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開始,美國運通人民幣信用卡的消息,就開始在藍翼的朋友圈刷屏,可以看出大家都很 high。不過除了「嘗鮮」,藍翼實在看不出對普通用戶來說,有什麼可以驚喜的點。誠然,美運「全面入華」可以說是裡程碑,但這塊石頭卻好像壓在了藍翼的心上,讓人覺得格外彆扭。
美運人民幣信用卡都有啥
圈內早就知道運通 8 月 6 日要發新卡
,果然運通在當天凌晨就迫不及待地發了通稿。產品上,美運為中國市場專門發行了全新的「耀紅卡」,作為低於百夫長白金卡的美運經典系列卡,耀紅卡的權益也比較類似,主要包括了:
中國獨家餐飲 7 折
演出票預售及預留禮遇
希爾頓大中華區酒店禮遇(房型升級、100 元餐飲禮券)
三亞亞特蘭蒂斯酒店前臺現付價 9 折禮遇
攜程全球購 22% 返現
目前發行耀紅卡的銀行主要有浦發、民生、平安和廣發四家,新戶禮幾乎不約而同地是指定渠道消費可領取美國運通故宮文化定製書籤。年費方面,除了平安是終免外,其它幾家也都是首年免,次年刷免。權益方面,平安耀紅卡新戶周消費達標,可享8 元購星巴克;而廣發則是有消費返現活動,包括指定渠道或電商消費享最高 0.3% 網購金返還,以及新戶享 5% 免還款籤帳額返還,不過規則略複雜。
當然,除了耀紅卡,也有美運旗下其它產品的人民幣卡發行,比如廣發就發行了一張生活+卡,隔壁狗熊周末已經拿到手了,這張卡的權益比耀紅卡要多一些:
800 元年費限時減免,消費 24 筆免次年年費
新戶辦卡,指定渠道消費滿額送美運紀念水杯
新戶享10% 免還款籤帳額返還,最高700 元(分12個月返還,首月150元,之後50元)
指定渠道和指定電商消費,享最高1% 網購金返還;分期/取現達標滿額享10%
美運提供的權益(希爾頓禮遇、搶先購票等)
看下來,廣發這張卡無論是新戶禮,還是電商的返現活動,都要比耀紅卡大方不少。卡面也更有特色,耀紅卡初看亮眼,結果各家發的都一樣也頗有點審美疲勞。
說到卡面的個性,浦發和民生還悄悄發布了藍盒子系列的人民幣主題卡,分別是民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信用卡和浦發的魔J紀念版信用卡。
民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信用卡年費 600 元,現在申請免首年年費,消費 18 筆或 5 萬人民幣免次年年費,這張卡在民生內部是劃分的是標準白金卡級別,只是卡面……emmm,只能說是仁者見仁了。
而浦發魔 J 信用卡周年紀念版雖然免年費,但需要收取99 元版面費。新戶首刷達標,可以選擇偶像充電寶、半島鐵盒等禮品;月消費滿額還有機會拿到限量版周杰倫黑膠唱片,適合周董的粉絲申領。
這一波產品中,稍微能比其他能打一點的,應該算是招行的美運百夫長綠卡和金卡:
年費:首年免年費,消費 6 筆免次年年費
新戶禮:使用該卡通過微信消費6 筆 18 元,可任選其一
Tommy Hilfiger 多功能包
精選希爾頓酒店免費住(一晚)
專屬權益:6 次希爾頓酒店特惠訂,低價 299 元起
這可以看出無論是新戶禮當中的一晚希爾頓免費住宿,還是一年 6 次的希爾頓酒店特惠的專屬權益,都顯得誠意較足。搭配美運平臺的權益,可以說是目前已發行的美運人民幣信用卡當中,最值得申請的一張了。藍翼今天剛剛收到綠卡。
根據目前掌握的消息,接下來還會有工行、中信、華夏會發耀紅卡,工行還要發一張類似於招行 Blue 的透明卡,中行之前洩露過一張類似百夫長黑金卡卡面的紅色版本,農行似乎亦有奇怪配色的版本正在測試中,平安銀行之前流出過Safari 卡的設計稿,據傳中信也在測試生活+卡和百夫長金卡……
關於目前已經發行的美運人民幣卡,藍翼做了一張表,大家可以參考:
美運人民幣信用卡前景如何
美國運通人民幣信用卡所要面臨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名字裡的美國。
美國的問題
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是中美長期拉鋸的一個重要關隘:從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時,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逐步開放金融服務市場;2011年美國政府在 WTO 指控銀聯構成壟斷,要求中國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2012 年 WTO 認定銀聯構成壟斷並裁定中國對外國清算機構存在歧視,要求中國 2015 年落實開放;2015 年 4 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隨後萬事達卡、visa、運通等機構相繼遞交了設立清算機構的申請;直到貿易摩擦爆發,2020 年 1 月中美之間達成的第一階段商貿協議中還專門提到了中國要立即受理並回復美國清算機構(明確包括萬事達卡、visa、運通)提出的任何牌照申請……
坦白說,這裡甚至沒什麼陰謀論的空間,完全是陽謀。中國有著龐大的支付市場和巨大的增長潛力,任何有能力的玩家都想要坐到這個牌桌旁。好在從 2001 年到如今,中國不但有了銀聯,還有了網聯,還有坐擁巨大用戶群和商戶端的銀行和藍綠兩巨頭,以及各種各樣膽子大、路子野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美國運通也好,萬事達卡、visa也罷,真的坐上牌桌,想要只靠自己從第一張牌摸起來打恐怕是沒戲的。局面勢必會發展成,某家和某家的聯合、某家和某家的結盟,某家和某家的共同持股,某家和某家的通道互認。但具體是哪家呢?藍翼有些略見端倪還不能說,有些就算能說,不到最後一刻也有可能生變。
假如中美關係進一步緊張,這家名字裡就帶著美國倆字的機構能在中國市場獲得多大的政策空間,國有銀行能給予多大的推動支持,能在中國民眾當中獲得多大的接納程度都不太樂觀。
結語
在如今的這個政治氛圍和外交環境下,在市場語境中討論任何與美國沾邊的東西其實都有一些擰巴的成分。從工商界、學術界來看,中美對抗或脫鉤對雙方都得不償失。但如今,雙方任何行為的決策依據早已不是自己從中獲得的利益是否大於成本,而是給對方造成的傷害是否大於自己的損失。
這兩周來,各種信用卡圈自媒體為美國運通入華喜大普奔的樣子真是看得藍翼格外尷尬,美國費這麼大勁,在各種爭端上給中國施壓要求這些公司入華,難道是為了給中國消費者送溫暖來的?
長期關注藍翼的讀者應該知道,藍翼是自由市場經濟堅定的擁護者,這幾年也一直對國內信用卡市場頗多批評,認為新的外部競爭者或許能激活這一潭漸漸乾涸的渾水。但放在如今的大環境下,藍翼還真是做不到為美國運通進一步的入華鼓掌叫好。
但藍翼也相信,跨國企業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為了 win-win 這個目標而來的。況且,只有讓人家把手伸進來以後,才會在將來形成剁手的威懾吧……希望藍翼只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