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和北朝,哪個是正統

2020-12-16 騰訊網

南北朝是承上啟下的朝代,它上承兩晉,下啟隋唐。

南朝是指建都建康的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朝是指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對南朝和北朝誰是正統的問題,爭論古來已久,唐朝奉北朝為正統,宋朝則奉南朝為正統,其實二者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看問題,李唐家族傳承於北朝的北周,自然要奉北朝,而趙宋家族面臨北方西夏國和大遼國的競爭,自然就要奉南朝,因此兩家人的看法都失偏頗。

好在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南北朝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組成部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因此我們今天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場來談正統。

要談正統,首要就定義什麼才是正統。

所謂正統,就是王朝先後相承的系統。這又有兩層含義,一是政治上的先後相承,一是文化上的先後相承,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統性。

一、從政治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統性

如果從政治上的先後相承來看南朝和北朝,就比較容易定義了,南朝比北朝有著明顯政治上的正統性。

南朝的四個王朝,劉宋、蕭齊、蕭梁、陳朝,都傳承於東晉,而且都是一脈相承的禪讓,雖然所謂的「禪讓」從來都是鬼頭刀下的神操作,但畢竟是「禪讓」。其中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得之東晉晉恭帝的禪讓,而蕭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又得之劉宋宋順帝的禪讓,蕭梁的開國皇帝蕭衍得之蕭齊齊和帝的禪讓,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得之蕭梁梁敬帝的禪讓。

反觀北朝的五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都源出中原王朝之外的東胡,黑龍江流域的鮮卑族拓跋氏。

西漢時,由於蒙古高原的北匈奴在漢軍不斷打擊下西逃,使得蒙古高原空出了大量無人的草原和湖泊,讓苦寒之地的拓跋鮮卑得以西遷,逐步向中原靠攏。曹魏時期,同樣是蒙古高原原住民的南匈奴被曹操內遷至山西離石一帶,拓跋鮮卑更加迅猛的填補了他們留下的真空,到晉朝時,拓跋鮮卑已經到了雲中一帶(今日內蒙呼和浩特)。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得晉室急速衰弱,匈奴劉淵乘機起兵造反,晉軍依靠自身力量已經無法對抗匈奴軍,就開始藉助這支拓跋鮮卑的力量。

拓跋軍團在當時是一支罕見的力量,他們的突騎屢敗強悍的匈奴漢軍和石勒趙軍軍團,使得匈奴漢軍和石勒趙軍團畏之如虎。《資治通鑑》記載匈奴軍遠遠看見拓跋軍就跑了,「漢(匈奴)兵望見鮮卑,不戰而走。」石勒軍團主要是羯人,高鼻深目,長得人高馬大,和晉軍作戰有先天的心理優勢,但是好幾次對晉軍大勝之後正士氣旺盛時,突然發現拓跋軍隊的騎兵,身經百戰的石勒前一秒還有著羽扇綸巾的風度,後一秒就突然變得驚慌失措,他的士兵們更是嚇得屁滾尿流,四散奔逃。

因此以當時各軍的戰鬥力比較,拓跋軍團是妥妥的第一,但是拓跋軍雖然戰力強悍,他的組織形式卻很落後,還是原始的部落性質,而且人數也少,綜合實力相比各方還很差,好在這時他們有個英明的酋長拓跋猗盧。

拓跋猗盧依靠拓跋軍的強悍戰鬥力,和晉朝的并州刺史,那位和祖逖聞雞起舞時睡一張床劉琨拉上了關係,兩人結為兄弟,劉琨封拓跋猗盧為大單于,又將幽州代郡賜給他,讓他做代王,以這些條件換取拓跋猗盧的拓跋軍向匈奴漢軍和石勒的趙軍開戰。

劉琨是有名的文武全才,當時京城文壇「二十四友」之一,他以為憑他的高學歷可以輕鬆將沒有學歷的拓跋猗盧玩弄於股掌之上。可是拓跋猗盧雖無學歷卻是高智商,他順水推舟的利用了劉琨給的便利,在同漢軍和趙軍的作戰中開疆拓土,壯大實力,最後強行將他的部落從貧瘠的塞外雲中遷入到富饒的雁門關內,讓劉琨目瞪口呆卻毫無辦法。

以後隨著晉朝勢力在北方的全面退出,這支拓跋鮮卑兵團又依附於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加入中原混戰,前秦滅亡後,這支拓跋鮮卑又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領袖拓跋珪,拓跋珪自稱魏王,北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而後拓跋珪南下滅了同為鮮卑族的後燕慕容氏,在平城(今大同)稱帝。

整如月滿則虧,雄才大略的拓跋珪在平城稱帝136年後,他的子孫已經衰弱無比,大權被權臣高歡獨攬,高歡立拓跋後嗣元善見做皇帝,建都鄴城,史稱東魏;東魏成立的第二年,另一位權臣宇文泰又立拓跋氏的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再過了15年,高歡的兒子高洋被東魏皇帝元善見「禪位」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齊;又過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的「禪讓」,建立了北周。

由此可見,北朝的五個朝代,皆出於鮮卑拓跋氏。

通過以上南朝和北朝政治脈絡的梳理,可以很明顯的得出結論,南朝的四個朝代都通過「禪讓」順承了大一統的中央王朝晉朝,而北朝的五個朝代,乃是以傳統中央王朝周邊四夷中的東胡入主中原,期間又有分裂,因此,南朝在政治上的正統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從文化制度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統

文化制度的繼承比較複雜,因為隨著文明的進步,傳承已久的文化要想延續,就一定要與時俱進,煥發新的活力,抱守殘缺最終會走向消亡,即便出現原教旨主義的復闢,也只能是一時的小丑跳梁而已。文化制度又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尤其中華的孔孟和老莊文化,更是有極大的包容性。

陳寅恪說:「在我國歷史上,統一不能從血統入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從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從高等文化。」因此,誰能夠讓文化制度不斷發展,不斷散發出生命力,誰就是文化制度的繼承者。

當然文化制度的與時俱進和創新也是有條件的,不能偏離文化宗旨,那種完全不著調的改變和歪曲不是繼承,而是侮辱。

北朝為漢文化制度的創新和延續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北魏孝文帝功不可沒,如果沒有孝文帝漢化改革給漢文化注入的活力,就沒有後來隋唐的輝煌,因此北朝擔負了大多數魏晉和隋唐之間的承上啟下責任,文化上的正統應該屬於北朝。

為了讓讀者有清晰的了解,輕騎哥可以做個簡單的論述。

1、北朝對儒家「大一統」的追求勝過南朝

實現了「大一統」的君主才是正朔,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南朝君主中,有四位皇帝具有「大一統」的意識,即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宋文帝劉義隆,梁武帝蕭衍和陳朝宣帝陳瑣,其他君主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得過且過。

反之,北朝君主們急於獲得「大一統」的正統地位,對南徵熱情就比較高漲了,正如陳寅恪說:「中原衣冠多隨東晉渡江,漢人正統似在南方,如果不攻取南朝,就不能自居於漢人正統之地位。」因此自北魏拓跋珪開始就不斷的南徵;南朝劉裕在時,北魏還不得不處於守勢,劉裕死後,明元帝拓跋嗣就迫不及待開始了南徵;太武帝拓跋燾更是不斷開疆拓土,不僅在北方進行統一作戰,更積極進行對南朝的南徵;孝文帝元宏對南朝梁齊發動了三次南徵;孝文帝死後,宣武帝元恪又對南齊和南梁南徵,北齊高洋也對陳朝發動南徵,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位狂熱的「大一統」者,他滅北齊後又準備平突厥,最終目的是南徵滅陳,然後統一全國,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

2、北朝官僚制度比南朝官僚制度更先進

閻步克教授說:「與南朝相比,北朝的官僚政治在運作上更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度上贏得了眾多進步。」

南朝落後的官僚制度造成「江南人有學業者,多不習世務,習世務者,又無學業。」《顏氏家訓》卷四《涉務》中還說了兩件事,一是所謂的士人階層「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即連最簡單的基本農活知識都不懂,又怎麼能知曉天下大事?二是「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侍,郊郭之內,無乘馬者。」說明當時的南朝士大夫們身體非常羸弱。

北朝先進的官僚制度則使得婦女們都顯得英姿勃發,《魏書》中有「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婦女尚如此尚武奮進,更何況男子,這樣一來,北朝體制就比南朝有著明顯的優越性。

其實,當時南朝梁武帝也感覺到北朝官僚制度的先進,也效法了北魏孝文帝的官僚制度。

3、北朝對秦漢以來律法的繼承強於南朝

南朝「尚清談,崇文學。」,北朝「尚武功,崇吏治。」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現象,由於南朝重清談,不重名法,實際已經脫離了秦漢以來的律法系統,而這個系統被北朝完整的繼承下來,形成一條很清晰的脈絡,從秦漢到魏晉再到北魏北齊,最後進入了隋唐,「北朝自魏而齊而隋而唐,尋流溯源,自成一系,而南朝則與陳氏之亡而俱斬。」南朝所謂的清談,若用在治國安邦上,只能誤國誤民,因此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結論

通過以上政治和文化體制兩個方面對南北朝正統性的比較,可以看出南北雙方各有優劣,南朝具有政治上的正統性,而北朝具有文化體制上的正統性,因此難以說明二者哪個更具有正統,也正因為如此,李唐奉北朝和趙宋奉南朝都各有各的道理,我們今人要站在歷史的宏觀高度,來辯證的看待南北朝,這個時期的南北各朝,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的組成部分,也都貢獻出了他們燦爛的文化,他們共同使得中華民族產生厚積薄發的效應,進入隋唐盛世。

相關焦點

  • 南北朝時期,為什麼南朝的實力沒有北朝強大?這一戰起了關鍵作用
    「十六國」史稱源出於北魏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並成、夏為十六」,從公元304年巴氐族李雄建立成漢和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十六國」之後,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
  • 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簡介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
  • 1331年至1392年日本南北朝對峙,南朝北朝到底誰是正統?
    不過,事實上也並非如此,日本國內也曾出現過一次名義上的分裂時期,這就是「日本南北朝」,這指的是1331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為南、北兩個天皇的時代,這段時間,兩方有各自的皇位承傳,也各自有朝廷並立對峙,均認為自己是正統。
  • 河谷南朝,三角洲北朝,古埃及地理佔優的北朝為何「鬥不過」南朝?
    從前王朝時期的涅迦達中晚期,南朝和北朝的國家政權正式建立開始,到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被波斯帝國徹底滅亡為止,漫長的三千多年時間裡,南朝和北朝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規模的對立,而這三次均是以南朝的勝利而告終,讓人不由得懷疑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特殊因素。
  • 南朝和北朝的樂府民歌有什麼不同?
    南朝樂府民歌與北朝樂府民歌雖然是同一時期的民間創作,但由於地區不同,所產生的環境不同,所以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南朝樂府民歌共四百多首,多屬清商曲中的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吳聲歌曲產生於南京一帶;西曲歌產生於長江中遊與漢水兩岸的商業城市。
  • 崇佛和滅佛,南北朝時期佛教和皇權的糾葛
    南北朝時期是從東晉滅亡至隋統一,這個時期南北對峙,在這個時期,南方祟佛之風日盛,北方則發生了兩起滅佛事件。但總的說來,南北朝是中國佛教全面發展時期。佛教之所以可以得到迅猛地發展,這和帝王、皇權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佛教已被當作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
  • 從《聰明的一休》淺談結束日本南北朝並統一全國的足利將軍
    雖然,看似日本「南北朝」時期有南北各自兩個天皇,明面上是兩個天皇正統之爭。但其實,實際上北朝天皇只是象徵意義上的天皇,實際權利掌握在幕府足利家族手中。所以,實際上的日本「南北朝」之爭,就是北朝幕府階級與南朝天皇階級鬥爭白熱化的結果。日本歷史上真實的「一休和尚」,生不逢時的皇子,居寺廟不問權勢之爭。
  • 魏晉到底指的是哪一個時期?南北朝為什麼叫魏晉南北朝?
    一,「魏晉南北朝」裡的魏,指的是曹操之子曹丕建立的「曹魏」,並非後面南北朝時期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在這裡。曹魏屬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而北魏、東魏、西魏已經是南北朝時期了。
  • 由鮮卑人創立的北魏,為何會被當時的文人視為正統所在?
    在介紹完正統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就要來看看王通是怎麼看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正統變遷的了。在王通仿照《春秋》所作的《元經》中,其對於年號的採用就能顯示出其對於正統的認知。在這部書中,年號的採用經歷了兩個階段,其中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北魏道武帝即位之前。在這個階段中,其採用西晉和東晉的年號來進行紀年。
  • 【國號】你知道「南北朝」時期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嗎?
    南北朝時期的國號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之後便迎來了八王之亂,最終的結果是
  • 日本北朝的建立者足利尊氏為什麼要向日本南朝的敵人投降?
    於是日本進入了南北兩天皇並立的南北朝。北朝雖然名義上有個天皇,但實際建立者和掌權者是足利尊氏。歷應元年(1338年),足利尊氏出任徵夷大將軍,正式建立了室町幕府。於是南北朝的戰爭就成為室町幕府與天皇掌權的南朝之間的戰爭。
  • 南北朝時期北朝統一中原的契機是什麼?
    這兩股趨勢,都是北秦與南趙決裂和歷代皇帝的宋朝的全面崩潰的結果。呂不韋賣掉了北方的韓、趙、魏、楚、齊、燕之地,然後靠著黑道勢力攬了秦趙韓原本是同一個朝代的太子。同為三國時期的三姓家奴,呂不韋要害死歷代君主,基本上能拿得出手的都拿出來,還能巧立名目壟斷。呂不韋吞併天下相當於買國有資產,通過「削藩」和強買強賣,中間產生無數的周邊衝突,導致了南北兩國對立,秦朝滅亡。
  • 「30秒懂幣」盤點南北朝時期發行的永通萬國布泉五行大布等貨幣!
    前一期,小編為大家梳理盤點了兩晉五胡十六國貨幣,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南北朝我國主要流通的貨幣。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是我國歷史上大分裂時期。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 古代越南人的帝國夢,將北宋當作「北朝」,將自己當作「南朝」
    宋朝時期,越南認為自己是「南朝」,宋國是「北朝」。越南人就是從廣東廣西過去的,秦漢後又有大批漢人遷入越南,相對於北方,歷史上一直被匈奴、突厥、蒙古等等外族的侵擾和統治,越南認為其是南中國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宋亡國後,越南以華夏子孫激勵子民拒不投降拼死抵抗蒙古人,從這一點就得感謝越南,認同他是華夏子孫。東亞地區的國家都有中國情結,日本就曾提出「崖山之後無中國」,中國正統在日本。
  • 紛亂的南北朝時代,女子17歲不嫁,國家就做紅娘強制牽紅線
    所謂南北亂世,指的是南北朝時期。當然,用南北亂世來形容南北朝,也是正確的,因為南北朝的動亂,承接東晉十六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堪稱民不聊生的三大亂世。在這亂世裡,皇帝自身的人身安全都沒保障,更別說老百姓了。所謂南北朝的淵源,還要從西晉說起。
  • 日本南北朝的動亂為何持續60年?
    之後,幕府和南朝隨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長期反覆的激烈爭奪。直至公元1392年,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斡旋之下,南北朝合一,結束了為期近60年的動亂。  貌似強大的北朝為何遲遲不能消滅偏安吉野的南朝,而讓動亂的局面持續近60年?
  • 不該受到輕視的南北朝詩歌
    南北朝詩歌包括兩大部分,一個是南朝詩歌,一個是北朝詩歌,但是所有研究南北朝詩歌的學者,包括閱讀南北朝詩歌的讀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南北朝詩歌的主體是南朝詩歌。南朝的詩人跟詩歌作品數量都遠遠多於北朝,這也決定了南朝詩歌取得的成就比北朝大,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比北朝高。
  • 淺談魏晉南北朝歷史
    這三百多年的歷史又劃分為三國時期,西晉時期,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看時期劃分就可以知道這段歷史裡的政權更迭特別頻繁第一階段:三國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
  • 為什麼南北朝的男子那麼陰柔?因為它們每天都吃一種藥
    都說魏晉南北朝是荒唐且美好的,因為那個時候男孩子也能像女子一樣柔美,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樣在戰場上廝殺,而且都說魏晉南北朝有我們所羨慕的絕美愛情。世人都說唐宋是整個封建王朝中最開放的,而我認為魏晉南北朝才是開放的,甚至是我們所嚮往的。魏晉南北朝具體是哪個時期呢?
  • 侯景之亂與南北朝後期局勢
    、北鎮之亂一道,並列為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形勢的八大事件。經此一亂,南朝的腹心之地再次遭受了類似於東晉末年「桓玄&盧循」之亂的暴擊,而南朝世家則遭受了一次不亞於爾朱榮河陰之亂的擾攘,導致世家在陳朝時期走向徹底衰落。更有甚者,南朝喪失了「守江必守淮」原則下必須掌握的淮南地區,使得北朝得以復現當年太武帝兵臨長江的局面,而建康則暴露在北朝的兵鋒之下,徒留一道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