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王級人物之中,單以個人武藝而論,武功最強的當數商紂王、西楚霸王項羽、宋太祖趙匡胤三人,不過,三人中真正擁有「皇帝」名號的,只有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公元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正值55歲盛年的趙匡胤突然死亡,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
掃平亂世,高深的武藝
趙匡胤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在成為職業軍官之前,趙匡胤闖蕩江湖,行俠仗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俠。他大概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俠客出身的皇帝。
關於他的武功,水滸傳上第一回就說了:一根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這身功夫著實了得!
趙匡胤的武功基礎應該是家傳,他青年時期所處的正好是五代十國的亂世,就在這種亂世中,趙匡胤就是憑他的武功,累積軍功,一步一步爬升到了能影響時代的位置上。
宋史上說:「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世宗即位,復典禁兵。……還,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還,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五年,改忠武軍節度使。……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文中的「還」是指打完仗回來,看到沒,每次打完仗就升官,一路從基層的軍官升到了節度使、太尉,這已經是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的重職了,可以說基本上靠的全是打仗。
而且,相傳趙匡胤還自創了兩門武功: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
太祖長拳,「中國六大名拳」之一。《天龍八部》中,聚賢莊大戰,喬幫主就是靠這一路拳法迎戰武林群豪。
盤龍棍呢,又叫「大小盤龍棍」,一長一短兩根棍接起來的,這在評書裡叫「軟中硬的傢伙」,殺傷力最大,而且不好練,因為容易打著自己。盤龍棍就是雙截棍的前身,趙匡胤就是靠這路棍法,「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掃平天下的節奏啊。
不但靠個人武勇身登高位,而且還能自創武術流傳後世,這簡直就是武學宗師了。
寬厚的性格與人格魅力
趙匡胤真正讓人敬佩的,並不是他的武力,而是他的性格和個人魅力。
這些在正史和野史都有很多記載,羅列一二。
民間廣泛流傳著「千裡送京娘」的故事,趙匡胤年少時,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裡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並獨行千裡護送趙京娘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京娘對他產生愛慕,當二人離別時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卻婉言回絕。
對一個素不相識的弱女子,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然後又迢迢千裡相送,一路以兄妹相待,像妹妹一樣體貼關懷而不及於亂。趙匡胤憑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安全地將京娘從山西送到湖北的家中。而面對京娘主動表示愛慕之情,趙匡胤想的卻是自己還是罪人之身,必然會連累京娘,從而抑制住自己心中的情感,毅然回絕。
前文中我們說過,趙匡胤青年時,是一個真正的俠客!
趙匡胤即位不到到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叛,趙匡胤親自領兵平亂。為避免此前頻繁發生的武將篡權再次上演,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果然功臣、高官們紛紛請求辭職,趙匡胤全部照準。以平和的手段解除了唐末以來朝代不斷更迭的最大的不穩定因素。與大殺功臣的劉邦、朱元璋相比,趙匡胤既解決了政權的威脅,又保全了部下功臣們的性命,堪稱高明的政治手筆。
趙匡胤曾在皇宮中立一石碑,上刻給後世子孫的遺言,宋朝每位皇帝繼位之前,都有專人帶到誓碑,此事堪稱皇家最高機密,民間隱有流傳,不知真假。後來北宋為金所滅,金人佔領皇宮後,發現了這塊誓碑。碑文為: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後繼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柴氏子孫確實在整個宋朝都頗受優待。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時,見有宮妃懷抱嬰兒,惶恐不安。趙匡胤問嬰兒是何人,宮妃回答說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趙普、潘美等人建議除去嬰兒,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如再要殺人之子,於心何忍。」於是就令潘美收養了這個嬰兒,從此再也沒有過問過此事。這個嬰兒後來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有一次,趙匡胤設宴群臣,翰林學士王著,原為後周世宗厚遇,由於醉酒,在宴席上吵鬧,表達思念故主之情。群臣盡皆大驚。趙匡胤卻不加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還不願出去,躲在屏風後痛哭,最後才被攙扶出去。次日就有人向趙匡胤上奏說王著當眾思念前朝舊主,應當嚴厲懲處,以儆效尤。趙匡胤卻說:「他只是一個書生罷了,我以前和他同朝為臣,知道他的脾氣,他喝醉了酒,思念故主,這也是人之常情,不用管他。」
柴榮死後,在激蕩變幻的政治風雲中,趙匡胤肯定也有過種種權衡與抉擇,最後終於黃袍加身,取了後周的天下。不論陳橋兵變的真相究竟如何,他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搶奪義兄基業,這是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在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他卻並沒有任由利益得失完全泯滅自己的人性。在他坐上帝位後,即使是剛即位,帝位還並未十分穩固時,他也能夠以寬厚的態度來對待前朝的宗室,以及對前朝仍有感情的臣子。對於一個職業皇帝、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許,在趙匡胤的心裡,那個行俠仗義、千裡送京娘的熱血青年,從來也不曾遠去。
離奇去世,最後的悲劇
趙匡胤身上的人性,是我們覺得他可親的地方。但作為政治家來說,這種人性卻是一種羈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趙匡胤最後的悲劇
宋太宗趙光義,是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光義比趙匡胤小十二歲,以古代早婚早育的習俗,幾乎是兩代人了,可以說趙匡胤是看著弟弟長大成人的,對弟弟的感情應該是頗為深厚,或許可以說是亦父亦兄。
在趙匡胤在位時的種種舉措來看,他確實是把弟弟作為繼承人來看待的,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寵著弟弟。
他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要知道前朝周世宗柴榮就是以親王尹京而合法即位的。趙匡胤不可能不知道這事。
此外,還有很多信號。
趙匡胤親徵的時候,趙光義是什麼角色?留守京城!
這是什麼意思?
我不在時候,你就是京城的當家的!
趙匡胤親徵李重進,趙光義是大內都部署;趙匡胤親徵太原,趙光義是東都留守。這跟皇帝出巡太子監國是一個道理。
甚至為了趙光義能順利接班,他當時的長子趙德昭,始終被他壓制著,一直到趙匡胤去世,趙德昭連郡王都不是,地位勢力跟趙光義相差甚遠。
如果就按這樣的情況下去,等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肯定是最有可能繼位的人。但關鍵是,趙匡胤為趙光義做了這麼多事,卻沒有完成最後的臨門一腳。他沒有立趙光義為皇太弟,沒有確立趙光義合法繼承人的身份。為什麼這樣呢,也許趙匡胤覺得自己年紀還不算老,不用著急定下這些;也有可能,在他心中,還在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趙匡胤心中是如何思量的,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有研究者提出,趙匡胤在晚年,是曾經考慮過改立自己的兒子來繼位的。所以在他五十歲的時候,才會想要遷都洛陽,把行政中心從趙光義經營多年的開封城遷走。但是,這個時候,晉王的羽翼已成,趙匡胤提出的遷都之議遭到了滿朝大臣的反對。而在這個時候,趙匡胤並沒有以皇帝的權威一意孤行,而是被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勸阻,收回了成命。也許在他心中,還是要給弟弟面子,要照顧弟弟的心理感受。
以上都是後世的猜測,也許趙匡胤本人從未有過這些想法。但他這次堅決的想要遷都的行動,在趙光義的眼裡,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皇帝的兒子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兄弟之情畢竟比不過父子親情。而隨著皇帝年事漸高,心中念頭改變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在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誘惑下,趙光義不可能容忍任何危險的可能性。
在遷都之議大約半年之後,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就發生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迷案。
當夜大雪,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兩人一起飲酒,並讓身邊宮女侍從都退出殿外,宮中侍從在宮殿外遠遠看到趙光義不時離開座位,推卻什麼。飲完酒,殿下的雪已經很厚了,人們遠遠地看見趙匡胤拿著柱斧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之後將趙光義留宿宮中。等到五更的時候。侍者聽不見聲音了,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之後,由於事先在宮中的眼線王繼恩安排,趙光義搶先入宮,在趙匡胤的靈前繼位,是為宋太宗。
趙匡胤可以說是暴斃,因為在此之前,從未有關於他身體不適之類的記載。而結合當夜的情形以及後續 發展,基本可以斷定趙匡胤是被趙光義所害。而且,在趙光義即位後不長時間,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被逼自殺,而趙德芳也離奇死亡。
可嘆趙匡胤一代英主,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如果不那麼早去世的話,以他的雄才大略,在歷史上的地位應該會再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