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英國疫情速遞
英國今天新增病例3242例,累計229705,新增死亡494,累計死亡達33186。
圖:https://covid19uk.live/#/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英國目前治癒數為1025。
目前全球累計疫情數為429萬。英國死亡數世界第二,確診數全球第三(美國累計確診1410168,俄羅斯確診數為242271)。
圖:歐洲時報
在英國,戴口罩還是不戴,這是一個糾結了太久的問題。
有說口罩沒有用的
有說那是病人才該戴的
有說那是商家賺錢套路的
有說根本買不到口罩的
有說在意大眾眼光不敢戴的
還有的說不戴是為了給醫護人員省口罩的
……
提起口罩這個話茬的原因還得從英國政府最新公布的解封計劃的細節說起。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在周日發表講話後,工會和其他黨派政客對講話缺乏明確的信息表示強烈反對。
圖為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
圖:BBC新聞
隨後英國政府發布的一份長達60頁的文件裡終於對口罩問題做出回復了。
《我們的重建計劃》
(Our Plan to Rebuild)
圖為《我們的重建計劃》(Our Plan to Rebuild)官方文件截圖
該文件提及從本周開始英國民眾可以進行更多的戶外活動,但期望公眾可以格外小心,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其中包括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在封閉的空間中佩戴面罩(face coverings)。
來感受一下英媒這幾天的畫風:
新冠肺炎:誰應該佩戴面罩?
圖為BBC新聞有關口罩舉措的新聞截圖
隨著英國政府的解封計劃發布,民眾被建議要佩戴面罩
圖為衛報有關口罩舉措的新聞截圖
政府說,民眾應該佩戴面罩
圖為電訊報有關口罩舉措的新聞截圖
政府建議民眾在封閉的空間內戴上面罩
圖為獨立報有關口罩舉措的新聞截圖
政府證實了有關在公共場所佩戴面罩的官方指南
圖為鏡報有關口罩舉措的新聞截圖
注意,無論是政府文件還是新聞中,都出現了一個叫「face coverings(面罩)」的東西,而不是咱們常見的「face masks(口罩)」。
這是為什麼呢?
「口罩」和「面罩」有啥區別?
首先,是因為政府對口罩和面罩進行了區分。
前者包括口罩,呼吸器和其他形式的個人防護設備。而這些被認為應該要留給醫護人員和其他需要這些防護設備的工作人員使用的。
直到現在,英國各部長和科學顧問都不願鼓勵人們戴口罩,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返回工作崗位,他們建議普通民眾使用圍巾、其他面部覆蓋物、或者是自製口罩,來遮蓋他們的口鼻,也就是這裡所說的「面罩」。
圖為面罩的四種形式
政府文件強調戴口罩不是強制要求,只是建議人們應該在商店裡、在公共運輸工具上、面對面時、以及在一些封閉空間內遮住口鼻。
部長們認為保持社交距離仍然是減緩疫情爆發速度的首選手段。
其實早前,在4月21日,BBC新聞就報導過政府這麼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如果政府開始建議公眾戴口罩,那麼NHS的口罩供應可能會面臨緊缺。
自那時起,英國政府的科學顧問們就是否應該敦促人們戴口罩以對抗冠狀病毒這件事進行了討論。
當時,NHS供應商執行長克裡斯·霍普森(Chris Hopson)警告說,應該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在民眾間廣泛使用口罩是合理的。
圖為克裡斯·霍普森
支持者們認為,口罩可以幫助降低人們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的風險。
英國到底在糾結什麼?
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批評了英國政府以科學論據不夠充分為由,繼續拒絕建議在公開場合戴口罩的行為。
薩迪克·汗呼籲人們在城市中必須戴口罩,而且這需得是強制性的。
圖為薩迪克·汗
蘇格蘭更是在四月底就已發布建議,即蘇格蘭公眾應在難以保持社交距離的封閉空間中佩戴口罩。
圖為愛丁堡街道上戴口罩的民眾 圖:衛報
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也贊同薩迪克·汗——
她認為,蘇格蘭先於英國其他地區做出決定,這並不表示意見分歧。她的責任是根據現有的正當理由做出判斷並保護蘇格蘭人民。
圖為尼古拉·斯特金
但是同樣,蘇格蘭官方並未要求公眾一定要使用醫用級別的專業口罩,而是建議人們佩戴「相當基本的東西:圍巾、頭巾、布料或紡織品」。
威爾斯首席部長馬克·德雷克福德(Mark Drakeford)表示,當前沒有「足夠的證據」建議威爾斯民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圖為馬克·德雷克福德
北愛爾蘭的民眾已經被告知,如果他們處在無法時刻保持社交距離的地方時,就需要考慮戴上口罩。
現在,科學家們仍然認為,口罩/面罩可以幫助防止沒有新冠狀病毒症狀的感染者(即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但是口罩/面罩並不能保護佩戴它們的人。
英國首席醫療官克裡斯·惠蒂(Chris Whitty)教授說,科學證據不足以讓大家必須戴口罩。
他認為,普通民眾在一般狀況下佩戴口罩與那些需要在醫療保健和社會護理環境中佩戴個人防護裝備的人們的情況截然不同。
圖為克裡斯·惠蒂 圖:鏡報
說白了,問題一直就在於英國口罩的短缺上。
克裡斯·惠蒂呼籲公眾不要購買前線護理人員所需的外科手術口罩或是醫用口罩。
他還表示,對於新冠病毒感染,受感染的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大概兩天甚至三天)才能表現出可能具有傳染性的症狀。如果人們可以使用面罩,則可以減少傳播的可能性。
惠蒂教授補充強調,戴面罩不是保持社交距離的替代選擇。如果人們有任何症狀,他們需要與家人在家裡自我隔離,這些舉措是不能替代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繼續洗手。
但是,好歹現在英國政府已經首次將戴面罩/口罩的建議寫入官方文件了。或許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戴面罩/口罩這件事吧......
你以為戴口罩的事情就這樣敲定了?NO,NO,NO。政府一頓操作猛如虎,群眾問號兩斤五。
關於戴口罩/面罩,英國人真的有好多小問號。
來看看他們都在擔心什麼,然後英國官方、專家、媒體又是怎麼一本正經地(拒)回(絕)答的......
關於「面罩」的十萬個為什麼
Q
所有人隨時隨地都要戴面罩嗎?
不是。政府的建議非常具體,並且比許多其他國家的建議明確了更多的限制。
官方文件說人們應該在封閉的地方、在很難與其他人保持兩米距離的封閉場所、在公共運輸工具上或在某些商店中使用自製的面罩,而不是買來的口罩。
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離開家的人都要被強制使用面罩,也不建議在運動時、學校裡、辦公室或其他工作場所中使用面罩。
圖為倫敦地鐵站裡戴口罩的行人 圖:鏡報
Q
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戴口罩?
首先,官方文件的建議談論的是面罩,而不是口罩。
其次,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表示,只有兩類人應戴防護口罩,即:生病並表現出症狀的人,以及照顧疑似患有新冠狀病毒的人。
另外,雖然不是說口罩對普通大眾沒有一點好處,但是科學證據薄弱,因此通常不建議公眾普遍使用口罩。
圖:BBC新聞
而且戴口罩還有其他風險,比如口罩可能會被其他人的咳嗽和噴嚏汙染;在戴上或脫下口罩時可能會因處理不當而被感染;口罩可能會給民眾提供錯誤的安全感。
經常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可能更有效。
Q
為什麼戴口罩不行,卻建議戴面罩呢?
首先,自製的面罩可以幫助阻止有感染力但沒有症狀的人傳播冠狀病毒(即無症狀傳播)。
另外,面罩與醫護人員和其他工人用作個人防護設備一部分的口罩或呼吸器不同,專業口罩和防護工具應留給那些需要防止因工作而產生危險的人,例如衛生保健人員和那些遭受粉塵危害的供人等。
另外,當下英國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即如果建議大眾戴口罩,可能會造成衛生保健工作者需要使用的專業口罩短缺。
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普通民眾使用口罩的原因之一。
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範圍內,口罩和呼吸器十分短缺。因此英國衛生與社會保健部建議人們使用圍巾或用舊T恤自己製作口罩。
圖為照顧新冠病毒感染病人的醫護工作者的個人防護設備示意圖 圖:BBC新聞
Q
你說的醫護人員的專業口罩又是什麼口罩?
在醫院中,不同類型的口罩可提供不同等級的防護。保護性最高的是FFP3,或者是N95或FFP2。
處於較低風險工作狀況下的NHS工作人員可以只佩戴外科手術口罩。
圖為N95口罩與外科口罩的對比圖
圖:BBC新聞
Q
戴面罩可以獲得什麼保護?
證據表明,面罩不能保護佩戴者,因為病毒顆粒以高速度在空氣飛竄呼籲可以通過面罩。但是,面罩可以幫助保護他人免受感染者的侵害呢。
面罩可以減少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那些從嘴和鼻子排出的攜帶病毒的飛沫。
這意味著,即使人們來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手或手肘捂住口鼻,但是面罩也能阻止飛沫濺到附近的人身上或掉到諸如門把手之類的表面上。
畢竟其他人可能會在不經意或不知情的情況下碰到這些表面。
Q
現在還可以從哪裡買到口罩?
某些口罩仍可在線購買,但不能保障它們的安全性並且價格往往都很高。
許多藥房和許多DIY商店售賣的那些家用口罩暫時都沒有貨。
對此,英國衛生部長馬特·漢考克(Matt Hancock)表示,與法國不同,英國政府不能向公眾承諾提供免費口罩。
圖為馬特 漢考克
Q
現在要花多少錢才能買到一個口罩?
一些賣家對口罩的收費可能是其標準價格的10倍。
有消息說這是商家為了避免口罩被哄搶的方法。買不買看你了。
Q
我可以每天都使用同一條圍巾遮住我的口鼻嗎?
如果每次使用後都將其清洗乾淨,以防被病毒覆蓋的話是可以的。
這也同樣意味著,取下圍巾時要小心,以免圍巾上的任何病毒轉移到臉上。然後,您需要好!好!洗手!
哦,對了,政府還說了,在佩戴時也不要觸摸圍巾喔,以免用手沾染了病毒再到處觸摸,也會造成病毒傳播。
Q
孩子要帶口罩嗎?
政府的建議是,兩歲以上的孩子在公共場合應該戴上面罩, 而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要用面罩遮住臉,以免出現窒息的危險。
圖:鏡報
小學年齡及以下(即11歲以下)的兒童也不應戴面罩,除非得到他人時刻的監督。而且不建議孩子們在學校使用面罩。另外患有呼吸系統疾病(例如哮喘)的孩子也不宜佩戴面罩。
圖:鏡報
Q
怎麼自製一個面罩呢?
目前,線上有很多關於如何自製和佩戴面罩的教學。
圖為YouTube口罩製作教學視頻的截圖
政府也已在其官網上發布了有關如何自己製作並佩戴面罩的建議。簡單來說內容如下:
民眾可以通過裁剪、縫紉常見的家居用品,例如舊T恤衫、棉布或床上用品等製作一個面罩,同時要保證能讓自己順暢地呼吸。
佩戴方式可以像在頭後面綁一條圍巾或頭巾一樣簡單,或者可以採用耳掛式。
戴上時、脫下後、使用後、扔掉後一定要記得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劑。
避免面罩碰觸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用過的面罩需要存放在塑膠袋中,直到有機會清洗它們。
圖為政府官網有關製作口罩及佩戴指南的截圖
(前方政府官網原文指路: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how-to-wear-and-make-a-cloth-face-covering/how-to-wear-and-make-a-cloth-face-covering)
BBC也製作了一個面罩製作指南,針對不同類型的面罩以及製作方法進行了逐步說明。
方法一:如圖,利用頭巾製作(被認為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簡單的摺疊與穿插鬆緊帶即可。
圖:BBC新聞
方法二:如圖,利用T恤衫,先裁剪T恤衫然後系起來即可。
圖:BBC新聞
方法三:如圖,需要運用一些針線技巧或是需要縫紉機來製作。此法可以更好地固定面罩的各個部分,即使經過無數次的洗滌,也照樣可以使用。
圖:BBC新聞
無論是使用縫紉機、剪掉舊T恤衫還是快速做一個面罩,原理都是一樣的:材料層越多越好,並且面罩需要緊貼臉部,同時保障舒適地呼吸。
「一項研究表明,最好的面罩材料是緊密編織的棉布、天然絲綢、棉布材料。當然,你也可以利用自己家裡其他合適的材料來製作。
自製的口罩不受管制,大家按步驟自己細心製作即可。」
但是官方製造並售賣的清潔消毒用品、口罩、手套等其他個人防護用品必須符合安全要求。(各個產品、藥品的具體安全要求與法規前方指路:https://www.gov.uk/guidance/regulatory-status-of-equipment-being-used-to-help-prevent-coronavirus-covid-19#face-masks)
圖為政府有關防疫設備法規指南的官網截圖
Q
為什麼戴對口罩很重要?
首先,肯定是為健康和安全呀。
另外,製作對的面罩也能幫助提高防護效率。
最重要的是,一些科學家擔心是,如果人們佩戴了一個自認為有用但實際上無效的面罩,並且認為自己因為戴了面罩就不需要與他人保持距離或洗手的話,他們就會變得過分自信。
這樣對於病毒傳播反而是個巨大的隱患。
所以,最好按照上述步驟和要求製作面罩喔!
圖為政府對大眾佩戴面罩的要求 圖:BBC新聞
Q
所以英國現在和其他國家在戴口罩這件事上統一戰線了嗎?
還沒。
你看人德國,所有州都已宣布必須強制實行戴口罩的計劃;
在西班牙,任何人離開家都需要戴口罩,在車站還有派發口罩的;
法國也剛剛將戴口罩這件事強制性化;
再看人義大利,在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也被強制要求戴口罩;
在加拿大,所有乘坐公共運輸的人,出行必須佩戴非醫療口罩或面面罩,以掩蓋口鼻;
就更不用說在中國、新加坡、韓國等許多亞洲國家,民眾已經都普遍佩戴起口罩。
圖:BBC新聞
英國這個新計劃才剛剛開始而已,而且英國民眾還可以選擇遵循或不遵循有關戴面罩的建議。
所以,我們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
Q
我們還能做什麼來保護自己呢?
對於醫護工作者來說,建議NHS工作人員在可能接觸到新冠狀病毒的所有狀況下佩戴手套和其他防護服。
同樣,建議處於高風險工作環境的員工都能穿戴更全面的防護服,而不是簡單的護衣、手套、口罩、護目鏡。
圖為在高危工作環境下員工應該配備的個人防護設備示意圖
另外,雖然不建議民眾戴手套或其他個人防護裝備,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冠狀病毒的侵害,NHS仍建議定期洗手,並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鼻子和嘴巴,不要在沒洗手時就摸臉或口鼻。
圖為普通民眾的防疫三部曲 圖:BBC新聞
如BBC健康聯絡員尼克·特裡格(Nick Triggle)的分析所說,隨著英國逐漸擺脫封鎖,所有人都將不得不接受現在英國所面臨的風險比以往更大。
因為,畢竟眾所周知,當下這個病毒具備傳染性並且可能致命。
圖疫情封鎖下的英國街道與車站 圖:大都會報
因此,政府所說的「新常態」可能將一直存在,直到找到用於該病毒的疫苗或治療方法為止。在此之前「沒有簡單或快速的解決方案」。
政府正在採取措施,以儘量降低傳染與死亡風險。當然,政府與民眾是否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還存在很多爭論與不確定因素。
但是要求民眾遵循指導方針,不只是為了保護每個人自己的健康,也是為了守護他人的健康。
是時候學著與危機共處,是時候更加負責理性,是時候更加切實有條理了。
圖:天空新聞
關於口罩/面罩的愛恨情仇,已經從疫情開始之初就討論了很久,英國戴面罩效果如何,就看14天後的數據吧。
(英倫圈綜編,編輯:品三 & 顆粒,參考:BBC新聞,天空新聞,每日郵報,鏡報,衛報,泰晤士報,電訊報,大都會報,圖片除了標註來源、官網截圖和YouTube視頻截圖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