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大國和閱讀小國的悲哀

2021-01-08 鳳凰網

姜伯靜

喬納森·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裡描寫過兩個奇特的國家,一個叫「大人國」,一個叫「小人國」,那終究是虛構的童話。但現在,我突然發現身邊就存在著比「大人國」和「小人國」還要奇特的現象。因為我們竟然身兼出版大國和閱讀小國這兩個有些矛盾的身份。

何謂閱讀小國?《中國青年報》的報導稱,1999年,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曾高達60.4%,到2005年,僅為48.7%。近兩年,雖然國民圖書閱讀率一直保持著緩慢增長態勢,但與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此為閱讀小國。

何謂出版大國?「現如今,中國年出版圖書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未正式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圖書出版數量已經衝破40萬種大關,增速之快超乎想像。」此謂出版大國。

號稱文化大國,是出版大國,卻是閱讀小國,豈不荒謬?號稱文明古國,有那麼多的書,卻無人願讀,豈不悲哀!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如此矛盾呢?

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將讀書分為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所謂「職業的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為升學,教員因為要講功課,不翻翻書,就有些危險的就是。」所謂「嗜好的讀書」,「那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假如讀書是為了職業和生存,而並非是為了「嗜好」,那讀書就很難說是出於自願了。現實而言,當下人們有多少自願去讀書?

數量巨大的出版物並非全部堆積在倉庫裡,也並非沒有到讀者的手上。只是,有很多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書。一則新華網的報導稱,在全國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是課本教材。在各大書店的銷售統計中,教材參考、考試輔導類書籍也佔了很大比重。如此看來,出版社的倉庫裡和書架上的紙質玩意兒,有多少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書呢?想讀書的人,拿著的又不是「真正的書」,從而失去了閱讀的快樂。「出版大國」與「閱讀小國」並存,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你愛做的事,偏不給你做,你不愛做的,倒非做不可。」 這或許就是出版大國和閱讀小國的悲哀!

相關焦點

  • 小國的悲哀:敘利亞的無奈選擇,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在許多中國人眼裡,這仿佛是新世紀的一次「巴黎和會」,世界大國們關起門來開會,決定一個小國的命運,而這個小國只能在門外等待大國的裁決。 11年10月,這一決議草案第一次在安理會上被拿出來投票,長期不幹預中東事務、也很少在安理會上使用一票否決權的我們投出了反對票。
  • 亞塞拜然全線開火,小國的廝殺,背後是大國在博弈
    從國土和經濟的角度出發,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兩個國家都是標準的小國,小國的生存之道就是找大國抱團取暖,或者自己結成一個穩定的「共同體」,就像是「歐盟」與「東協」一樣,但是小國最大的悲哀就是,離上帝太遠,離大國太近。在多事的2020年,亞歐大陸的一個地區又亂了。
  • 韋民:大國如何應對小國的行為傾向?
    從國際法層面看,小國享有與大國平等交往的地位和權利;然而,在權力分配上,大小國家間卻嚴重失衡。平等的內在需求與顯著的權力差距構成了無法擺脫的心理矛盾。因此,小國的外部認知往往更為敏感多疑,對遭受權力歧視、主權侵犯和不公正的對待常常深感恐懼和不安。(3) 更強的認可需求。越是無足輕重,外在認可的需求就越強烈。存在感是任何行為體的重要行為表現。
  • 這就是羽球大國與羽球小國的差距,足球大國與足球小國的差距!
    丹麥羽壇一哥安賽龍抱怨沒有訓練場地,而丹麥國足卻在有關部門的「庇護」下開啟了「綠燈」,能夠正常訓練,印尼所有體育場館全部關閉,而印尼羽協球員能照常訓練,因為印尼政府為印尼羽協開啟了「綠燈」,這或許就是羽毛球大國和羽毛球小國的差距,足球大國和足球小國的差距!
  • 《大國權力轉移》:小國的安全策略及應對思考
    小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策略受到自身實力和戰略環境影響,小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策略主要有五項。第一項,依附策略。小國綜合實力弱小、安全環境比較脆弱,通常採取依附大國的策略,接受大國的安全保護,維護自身的安全利益。
  • 王義桅:大國博弈之下,小國如何自處
    法國歷史學家託克維爾兩百年前寫道:「小國的目標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則命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恆,同時承擔責任與痛苦。」這個判斷至今仍有啟發性。古人云:以大事小謂之仁,以小事大謂之智。但眼下,美國政府正濫用大國強權,這令小國無法「以智事大」。
  • 韓國作為發達國家,究竟是小國,還是大國?
    韓國作為發達國家,究竟是小國,還是大國?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評級為「高」、世界銀行標準的高收入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標準的發達經濟體和CIA 評定的發達經濟體等標準,韓國確實是實打實的發達國家。韓國究竟有多發達?
  • 遠交近攻的歷史透視:大國周邊的小國存活之道!
    很多人都把國家分成大國和小國,但是在一個社會基本秩序得以構建的世界裡,大國和小國之間的差距,在政治問題上,並沒有那麼麼明顯,大國確實可以有很多的撲克牌可以打,但是小國也並不意味著只能忍氣吞聲,尤其是個小國在與自己接壤的大國之間的各種利益糾紛,矛盾分歧之中,小國總是害怕大國侵佔自己的利益
  • 第二個南斯拉夫,國內現已分裂,專家:大國的棋子,小國的悲哀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大國博弈的局面下很多小國就會淪為被利用的工具,他們最後的結果也往往不會很好,輕則政權下臺經濟崩潰,比如伊拉克、伊朗等。重則國家分裂解體,比如南斯拉夫等等。如今第二個南斯拉夫已經出現,國內四分五裂,政府卻至今無可奈何。  01  這個四分五裂局面十分被動的國家就是烏克蘭。
  • 塞爾維亞的悲哀:實力不足又沒有大國依託,立足世界全靠卑微妥協
    二是在外交活動的區間範圍上,小國的外交一般都局限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周圍,基本不超過所處地域;三是在外交策略方面,由於受到自身實力和對外交往地域的局限,大多依靠多邊機制和大國外交力量的主導。
  • 「街頭鬥毆」最終演變成「全面開戰」,這就是小國的悲哀
    最近歐亞地區又亂了,只是這一次換成了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的衝突,之所以兩國爆發衝突表面原因來看,則是兩國之間存在著在「納卡地區」的紛爭,實則還是因為納卡關乎著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而無論是亞美尼亞還是亞塞拜然民都因為與石油有關,才會捲入到世界幾個大國的紛爭中。
  • 羅馬已成為「過去式」,是什麼扼殺歐洲小國民眾的「大國情懷」?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3060字,閱讀約7分鐘但是在歐洲,很難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思維是民族國家的方式,就是一個民族統治自己的地區,所以這也導致了小歐洲人民的大國情懷並不顯著。
  • 杜特爾特——演繹小國如何在大國博弈中獲利的高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防務安全論壇「香格裡拉對話會」上,曾專門就「新加坡等小國,應如何在大國博弈下積極作為、避免選邊站隊」回答了記者提問,李顯龍開誠布公談到,「要積極地避免選邊站隊,實際上也要求積極地避免被迫選邊站隊。
  • 大國搏弈下的小國生存之道
    當今世界是一部大國崛起,競爭的電視劇,而世界典型的叢林法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咪。在大國的相互搏弈下,小國的生存狀況稍有不慎,立刻會被大國搞得遍體鱗傷,那麼小國夾在大國之間有幾種生存方式呢?笫三種:走鋼絲型,就是在大國問尋找平衡,這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一會跟這,一會跟哪,搖擺不定,換一個領導人政策就改變,以此來獲取利益最大化,當今最典型代表就算菲律賓。
  • 美國為什麼只打一些小國?若是和大國開戰將會如何
    冷戰後,美國只對小國動武,從未對任何一個稍大的國家刀兵相見。為什麼?其實美國也不是沒有嘗試過。二戰後,美國變的更加富有,擁有著資本主義世界一半以上的黃金,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也空前強大,一躍成為了世界的霸主。美國的超級大國角色也讓他們的野心開始膨脹,在攻打朝鮮和越南的戰爭中,美國碰了一鼻子灰。
  • 近代進行海外殖民的國家都是小國,大國為何不去?
    為什麼進行海外探險的國家都是小國呢?中國、奧斯曼帝國等大國早就具備海外探險的技術條件,為什麼沒有去做呢?一,大國很強大,小國很弱小。中國、奧斯曼等大國,軍事力量強大,直接打周邊陸地鄰國就可以開疆拓土,沒必要進行海外探險。
  • 面對大國壓迫,小國能不能合併成一個大國對抗?沒想到會如此艱難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不單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發生在國際社會之上,大國往往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他們可以在對外貿易或者大國博弈中將小國作為籌碼,而小國卻往往沒有反抗的的權利,比如二戰時期的慕尼黑會議上,關於蘇臺德地區的割讓問題,捷克方面的代表甚至沒有參加會議,進行發言就被迫割讓了一部分領土
  • 小國的悲哀:美俄兩國為啥老是揪住敘利亞不放?
    (二)、兵家必爭,小國悲哀 敘利亞內戰已經打了十年,其實說白了就是美俄兩國進行的博弈。敘利亞北接伊朗,南鄰約旦,西南又和以色列與黎巴嫩接壤,北部和伊拉克搭界,東部挨著土耳其,是個四通八達之地。
  • 羅馬已成為「過去式」,到底是什麼消磨歐洲小國人民的「大國情懷」?
    而現在的羅馬人民族深知歷史原因,所以對今日的羅馬小國中的大國情懷根本毫無正意。在現在人們的心裡大概都有個數,光是恢復什麼大國,沒權沒力並不靠譜,所以現在大部分歐洲小國民眾對所謂的大國情懷並不感冒。歐洲小國比如奧地利什麼的,他們已經沒有崛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很快就沒有了情懷。或許有人會講,美國人沒有大國情懷,他們更多的是主人情懷——世界就應該是我的花園,外國人都是花園裡的。這一種主人情懷幾乎也都是之前歐洲小國甚至現在的一種情懷,每一個統治者的腦袋裡面,無非一天都會閃過一次或者無數次這一種「主人情懷。」
  • 這個離中國萬裡的東歐小國,也要「捍衛臺灣」?
    這是小國的悲哀。 不過立陶宛在最近一段時間表現得越來越過激。 這個國家再這麼抽風下去,早晚把自己作死。 01 「我們將不僅關注邊境附近發生的事情,還會關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