甲骨文考古研究,認為中國牛耕起源於商代晚期。而以徐中舒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基於春秋時中國人開始製造使用鐵器的史實,認為「春秋以前沒有鐵器,也就沒有牛耕」。

在漫長的中華牛耕演變史上,春秋、漢和唐是三個重要發展階段。春秋時古人掌握的鐵器與牛軛製造及牛鼻穿環技術,為鐵鏵牛犁取代耒耜類、鋤鏟類原始農具準備了基礎。漢代連年徵戰備糧的國情激發了牛犁普及,故而兩漢時北方地區「二牛抬槓式」牛耕的應用程度較高。更為先進的曲轅犁到晚唐時才出現,其形制功能一直延續到近代。

作為農耕社會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誌,牛耕在中國古代經歷了由粗到精、從北向南的演變傳播過程。廣西桂平出土的東漢牛耕立飾銅鼓與廣西賀州出土的六朝牛耕陶俑,表明至少在東漢晚期牛耕方式已傳入嶺南地區。

古往今來,牛耕不違農時、精耕細作的特點,深刻影響中國士農工商各行業各階層。唐宋明清大興科舉取士,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豪言勵志下,耕為本務、讀可榮身的觀念廣泛深入民心。

相關焦點

  • 博物識珍|廣西壯族的幹欄建築
    1971年,合浦縣望牛嶺發現的一座西漢時期大型木槨墓中,發現了一件幹欄式建築結構銅屋模型。銅屋全部是用青銅合鑄成,高37.3釐米,長79.3釐米,寬42.7釐米。平面呈長方形單間形式,築在一個平臺上,平臺下有立柱八根,房屋前面正中間有雙扇門,各有門環,可以閉合啟動,還設有門坎。門前有走廊和欄杆,設有柱杆間隔。屋頂為懸山頂,中間有瓦脊,瓦脊前後各鑄有對稱的十二行瓦壟,皆作板瓦狀,瓦片鑄刻清晰。
  • 中國博物傳統的歷史脈絡和當下意義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這類關注是對中國自身博物傳統的窄化。事實上,中國博物傳統是中國精英文化孕育出的具有高度系統性的知識、審美和實踐的獨特傳統,不是西方博物學所能完全覆蓋的。中國博物傳統為人類文明共同體提供了一種高度發達且獨特的物質文化,也為消費主義時代的病症開出了一劑解藥。
  • 這個牛!《博物》雜誌首開直播課!養昆蟲、學生物!課本&教具寄到家
    不管是出於熱愛,還是因為實用都千萬不要錯過它↓↓↓《了不起的博物·靠近一點看昆蟲》《博物》雜誌專為+班主任全程陪伴,帶娃高效學習《博物》雜誌是《中國國家地理》青少年版擁有50萬+讀者,官方微博粉絲超1000萬背靠中國科學院豐厚專業資源在內容專業性上,更是毋庸置疑這種權威機構出品的昆蟲科普課,不搶還等啥?
  • 博物史記 吳其浚與《植物名實圖考》
    書中所記載的植物,在種類和地理分布上,都遠遠超過歷代諸家本草,對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近代中藥學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作者以野外觀察為主,參證文獻記述為輔,主張"目驗",每到一處,注意"多識下問",虛心向老農、老圃學習,把採集來的植物標本繪製成圖,到現在還可以作為鑑定植物的科、屬甚至種的重要依據。
  • 走進百年博物苑 認識張謇的世界
    在南濠河畔,濠南路19號,坐落著具有整整115年光榮歷史的南通博物苑。他是由清末狀元,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先生創辦的。千年環城河,百年博物苑,見證的是南通古今的滄桑巨變。認識一座城市,當然從博物館開始;認識張謇,認識南通的城市歷史,可以從南通博物苑開始。
  • 博物|又是一年香櫞黃
    這幾日,若是和著民們在廣場散步和購物的話,定會看到廣場上的那幾株香櫞樹上,掛滿了金黃的果實。
  • 弘文博物攜手上奇設計 金石文化進入世界設計殿堂
    近日,由弘文博物與北京上奇品牌設計有限公司攜手創意設計的寧夏紅「巖畫/吉金/年號」主題系列產品包裝設計,斬獲了義大利A』Design Award 國際設計大獎。此次獲獎作品以弘文博物所藏上古巖畫、西周青銅器、漢晉古磚等金石拓片為設計語言,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視覺衝撞和融合,更將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注入其中,贏得了賽事專業評委的高度認可。
  • 〔動態〕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委會-「石象湖博物·自然科探體驗營」正式開營
    本網訊 由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委會主辦的-石象湖博物·自然科探體驗營11月21日正式開營。
  • 2021年《故宮日曆》青少版推出 打造可以聽的博物百科日曆
    央廣網北京8月24日消息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8月23日,2021年《故宮日曆》發布暨讀書分享會,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在故宮博物院箭亭故宮書店舉行。發布會上,由新東方與故宮出版社聯合打造的2021年《故宮日曆》青少版正式亮相,博物百科與傳統文化的CP檔繼續為全國青少年奉上有趣有料的文化大餐。牛年說牛解讀意象背後的傳統文化內涵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故宮有著豐富的藏品資源,《故宮日曆》是故宮博物院展示院藏文物的重要出版物,是故宮博物院開拓出版品類、發展文創事業的成功案例,也是喚醒藏品資源、播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典型。
  • 青梅煮酒詩社第四十五期同題詩《牛年話牛》
    《五律   牛年話牛》作者/大石(山西)迎牛送鼠年,華夏布新篇。友誼聯環宇,和諧固普天。嫦娥操桂月,公僕行忠賢。舊歲除冠疫,詩壇雅韻連。作者從小酷愛文學,曾有小說和詩歌作品在《臨猗小報》《運城日報》《中國青年報》《火花》《新港》《甘肅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近年來在網絡成立了中國鸛雀樓詩詞研究學會,並創辦《詩詞聊侃》微刊,其中本人創作詩詞3000餘首。2018年8月榮獲全國優秀詩歌一等獎,並被評為"中國跨世紀詩人"榮獲榮譽證書,部分代表作品已由中國跨世紀詩人作家大辭典編委會出版發行。
  • 世界知名的英國DK博物大百科!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搬回家!
    百科全書有很多其中DK百科是非常經典的套系今天,要給大家推薦DK超牛的《博物大百科》我們可以搜索到上千本童書他們把書的類別劃分得很細其中包括動物、數學、英語、遊戲、歷史、科學、運動等,還有迪士尼、樂高、星戰等熱門IP現在,DK出版社的用戶遍布上百個國家、幾十種語言
  • 《本草綱目》在歐洲出名,靠的是「博物」而非醫術 | 短史記
    潘吉星在《本草綱目》中,找到了與達爾文的敘述高度對應的原文:「查《綱目》卷48《禽部》,確實提到七個品種的雞,同時,『時珍曰: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有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俱烏者』,這些地方與達爾文句句相合。」「查《綱目》卷44《鱗部》,『時珍曰:金魚有鯉、鯽、鰍數種……獨金鯽耐久……赤鱗魚即此也。自宋始有家畜者。今則處處人家養玩矣。』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丨北京國際書展剪影
    在今年的北京國際圖書節上,《博物》雜誌的內容總監劉瑩老師給家長和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博物,讓孩子因自然而特別》的分享講座。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講座還是《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第3輯的新書分享會,這套書也是《博物》雜誌創刊14年來對小讀者的一次回饋。
  • 資料 | 卡內基博物舘舘藏甲骨
    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博物舘舘藏甲骨是美國所藏甲骨中非常重要的一批。
  • 可以翻譯、識物、識別卡路裡,華為官方科普「智慧視覺」
    A:智慧視覺是集多種能力於一身的強大功能,如識別卡路裡、識物、購物和翻譯。卡路裡識別功能可以幫助大家掃描食物即可獲取食物的重量、熱量和營養成分等信息;識物功能可以掃描花卉、寵物、汽車等,快速識別所掃描的花卉、寵物、汽車或博物;購物功能可以掃描周邊的物件,可快速獲得類似物品的購買推薦;翻譯功能可以掃描外語單詞或句子,
  • 珍酒的前世今生,它的拳頭產品「珍十五」你有了解嗎?
    在常見的醬香酒品牌裡,除了茅臺、郎酒、習酒外,還有一款被大多數人遺漏的珍酒,就像是皎白月光旁的一顆的小星星,珍酒就是如此在醬香酒市場上不溫不火,比上不足飛天,也沒有像廣告碰瓷的郎酒自稱中國兩大醬香酒之一,但珍酒號稱「二茅臺」,知道這是為何?那就先了解珍酒誕生的歷史吧!
  • 喜迎辛丑競詠牛
    謝長富迎牛年話耕牛(新韻)憫農常嘆苦,甘願擔勞碌。從未高聲調,何來私怨怒。無鞭自奮蹄,盡力承託付。春種百畦田,秋收千石谷。棲居漏雨棚,步履揚塵路。腹飽壟溝草,餐缺鍋內黍。朱恩三詠   牛發展農耕靠老牛,中華強盛數千秋。馴良常為兒童愛,昂首能犁旱澇丘。隴上春耕忙碌季,寒天仍是汗涓流。
  • 銷售再增80%、珍十五翻番,吳向東給出珍酒發展三重思考
    他給珍酒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和任務量:2021年珍酒新增產能1萬噸,2025年產能達到3.5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初,珍酒與匯川區人民政府籤約了增產擴能項目,建成後,公司將實現新增年產優質醬香白酒3萬噸以上產能,綜合產值可達120億元。這為珍酒合伙人提供了強大的供給保障,共同助力珍酒在頭部醬酒競爭中佔據高地。
  • 《頂樓》:周丹泰喜歡上吳允熙了嗎?要與千瑞珍分手了嗎?
    隨著劇情的進展,周丹泰出軌了千瑞珍,被赫那拉宮裡那群八卦的有錢人知道了,他們表面上雖然並沒有對著當事人說什麼,背地裡,就是各種嘲諷與鄙視。周丹泰喜歡千瑞珍,很大一個程度上,並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他那骨子裡的佔有欲與勝負欲罷了。
  • 辰山植物園聯合翻譯的《生命的進化》獲「首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
    12月7日,由辰山植物園王西敏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趙江波、夏雪聯合翻譯的《生命的進化》等30部圖書,從100本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獲得首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該書通過對地球上所有生物類群的考察,以及對其演化歷史的追溯,為我們講述了一部生動的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了慶祝《生命的進化》播出和出版40周年,大衛·愛登堡爵士根據近40年來科學研究的進展和發現重新審校了本書,並加入精美的全新配圖。這本40周年典藏版,不僅是對這部經久不衰的經典自然作品的致敬,也是對所有人類學、進化生物學、古生物學和野生動植物研究者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