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疏解核心城市功能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12月9日,由新華網與莫幹山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推動與完善都市圈建設高端對話——數字經濟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與發展」順利舉辦。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研究員就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見解。

  「大灣區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經濟要素聚集的區域概念。」肖金成表示。「因為世界有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均是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在世界有極大影響力的地方,粵港澳大灣區應和世界三大灣區對標,未來要在這一空間範圍內進一步聚集經濟要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並讓其空間布局更優化,在國際上經濟地位更高,影響力更大,競爭力更強。」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那麼,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應如何建立現代化都市圈?

  肖金成表示,由於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規模大,首位度高,實力雄厚,要素往往向核心城市聚集。但首位度不能過高,不搞一市獨大,才能使空間布局合理化,而空間布局合理化有賴於產業結構合理化,首先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聚集是必然的,因為無論是企業和個人都想到大都市去,大都市的公共服務好,基礎設施好,收入比較高。但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消費成本提高,交通擁堵,有時環境也不太好。」肖金成說道。

  他建議,通過規劃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向周邊城市疏解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一是將軌道交通修到周邊城市,讓地鐵、城際鐵路等向外延伸;二是醫療、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企業和人口到周邊城市去,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周邊城市轉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把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疏解到周邊,產業鏈條延伸到周邊,使整個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建設現代化農村和特色小鎮,生活在城市附近的農民可以將生產的產品就近銷售,農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切實改善農民的生活。核心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科技研發、附加值高的產業。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形成有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合力。在肖金成看來,政府應當起引領、規劃、服務的作用。而市場應當以企業為主體,加大創新投入,發展產業,開拓市場;讓人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體現自身的價值,社會各界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共同促進區域發展。

相關焦點

  • 肖金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城市群
    現將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肖金成在專題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予以全文刊發,與網友共享。如果100裡沒有一個城市,這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就不會太高。因為城市的輻射半徑是有限的,城市輻射不到這裡,這個區域肯定很難發展起來,或者很難高質量發展。這就是區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是一個區域的中心。經濟要素向中心聚集,同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中心城市必須增強自身的功能,要提高產業的承載能力和人口的吸納能力。要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自身的功能要強,自身的功能很弱,就很難輻射周邊。
  • 疏解非首都醫療康養功能,張家口要當京西北節點城市
    力爭到2035年,協同發展平臺體系功能更加健全、體制機制基本完善、國際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升、政策紅利廣泛共享,建成京津冀綠色發展示範區。《規劃》提出了「居家置業康養福地、產業協同發展典範、協同發展模式創新策源地」三個功能定位,確立了構建產業協調、虛實互補、新舊結合、功能布局有序、點線面並舉的「一軸三級七區」協同平臺空間格局。
  • 描繪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壯美畫卷(一)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第24期《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深刻分析了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從戰略高度闡明了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科學思路、主要舉措和推動東北全方位振興的「藥方
  • 疏解非首都功能,金融機構要全部搬離北京嗎?專家:不要片面理解
    按照中央部署,進一步推動新三板改革,全面落實註冊制,切實提升新三板市場流動性,打造服務中小企業的平臺,等等。「這些具體措施能夠進一步助推北京金融業對外開放步入快車道。」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李國平教授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給予積極評價,「北京的服務型經濟本來在全國就處於領先地位,而服務型經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金融。
  • 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徵與核心要義
    從200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到2010年、2016年、2018年國務院先後提出建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等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政策設計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入,從而使國家中心城市成為我國城鎮體系金字塔的「塔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關乎國家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因此,要深入研究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徵與核心要義。
  • 孫久文等:論區域協調發展視角下「行政區經濟」的演變
    不同區域利益主體的一體化需要創新協調機制,積極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制,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與區域協調發展相適應的區際利益關係被認為是重要舉措之一。進入新時代,中國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注重地區發展的系統性和全局性,促進「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轉變,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促進發展成果共享的關鍵。
  •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擴大 關注區域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2019 年以來,區域開放戰略持續推進,目前京津冀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已經落地;長三角地區發布《青浦、吳江、嘉善2019年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加快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也迎合了當前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主旋律。
  • 範恆山:提高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的首位度 不是一個好路子
    範恆山提出了自己觀點:1.要統籌把握都市圈建設的方向、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充分考慮圈內各城市的現實基礎、發展潛力,優化城市間、地區間的功能布局,推動形成彰顯各自特色、做強比較優勢,通過功能來互補,鏈條對接、協調聯動,來不斷地提高整體競爭力。
  • 範恆山:一味擴大中心城市地域範圍不是推進都市圈發展好路子
    範恆山說,從關鍵的方面看,一是其有利於形成產業和人口等要素的集聚,從而能夠在較高的層次上以較強的力度形成創新創造力,推動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其有條件形成能量輻射和功能轉移,藉此促進生產力空間結構優化,並帶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他認為,推進中國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區域|深化對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認識和認同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深刻分析指出,北京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陳舊古都發展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歷經滄桑巨變,同時也患上了令人揪心的「大城市病」。根本原因是功能過多並過度集中於中心城區,導致人口無序增長,人口與資源環境、公共服務緊平衡矛盾日益突出,根本出路是確立新的城市戰略定位,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 天津: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
    三、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堅持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歷史機遇,主動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對接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和城鎮體系,增強城市承載力和服務輻射功能。
  • 濟南時隔17年這樣定義城市發展新格局!
    就是要做強東部的科創實力和產業能級,以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為載體,推促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做大做強先進位造業,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打造智造濟南、科創濟南東部隆起帶。要加快建設以齊魯科創大走廊為核心的發展軸,推動章丘區加速融入主城區,加強濟淄協同發展,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創業平臺加快集聚,形成山東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和成果轉化核心示範區。
  • 各方熱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區域布局
    圍繞戰略實施的區域布局問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給出了清晰而明確的擘畫:推動重點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成勢,主要包括做強成都極核和主幹功能、培育壯大區域中心城市、強化重要節點城市功能協作、推動川渝毗鄰地區聯動發展。該如何理解這一系列謀劃?各地又該如何更好推動落地落實?各方展開了熱烈討論。
  • 河源江東新區:奮力打造撬動河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
    本次經貿活動是江東新區以「城市」招商、以「誠意」招商活動的良好延續,更是新區貫徹落實河源市委、市政府對江東新區的部署要求——奮力打造撬動河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推動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建設的具體行動。這份成績單充分體現了江東新區活躍、開放、柔韌的市場環境,充分彰顯了江東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定信心,必將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 肖金成、沈體雁:推進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時期新格局的對策與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表示,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僅是區域戰略或邊疆戰略,還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核心戰略高度相關。區域格局方面,專家們肯定了中心城市的提升發展是西部地區新時期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後凱認為,要實現有質量的快速發展,核心是發揮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 產城融合綠色發展的懷來樣本 環京區域投資價值分析
    中國城市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指出:根據城鎮化發展的規律,城鎮化率超過50%,是都市圈形成和發展的窗口期,之後會全面的進入都市圈的成熟和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突破60%,正處於都市圈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以一線城市為核心的超大型都市圈,區域一體化發展呈現加速趨勢。在眾多都市圈中,環京都市圈是北方唯一一個超大型都市圈,近年來投資力度最大、最具發展潛力。
  • 軍運村優化區域城市發展格局
    據悉,軍運村項目落戶江夏,對江夏發展具有特殊意義,一定程度上優化江夏區域城市發展格局。教學場地同步建設,補齊了江夏經濟開發區大橋現代產業園教育資源緊缺的短板;交通設施全面提升,方便街區居民出行;配套功能需求逐步完善,改善街區居民生活環境……    「軍運村建設運管與區域城市發展齊推進,辦賽事與建城市緊密結合,城市發展駛入快車道。」
  • ...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成效持續顯現 京津冀將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在12月8日舉行的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場上,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協同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紅介紹,「十三五」以來,北京始終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與津冀協同聯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 李博雅 肖金成 馬燕坤:城市群協同發展與城市間合作研究
    為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與城市間加強合作,應堅持市場主導作用,發揮上級政府引導調控作用;構建產業協作平臺,推動產業轉移對接;探索多元合作方式,建立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統籌公共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服務共享;完善合作規劃,構建有利於區域合作的政策體系。一、引言 區域合作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