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多位教師參與建設我國首個超重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

2021-02-18 浙大地科

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物體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場為常重力場,重力加速度約為9.8m/s2,超過這個數值稱之為超重力場。例如,木星超重力場是地球常重力場的2.33倍。超重力具有「時空壓縮、能量強化」和加速相分離三種基本科學效應,可以帶給人們更多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視角和方法。

如果重力場強度發生變化,會產生很多神奇的效應。舉個例子,科學家想知道100米高大壩的失穩性狀,只需要造一米高的模型,加上100倍重力加速度的超重力,就能模擬實際失穩的效果。

其次,超重力場增大了不同物質之間相對運動的驅動力,從而產生縮時作用。比如超重力場下的爆氣試驗,增大了氣泡的運動速度,加速了相分離。

「超重力離心模擬和實驗裝置」總體科學技術方案

超重力離心機是一種革命性的工程工具,能夠利用超重力的神奇效應——壓縮時空,並加速不同密度物質之間的相對運動。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時空內,以人為手段重現廣袤大自然在漫長時光中發生的巨變,顯著提升和拓展了人類科學研究的能力。

全世界容量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綜合超重力多學科實驗平臺

193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率先建成超重力離心機以來,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高水平研究機構競相投入建設超重力實驗裝置。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美國陸軍工程師兵團離心機容量已達1200重力加速度•噸,而我國正在運行的超重力離心機最大容量為500重力加速度•噸。「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建成後,離心機容量超過1500重力加速度•噸,最大離心速度達1500倍重力加速度,最大負載超過30噸,將成為全世界容量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綜合超重力多學科實驗平臺。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千米尺度巖土體災變、300米級高壩潰壩、核素地下萬年曆時遷移、深地深海工程災變、百公裡級地質構造演變、材料高通量製備等國家戰略性領域的關鍵問題研究,對高離心加速度、高負載的超大容量離心機提出了迫切需求。

建設高離心加速度、高負荷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將填補我國超大容量超重力實驗裝置的空白。

它的科學目標是:全過程觀測超重力環境下巖土體、地球深部物質、合金熔體等多相介質的物質運動;揭示巖土體大時空演變與成災、地質過程演變與成巖成礦、合金熔體超重力凝固的機制,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深地深海資源開發、高性能材料研發等提供基礎支撐。

「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部分裝置效果圖

「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主體部分由兩臺離心機和六座超重力實驗艙構成,分別開展邊坡與高壩、巖土地震工程、深海工程、深地工程與環境、地質過程、材料製備等6個領域的科學研究。搭載的20個實驗裝置中,有6個為世界首創。


浙江大學超重力研究中心持續開展了十餘年的超重力科學與實驗研究,建成了容量400重力加速度·噸的超重力離心機ZJU400及系列機載實驗裝置,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超重力科學研究和實驗技術隊伍。

超重力科學研究和實驗技術團隊部分成員

據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教授介紹:「『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將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綜合體系,建成後可為深海深地資源開發、防災減災、廢棄物地下處置、新材料製備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條件支撐。」

陳雲敏院士

「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涉及到土木工程、水利海洋工程、地球科學、機械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多個學科。

據悉,項目選址在杭州未來科技城,與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直線距離8公裡,建設周期為5年。合作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工程研究所等。


項目建成後將秉持「開放共享」原則,實行實驗機時共享、數據共享、超重力知識和技術共享。陳雲敏介紹,設施建成後,大部分機時數將用於基礎研究用戶,部分用於企業用戶,少數用於國際用戶,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的高鐵路基移動荷載效應研究,其餘用於浙江大學的各學科用戶。項目還將開展國際平行試驗,發布超重力基準試驗,共享重大工程超重力試驗數據,並創建多學科科普平臺,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和提供技術培訓。

本文內容整合自新華網《我國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啟動建設》(記者朱涵),錢江晚報《浙大將牽頭建設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記者 章咪佳),浙江在線《深度丨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我們帶來什麼》(記者 曾福泉 曾楊希),求是風採微信號《浙大牽頭建設我國首個超重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記者 涵冰 古越),求是新聞網《浙江大學將牽頭建設浙江省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記者 馬宇丹)

文字整合與編輯:施樂媛

新聞轉載自浙江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綜合環境模擬系統...
    哈工大報訊(劉培香/文 劉志強/圖)11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大科學工程」)綜合環境模擬系統設備進場安裝儀式在松北區「大科學工程」園區舉行,標誌著「大科學工程」進入全面現場安裝調試階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楊曉寧,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姚利民出席安裝儀式並致辭。
  • 中國首個 世界最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開工...
    錦屏大設施開工建設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是「十三五」時期國家優先安排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內第一個極深地下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平臺開放和資源共享,將推動我國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領域的重大基礎前沿研究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還可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型的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研究中心、創新基地和綜合實驗平臺,助力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名片。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
    綜述及基本情況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 年)》確定的「十二五」建設重點內容之一,由項目建設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籌建,項目主管部門為中國科學院。
  • 轉化醫學首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揭開神秘面紗!四大重器一睹為快
    圖說:啟動儀式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今天,歷經兩個五年規劃的轉化醫學首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正式落成,瑞金醫院舉辦轉化大樓啟用儀式。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按照「先行先試」原則於2013年立項,2016年啟動全面建設,成為繼上海光源大設施及上海蛋白質中心後第三家落戶上海的國家級大設施,也是目前我國在生物醫療領域的第一家國家級大設施。
  • 懷柔科學城東區大科學裝置6月試運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圖源:密雲官網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北京市密雲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1月6日開幕,記者從密雲區科委獲悉,懷柔科學城東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計劃於2021年6月試運行,力爭成為懷柔科學城首個試運行的大科學裝置。
  • 尋找成都動力源 看數字背後的科技創新
    尋找成都動力源  看數字背後的科技創新  大科學裝置等科學基礎設施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是推動城市基礎創新能力的重要引擎  在成都,有這樣一組數據:  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14個  最新一代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比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規模大、參數高,採用了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有望將等離子體電流從我國現有裝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等離子體溫度將超過2億攝氏度,用於開展聚變堆相關關鍵物理與工程技術研究,為我國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驗與運行以及自主設計建造未來聚變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並培養核心骨幹人才。
  • 15位院士齊聚華西,共謀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11月26日,「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在成都召開,15位國內知名院士及學者團隊,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裝備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設施帶來新的啟迪等話題開展深入探討,這也是華西醫院院士論壇歷年來院士蒞臨最多的一次。
  • 中科院院士、南科大理學院院長楊學明: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在粵港澳大灣區,除了東莞的散列中子源大科學裝置以外,幾乎沒有其他重大基礎科學設施,相對落後於上海和北京地區的發展,這制約了粵港澳大灣區以及華南地區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不利於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楊學明說,建設大科學裝置是深圳科技「源頭創新」的內在需求。
  • 面向未來的化工創新技術:微化工、超重力、超臨界、膜過程耦合……
    經過多年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 ,我國在化工過程強化技術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本文綜述了我國在超重力技術、膜過程耦合技術、微化工技術、磁穩定床技術、等離子體技術、離子液體技術、超臨界流體技術 、微波輻射技術等典型過程強化技術方面的進展。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深空、深海、大科學裝置… 2020中國科技新看點
    聚焦國際前沿,惠及國計民生  2020,科技看點多  嫦娥四號翩然落月,長徵五號火箭一飛沖天,「雪龍2」號勇闖南極……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科技創新精彩紛呈。新的一年,我國科技領域有何看點?哪些新技術、新產品可能走進生活?
  • 「不再猶豫」,是誰為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一錘定音?
    它的出現,生逢其時;它的認定,離不開中國的大科學裝置。  細數近年來的重大科學發現,從億萬光年之外的宇宙星辰,到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功能強大的大科學裝置。  「重大突破科研儀器先行」,我們的大科學時代踏浪而來。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它的建立填補了我國在衛星遙感數據接收技術領域的空白,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地面站現建有密雲、喀什、三亞、昆明、北極 5 個衛星接收站,具有覆蓋我國全部領土和亞洲 70% 陸地區域的衛星數據實時接收能力,以及全球衛星數據的快速獲取能力。
  •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啟用
    12月19日,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正式啟用。轉化醫學是指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上海設施將針對我國重大疾病診療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轉化醫學研究。 19日上午,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的啟用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舉行。
  • 7億元兩套振動臺,MTS中標5億:世界最大地震模擬設施!
    採購項目背景2018年8月2日,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依託天津大學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開放共享、揭示複雜巖土介質與水動力環境中重大工程動力損傷機理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總投資預計超過15億元人民幣。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得大批重大成果 集中在這三個方面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在國際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面向經濟主戰場三個面向方面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科學院全面參與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北鬥三號衛星,目前在天上有12顆是科學院完成的。白春禮表示,「我們牽頭負責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應用系統,載人航天的科學目標裡面的空間應用系統,我們完成了數百套有效載荷的研製。我們承擔了探月工程任務的地面應用工程,就是拿到探月數據後,數據怎麼分析,最後還是我們負責。
  • 2020年我國科技實現的硬核突破,這些重大突破你都知道嗎?
    九章量子機 由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
  • 中國首個,世界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開建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中國首個世界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正式開工建設錦屏大設施是「十三五」時期國家優先安排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內第一個極深地下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大規模建設具有極低輻射本底極端條件的綜合實驗設施。
  •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率先在上海落成
    袁宸楨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陳靜朱凡)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率先在上海落成。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由閔行基地與瑞金基地兩部分組成。劉登峰指出,應當建設好、運營好、發展好轉化醫學大設施,發揮其作為國家級平臺的支撐服務作用,走出一條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啟動儀式後,科學家們共同為歐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EBMT)中國臨床創新合作中心揭牌。瑞金醫院與多家醫藥行業領軍企業合作籤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