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宏源證券資深高級分析師劉樂文介紹,2019年,我國出口金額2.50萬億美元,進口金額2.08萬億美元,貿易順差4210億美元。
其中貨物貿易差額佔GDP比重2.97%,服務貿易差額佔GDP比重-1.82%,我國長期處於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過程中。
免稅行業的產品定位消費升級的同時,其目標客戶精準定位為出入境人群,因此成為了引導消費回流的最直接手段。
「消費回流前提下,實際競爭對手應放在海外市場。」劉樂文指出,2019年中國人境外消費奢侈品1052億美元,假設中國人海外消費結構與全球情況類似,則其中香化產品僅佔21%,其他均為精品,即精品海外消費規模為830億美元,對應5800億元左右。
他說,香化產品由於相對標準化,免稅店SKU也相對充足,假設全部可以回流,而精品部分僅能回流50%來算,2019年海外消費規模也有約4400億元,而市場仍在高速增長,考慮再增長20%的情況預計中短期內規模將有5000億元以上。
免稅:市場擴容,強者恆強
內循環的宏觀背景下,海外消費回流是長期大方向,免稅承接回流的重要載體,有望持續受益於政策支持。
2020 年初疫情使出入境客流處於停滯,海南離島政策大幅放寬,加速海外消費回流進程。根據海口海關,7-10 月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為 120.1 億元(不含補購平臺),同比增長 214.1%,單月日銷保持較高環比增長。
中國中免(601888 CH)推出「日上直郵」、「CDF 會員購」、「CDF 會員購北京」、「CDF 會員購杭州」等多個電商小程序,通過有稅直郵和跨境電商等模式,回補機場損失的免稅銷售額。
競爭格局方面,圍繞做大免稅市場蛋糕這一出發點,政策鼓勵適度競爭,市場參與者有望增加,長期看強者恆強。
我們認為中期視角,中國中免在海南市場深耕多年,佔據核心商圈,具有超強規模領先優勢和供應鏈優勢,將繼續保持核心市場地位。
對於即將有望放開的國人離境市內店領域,我們認為市場將呈現央企和地方免稅商的動態博弈。中國中免規模和運營方面領先,地方免稅商具有地緣優勢,各方都有望充分受益市場擴容,實現快速成長。
天眼查APP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含「免稅」,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免稅相關企業有超過6,300家,將近95成的相關企業分布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地域分布上,海南省以超過3,000家相關企業數量位居第一,佔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49.24%。其次為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四個省份均擁有數百家相關企業,數量之和佔全國總量的26.41%。
酒店:向上拐點,整合加速
OCC 迎來同比轉正拐點,我們認為 21 年 2Q/3Q ADR 有望恢復至 19 年同期,經營數據不斷修復有望催化板塊估值。
根據龍頭酒店 3Q20財報顯示,華住、錦江酒店和首旅酒店單季度 RevPAR 分別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3.1%/85.52%/71.1%。
根據歷史,ADR 恢復滯後於 OCC 2-3 個季度,我們估計 21 年2Q/3Q 酒店公司 RevPAR 有望較 19 年同期正增長。
長期來看,國內酒店正處於升級和集中度提升階段,疫情進一步加速整合進程。龍頭酒店集團堅持輕資產擴張和中端升級戰略,規模有望快速增長的同時,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景區:加速升級,靜待催化
疫情帶來景區行業短期陣痛,有望成為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速器。此次疫情導致出遊需求受抑制,旅遊業遭到重創。
展望明年,伴隨疫情得到控制,交通、酒店、景區、旅行社等均有望迎來顯著改善。旅遊市場逐步復甦過程中,中國遊客的旅行習慣正在改變,景區企業有望沿著以下方向持續轉型升級:
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加大細分市場人群覆蓋。公司 21年計劃基於多元化劇目推出 399 元票型,有望進一步延長遊客逗留時間、提升消費、拓寬覆蓋人群。
加大上下遊產業鏈融合。我們認為後續可能有更多目的地與 OTA 平臺加大合作,推出新產品吸引年輕消費人群。
增強全渠道推廣能力。我們認為疫情引發的旅遊產品直播賣貨有望成為中長期的售賣新趨勢,有助預售方式回籠資金、加大產品推廣覆蓋面,同時又能夠收集消費者反饋不斷升級改造產品。
化妝品: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20 年傳統國貨的主品牌表現缺乏亮點,品牌形象老化、品類單一、產品創新不足是主要掣肘點。
我們選取的 7 個傳統國貨品牌 9 月合計 GMV2.81 億元/yoy-27%,11 個外資品牌 9 月合計 GMV6.18 億元/yoy43%,15 個新銳品牌 9 月合計GMV8.95 億元/yoy28%。
國貨增長引擎正在向多品類、多品牌、多渠道轉變,在提速換擋中表現有所分化。
多品類:從基礎護膚到彩妝、精華等擴充,覆蓋更多用戶群體。
多品牌:自主孵化新品牌提高品牌運營能力,跨境代理國際品牌以資借鑑。
多渠道:發力多個平臺打造新增長點。
我們認為由新渠道、新營銷變遷帶來的流量紅利正在邊際減弱,考驗國貨企業組織、運營、數據方面的綜合能力。高效的電商組織架構、精細化的運營能力、大數據為導向的消費者人群分析將是決定品牌電商長期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
品牌端格局仍未明朗,生產製造端的代工廠規模優勢突出,面向多個品牌客戶,收入增長更具有相對穩健性。
2021 年我們建議三大主線把握化妝品標的:1)受機制改善或電商/社媒/產業基金等布局進展加速等因素提振,電商渠道有望持續加速的丸美股份、上海家化。2)生產製造端增長具相對穩健性的青松股份。3)管理團隊執行力較強,已初步彰顯優秀新品牌/新品類/跨平臺運作能力的珀萊雅。
人力資源:持續景氣,龍頭整合
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因素增強,靈活用工模式有望為企業中長期穩健發展保駕護 航,而服務業中餐飲外賣、打車等新用工形態加速靈活用工市場的成熟,行業仍處黃金髮展期。
龍頭加大技術投入、產業鏈上下遊整合。靈活用工涉及招聘、面試、管理、考核等各個環節,以解決人才供應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大數據有助於提高人才匹配的精準度、提高各個環節效率、提升交付能力。
人力資源龍頭科銳國際以數位化轉型為目標,繼續增加技術人員配置、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升級平臺和 SaaS 產品性能。
教育:否極泰來,關注反轉
2020 年疫情對教育行業,尤其是線下非學歷培訓產生了較為強烈的衝擊,大量線下中小培訓機構由於資金鍊斷裂等原因被淘汰出局,釋放出的學生和教師資源流向現金充足、抗風險能力強的大機構,同時在線教育也得以高速發展。
我們認為疫情對教育行業需求端的衝擊是暫時的,但對供給端行業格局的影響較為深遠。建議關註明年龍頭機構業績反轉帶來的投資機會。
K12 教育:格局重構,龍頭整合
K12 校外教培市場方面,線下機構受疫情衝擊較大,行業洗牌加劇。2020 年春季學期幾乎完全停課,暑期各地陸續複課,但由於疫情管控和家長謹慎心理,複課率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這使得線下機構現金流壓力普遍加大。
在線教培機構的高速發展與線下形成鮮明對照。龍頭在線教培機構規模快速擴張,尤其在三四線城市收穫大量生源。
我們認為目前 K12 教培的行業格局並非終局,未來教培機構的產品形態、商業模式還有可能發生較大改變。
目前行業內普遍探索的方向是 OMO(即線上線下融合),傳統線下機構紛紛增加線上業務,在線教培機構也嘗試增加線下布局。
我們認為 OMO 是 K12 教培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理由如下:
1)教育的自然屬性決定了線上無法完全替代線下,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在充分體驗過線上教育後還是會回歸線下。
2)OMO 在商業模式上綜合了線上和線下的優點,能夠實現更高的效率。
3)OMO 可以提升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和經營門檻,讓龍頭機構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疫情促進了 K12 教培行業的洗牌和商業模式創新,龍頭機構在 OMO趨勢下有望獲得更多競爭優勢,行業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建議關注在產品、師資、運營等方面具備優勢、打通線上和線下業務體系的細分賽道龍頭。推薦大語文賽道 OMO 龍頭豆神教育。
我們認為 K12 民辦學校作為承接教育剛需的載體,未來需求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疫情衝擊下短期業績下滑導致估值下降,未來隨著業績恢復同比有望改善。建議關注在辦學資源、運營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備優勢的 K12 民辦教育集團。推薦 A 股國際學校龍頭凱文教育。
教育信息化:臨近收官,進程加速
教育信息化是規模大、穩定性強的 2G 市場。2019 年教育信息化經費達 3629 億元。
雖然教育信息化總經費跟隨 GDP 穩定增長,但在不同時期建設內容有很大的結構性變化。教育信息化主要有網絡基礎設施、硬體設備、軟體平臺、應用服務四類需求,這四類需求依次遞進,後者以前者為基礎。
目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據教育部數據,2012-2019 年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從 25%躍升到 98.4%,目前需求主要是增加帶寬和提速。硬體設備中多媒體教室建設也已基本完成。
據教育部數據,2012-2019 年全國中小學多媒體教室佔比從不到 40%提升到 90.1%,目前需求主要為設備更新換代。
教育信息化軟體可以分為工具和平臺兩大類。目前工具類產品中的智能口語測評、智能批改和閱卷產品已較為成熟,應用廣泛,但智能學習測評、學情分析和自適應學習推薦等產品仍有較長的路要走。教育信息化軟體平臺包括網絡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平臺和教育管理平臺等。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通知,提出到 2022 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教育信息化 2.0 是在 1.0 版本基礎上的整合升級,重點強調應用,因此軟體平臺和應用服務有望成為未來教育信息化投入的重點方向。
我們認為教育信息化作為 2G 市場,其細分領域景氣度要從政策面來把握。目前教育錄播設備產品較為成熟,政策目標較為確定,我們推薦教育錄播設備龍頭國新文化。
職業教育:需求旺盛,龍頭受益
逆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們認為在外需大幅萎縮,內需還未跟上的青黃不接階段,國內就業壓力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較高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直接解決就業、剛需性強的考試培訓賽道有望受益,如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錄考試、教師資格考試、醫考、建造師資格考試、司法考試等。
我國城鎮化率持續提升,中西部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公務員和教師老齡化,未來招錄人數和報考人數有望持續提升,為達到選拔目的,考試難度增加,培訓需求持續提升。
教師資格制度改革,打開行業發展空間。
2018 年機構改革,事業單位招聘規模預計縮減,未來幾年招聘規模有望回升。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網,2012-2016 年事業單位競爭比基本為 5-10(參考人數/招錄人數),2020 年因疫情事業單位擴招,若以錄取率 12%,參培率 25%推算,預計 20 年將產生 250 萬人次培訓需求。
考研培訓需求快速增長,市場廣闊。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公報,隨著高校擴招、就業壓力增大以及「高學歷情結」等多方面原因,我國考研人數持續增長,2020 年報考人數達到 341萬人/+17.2%;錄取人數 111.4 萬人,招錄比為 32.7%。
我們預計隨著考研競爭愈加激烈,考培機構教學服務提升,備考客單價有望提升。總體來看,考研培訓的需求有望持續升溫。
我們認為招錄考試招錄和報考人數將持續增加,錄取率維持在低位,為提升競爭力,招錄考試參培率有望持續提升。具有強大教研體系和全國直營網點的龍頭公司具有跨賽道複製能力,有望在各類目培訓中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
職業教育行業從分散到聚攏,從線下走向線上,從短暫進修變成終身學習,它越來越規範化、規模化和體系化,這也符合國務院對該行業的要求和部署,即我國需要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行業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註:本文內容主要摘自華泰證券研究所,中外行業研究整理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