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民意的民意報告
周五,香港民意研究所發布最新一期調查報告,就「全體立法會議員是否應接受延任」,向超過兩萬香港市民進行網絡或電話調查。報告最後雖指出「支持去留比例皆不過半」,但無論調查過程還是結果均有誤導性,有扭曲民意之嫌。
香港民意研究所稱,21367名自稱支持「泛民」陣營的受訪群體中,63%的人士反對現屆立法會議員延任,僅20%表達支持態度;1705名自稱支持建制陣營的受訪群體中,50%的人士支持延任,僅31%表達反對態度。
隨後調查報告將兩組數據混合,指得出「代表全體港人」的「合計數據」,即反對延任的比例為47%,支持延任的比例為35%。
此外,香港民意研究所稱,對1012名香港市民的隨機電話訪問顯示,37%的受訪者支持「泛民」立法會議員延任,41%的受訪者反對,側面也「印證」了上述合計數據的「準確性」。
數據操弄 製造民意
某種意義上,不少港媒諷刺香港民意研究所根本不是調查民意,而是「製造民意」,一點都不冤枉:上述調查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對統計數據的操弄之上。
首先,不難發現,支持「泛民」的受訪者為21367人,而其餘政治立場的受訪者僅有1705人。且不說這1705人是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至少和支持「泛民」的受訪者相比,兩者在取樣調查上存在明顯甚至是有意而為之的偏差。
其次,所謂的「代表全體港人」的合計數據更是開玩笑:將一個1705人的數據樣本和另一個21367人的樣本相混合,雙方的差距在15倍以上,即便進行加權處理,該數據所反映的取態,明顯偏向於「泛民」陣營,完全不能均衡地代表香港社會的政治光譜。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調查「建制陣營棒不棒」,然後合計樣本裡有15個「藍營」人士和1個「黃營」人士,無論怎麼加權,你猜「黃營」認不認這個結果?
再者,翻閱調查報告「樣本資料」頁,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此次調查「樣本回應率」僅有33.3%。按照歐美理念,如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曾指出,任何取樣調查的回應比例應高於80%或不低於60%。
「如果回應比例低於30%,說明誤差高於70%;如果回應比例低於20%,說明誤差高於80%,調查已經無法反映群體真實想法。」
換言之,此次調查的數據樣本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缺陷,誤差度在70%左右,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港人的真實想法?
事實上,這也不是香港民意研究所第一次打著「民意」的旗號製造民意。今年6月,該機構就發布報告,稱對10996名香港市民的調查顯示,「高達96%支持『泛民』的受訪者反對香港國安法」,且「29%的建制陣營受訪者也反對香港國安法」。
上述結論一出,一時被反對派封為香港社會「人心向背」。但筆者翻閱報告進行複查核實就發現,該調查的回應比例僅有14.8%,低於20%,誤差已經高於80%;且調查過程中未採取任何隨機抽樣方式,調查對象有著非常明顯的政治傾向。
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的「救命稻草」
畢竟,領銜香港民意研究所的鐘庭耀,向來都是把民調當生意來做,正所謂「只要錢到位,姿勢全都會」;那這次千辛萬苦把數據拗來拗去,又是為了什麼?
筆者猜測,其用意或是就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是否應該延任一事,在不激怒「泛民」支持者的大前提下,儘可能製造出一個「反對、支持皆不過半」的分歧局面,為這些長袖善舞的議員留出模糊空間。
隨著反對派內部傳統「泛民」和激進「泛民」因「總辭」(集體辭職)一事齟齬不斷加深,出身傳統「泛民」的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目前已經是騎虎難下:真辭任,每月30萬薪資的超級「筍工」(高薪優職)丟了不說,反對派在立法會內苦心經營多年的小小陣地又要重回1997年「落車」一鍋端。
而不辭任,又會被視為與打出「抗爭」旗號的激進「泛民」割席,自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打造的「核爆也不割」的形象一不留心就土崩瓦解。
因此以民意為旗號,再輔以巧妙的「技術調整」,自然成為了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的「救命稻草」,而此次民調無疑就是一次小小的「預演」:不是我不想辭任,只是香港市民不答應啊!
事實上,反對派大黨民主黨周四已經表示,將邀請「具有認受性的機構進行民調,決定「泛民」議員的去留」;周五,民主黨就宣布,已接觸香港民意研究所,並預計在9月內進行「全港大型科學化民意調查」。
而對於這次「大型科學化民意調查」,反對派的表態還是一如既往的「高風亮節」:「讓全港市民充分了解去留的利弊和作出全面的討論,一同尋求共識和抉擇未來。」
當然,前半句屬於港人,量大管飽,後半句解釋權則完全歸於香港民意研究所及其背後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