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直播帶貨新職業,蒙面帶貨又是珠寶銷售的新亮點。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位化管理師、農業經理人、無人機駕駛員、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網際網路營銷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從2019年至今,我國先後發布了三批共38個新職業。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體的「新經濟」正逐漸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圖說:人工智慧應用作為新職業,代表著科技前沿的力量。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記者從上海團市委、上海市青少年服務保護辦獲悉,在對上海市1250名35周歲及以下新職業青年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後,《2020年上海市新職業青年生存與發展情況調查報告》今天發布。
圖說:電競賽隊的周邊產品。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本次調查的新職業群體主要有網約配送員、網絡主播、全媒體運營師、網絡文學寫手、電子競技員、新興網際網路科技從業人員(如人工智慧訓練師)、其他新職業青年(如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理人等)。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佔4.8%,高中、中專、職高、技校的佔17.5%,大學專科/高職的佔23.8%,大學本科的佔45.0%,碩士研究生的佔6.7%,博士研究生的佔2.2%。
不到3成年收入超過50萬元
隨著李佳琦、薇婭的走紅,網際網路營銷師等新職業走進大眾視野。然而,在全新的領域,走到金字塔頂端的畢竟是少數。
本次調查中, 2019年全年總收入(包括獎金、理財等所有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新職業青年佔15.4%,5--10萬元的佔44.5%,10--20萬元的佔29.3%,20--50萬元的佔8.2%,50萬元以上的佔2.6%。
近10%的新職業青年沒有籤訂正規勞動合同。從職業類型來看,體力勞動者籤訂正規勞動合同的比例最低(72.7%),其他職業均在90%以上。
不到3成五年不「挪窩」
多數新職業青年從事當前工作年限為1-4年。問卷調查顯示,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約一半的青年工作年限在4年內,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不到3成。從業時間的長短和年齡、學歷有直接關係。
多數新職業青年有過跳槽經歷。從開始參加工作到現在,沒有跳過槽的佔32.2%,跳過1-2次槽的佔40.9%,跳過3--4次槽的佔20.7%,跳過5次及以上槽的佔6.3%。學歷越高跳槽越多,高級管理人員和體力勞動者跳槽比例較高,技術人員跳槽相對較少。
多數新職業青年在主觀上的職業理想較穩定。未來兩年,77.2%的青年人願意繼續從事目前職業。
最看重個人價值體現
在很多人眼中,新職業通常意味著工作制度彈性較高,但是,並不等於可以隨心所欲。每天按上下班時間到單位或公司打卡的新職業青年佔85.1%;正常上班,但是主要在外面跑的佔11.8%,居家辦公,僅需每周回單位幾次的僅佔3.1%。
從青年選擇工作時,青年對「收入」「福利」「職業穩定性」「較多的發展空間」「良好的工作環境」「兼顧家庭」「公平競爭」「單位所在城市」等最為看重,其次是「單位規模」「提供進修和培訓的機會」「發揮所學」「符合興趣愛好」,而對「社會地位」並不十分重視,說明青年更看重「實惠」。
約一半專業不對口
從專業對口情況和職業培訓兩個方面進行專業性分析,數據顯示,新職業青年所從事的職業和所學專業完全相關的佔16.8%,部分相關的佔38.7%,不相關的佔44.5%。其中,學歷越高,專業相關程度越高。
在新的崗位,青年們渴望接受專業培訓,助他們更快上手。然而,問卷調查顯示,在現在的單位,約70.4%的青年接受過職業培訓,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佔29.6%。調研人員呼籲,加強新職業青年入職業前和職業中的定期培訓工作,不僅對青年發展,而且以新職業企業的發展有更長久利益,因此,有效推進新業態從業青年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新業態從業青年的職業素養和擇業水平。
加班情況較為嚴重
當前,新職業青年對「家庭關係」和「健康情況」滿意程度較高。「經濟狀況」「教育程度」「休閒娛樂」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青年人普遍表示,加班現象比較嚴重,2017年對上海市青年進行的社區抽樣調查發現,有17.9%的青年表示每月工作超22天,26.9%的青年每周工作超過正常的40個小時。在本次調查中,41.3%的新職業青年每月工作超22天,47.8%的新職業青年每周工作超過正常的40個小時。
對此,調研人員建議,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已然催生了各種靈活就業方式,如人才租賃、短期合同、自我僱傭、遠程工作、靈活工時、崗位分享、壓縮工時和年工時考核等。應合理引導企業或者機構採取平臺式、協作式的創新模式,在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強度、接包方的評價標準上予以適當引導,為接包方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也應在合理勞動定量、定額的基礎上實行彈性工時制以解決平臺從業者的過勞問題。(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