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靜
喬納森·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裡描寫過兩個奇特的國家,一個叫「大人國」,一個叫「小人國」,那終究是虛構的童話。但現在,我突然發現身邊就存在著比「大人國」和「小人國」還要奇特的現象。因為我們竟然身兼出版大國和閱讀小國這兩個有些矛盾的身份。
何謂閱讀小國?《中國青年報》的報導稱,1999年,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曾高達60.4%,到2005年,僅為48.7%。近兩年,雖然國民圖書閱讀率一直保持著緩慢增長態勢,但與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此為閱讀小國。
何謂出版大國?「現如今,中國年出版圖書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未正式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圖書出版數量已經衝破40萬種大關,增速之快超乎想像。」此謂出版大國。
號稱文化大國,是出版大國,卻是閱讀小國,豈不荒謬?號稱文明古國,有那麼多的書,卻無人願讀,豈不悲哀!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如此矛盾呢?
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將讀書分為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所謂「職業的讀書者」,「譬如學生因為升學,教員因為要講功課,不翻翻書,就有些危險的就是。」所謂「嗜好的讀書」,「那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假如讀書是為了職業和生存,而並非是為了「嗜好」,那讀書就很難說是出於自願了。現實而言,當下人們有多少自願去讀書?
數量巨大的出版物並非全部堆積在倉庫裡,也並非沒有到讀者的手上。只是,有很多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書。一則新華網的報導稱,在全國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是課本教材。在各大書店的銷售統計中,教材參考、考試輔導類書籍也佔了很大比重。如此看來,出版社的倉庫裡和書架上的紙質玩意兒,有多少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書呢?想讀書的人,拿著的又不是「真正的書」,從而失去了閱讀的快樂。「出版大國」與「閱讀小國」並存,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你愛做的事,偏不給你做,你不愛做的,倒非做不可。」 這或許就是出版大國和閱讀小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