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如何避免信息洩露?洩露的源頭又...

2021-01-10 騰訊網

很難想像,有一天,你的人臉信息會被人賣掉,作價幾分錢。

如今這一切正在變成現實。近日有報導顯示,一些電商平臺正以0.5元一份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數據。

有網友為了驗證傳言的真實性,潛入一個名為「人臉技術組團學習」的群,裡面充斥著各種「微信解封、代過人臉」、「出售三色人臉技術」、「代註冊」等廣告。隨後添加了一位經營人臉信息的群友後,對方聲稱一份信息售價3元,包括人臉和身份信息,並發過來一個支付寶付款碼。付款後,對方隨即發來一張圖片,上面附有女士XX的身份證號、姓名、民族、詳細地址和照片。這樣的信息他表示還有幾十個。

相關技術專家指出,單純的個人照片不構成太大風險,但匹配了身份信息的照片可以做出模擬真人的點頭、搖頭、眨眼、說話等行為,能實名註冊市面上大多數軟體,加上驗證碼破解方式,不法分子在辦理網貸、精準詐騙等方面幾乎毫無障礙。也就是說,一旦丟失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信息,我們終身將面臨安全隱患。那麼,如此嚴重的信息洩露,到底該誰負責?第三方公司在採集、利用、儲存、傳播中人臉信息時該如何規範?信息洩露的源頭又在哪裡?

前不久媒體曝光的黑產從業者更是在某寶、某魚上以人臉數據0.5元一份、「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35元一套在售賣,「要的話五毛一張打包帶走,總共兩萬套,不議價。」有賣家透露,自己所售賣的人臉信息來自一些網貸和招聘平臺。

上文所述的「照片活化」工具可將人臉照片修改為執行「眨眨眼、張張嘴、點點頭」等操作的人臉驗證視頻。也就是說,不法分子拿到公民的照片和身份信息後,利用「照片活化」工具就可以執行搖頭、點頭、眨眼等動作,由此來騙過一些人臉識別驗證方式。

人臉信息丟失,後果多嚴重?

2019年,深圳龍崗警方發現有轄區居民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其駕駛證被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服務平臺冒用扣分。另外,龍崗警方還偵查發現,有不法分子使用AI換臉技術,繞開多個社交服務平臺或系統的人臉認證機制,為違法犯罪團夥提供虛假註冊、刷臉支付等黑產服務。龍崗警方在廣東、河南、山東等地已抓獲涉案犯罪嫌疑人13名。

2019年11月,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對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作出判決,案件緣由是,支付寶推廣政策中有一條是當老用戶介紹新用戶來註冊支付寶,老用戶可以獲得28元推廣獎金,有一個詐騙團隊搜集了數千人的照片信息,利用這些照片製作可以動的3D視頻註冊支付寶帳號賺錢,共註冊成功數千個帳號,非法獲利共計30324元。

據悉,犯罪嫌疑人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而後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騙過人臉核驗機制。隨後,通過網上批量購買的私人社交平臺帳號登錄各網絡服務平臺註冊會員或進行實名認證。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從法律角度給出了解釋,個人信息保護法見於《網絡安全法》《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即將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八條,以及全國人大發布的《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

「這種出售人臉信息黑產,主要是用作精準詐騙或刑事犯罪的,按照刑事法律的規定,明知道是用作犯罪依舊出售的,屬於典型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一般出售50條就構成刑事犯罪了。」朱巍表示。

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聖也指出,無論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還是依據《電子商務法》第五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有個人信息保護的義務,以及即將實施的《民法典》第111條,對於個人信息保護也作出了明確的約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隨意買賣人臉信息明顯違法,不僅構成民事侵權,也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可處拘留或罰款。嚴重的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應受刑事處罰。

對於個人用戶而言,妥善保管自己的帳號密碼以及證件設備,不同帳戶採用不同帳號密碼,重要帳戶的密碼最好能定期修改。安裝軟體或手機應用,應選擇可信的渠道,不隨意打開垃圾郵件,不掃描不可信的二維碼。

出了比較重要的app或是平臺,儘可能不用手機號登陸。謹慎提供個人信息,不管是有意套取的陌生人還是無法驗證身份的熟人。在社交媒體分享也要格外小心,特別是照片或是定位等信息。謹慎提供手機應用授權,儘可能選擇持牌金融機構接受金融服務,其他行業儘可能選擇行業頭部知名機構。

最後,隱私的洩露關鍵不在於個人是否願意授權機構採集自身數據,而在於機構是否能夠妥善保管隱私數據。過於在意隱私,拒絕一切需要提供個人信息的服務,在如今也會造成諸多不便。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生活照、自拍照也被出售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生活照、自拍照也被出售  Winnie Lee • 2020-10-27 09:30:21 來源:前瞻網
  • 大學女生宿舍健身練出8塊腹肌;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 記者調查發現,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這些照片若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準詐騙,還有可能因人臉信息被用於洗錢、涉黑等而捲入刑事訴訟!
  • 1元買到全內娛身份證信息!明星健康寶洩露遠比想像中可怕
    要查健康寶信息,關鍵是要有身份證號碼。身份證號碼的隨意買賣,才是這次信息洩露的根源。 楊冪曾在微博質問過:特別想知道你們賣證件信息、航班信息、高鐵信息能掙多少錢啊,有沒有有關部門管管,這算洩露個人隱私麼。
  • 新聞周刊丨隱私洩露是不是更長遠的一種疫情?
    然而,人們關注成都,除了疫情本身,還有一位20歲的確診病例趙某個人信息被公然洩露的細節,一張帶有趙某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活動軌跡等隱私信息的圖片在網上流傳。隨之而來就是謾罵、誹謗和謠言,雖然本周三洩露趙某隱私的男子王某被警方找到並予以行政處罰,但他是誰?為什麼能得到這樣的信息?而公然傳播他人隱私信息的人們就真的法不責眾嗎?個人隱私的洩露是不是更長遠的一種疫情?
  • 王某是確診女孩信息洩露源頭?亡羊補牢須追查到底
    成都男子王某一張內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趙某某身份信息、活動軌跡」的圖片在自己的微博轉發,嚴重侵犯他人隱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目前已被行政處罰。王某是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嗎?他究竟是怎樣拿到患者私人信息的?相關部門必須嚴查洩露的源頭,亡羊要補牢,絕不能草草了事,不了了之 。只有對隱私洩露問題一查到底,揪出洩露根源,並舉一反三加強制度建設,從根本上杜絕由信息洩露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才能真正震懾不法者,真正給予患者足夠的安全感。只有患者的信息得到足夠保護,避免了網暴的風險,在匯報個人行程時,才能敢說話,放心說,疫情防控的網絡才能真正補牢。
  • 又有明星信息被洩露,騰訊手機管家隱私保險箱為手機信息安全加碼
    對用戶普遍關注的個人信息洩露和騷擾電話問題,騰訊手機管家可提供隱私保護和騷擾攔截能力,保護用戶手機信息財產安全。   信息洩露防不勝防?這樣做可降低風險   某速遞公司40萬條客戶信息被「內鬼」洩露,醫院「內鬼」洩露孕婦和兒童信息出售給攝影公司,多款APP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情況,人臉信息5毛一份……在信息高度傳輸、共享的今天,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已成為各界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信息洩露一直是近年來各部門重點治理問題,先後點名、下架多批侵害用戶權益APP,約談、治理相關企業。
  • 人臉信息洩露的焦慮:如何讓用戶不再恐慌?
    近一周以來,《中國經營報》記者選擇公眾範疇內落地最為普遍、接觸頻次最高的智慧小區刷臉閘機為切入口,陸續走訪了北京市多個居民社區,採訪了用戶人臉信息「流動」鏈上的多方相關人士。「一來居委會、物業都沒有強制小區居民刷臉進出的權力,二來我的人臉信息被刷臉閘機的多方收集使用,萬一被洩露倒賣就太危險了!」周先生如是說道。與周先生不同,海澱區某小區的業主牛女士則早早地使用上了刷臉進出小區,她覺得刷臉開門很方便,不用再操心是否忘帶鑰匙。
  • 又見新冠肺炎患者被網暴,嚴懲隱私洩露源頭才能治本
    應該看到,類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出現,社會也不是第一次發出關於「保護隱私」的呼籲,但為何會陷入「屢教不改」的怪圈?究其根本,在於當前隱私保護的機制不夠健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補上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保護這一課已刻不容緩。補上這一課,先要嚴懲洩露隱私的源頭,以案為鑑。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0.5元/條,快遞信息可低價網購
    知情人士透露,最關鍵的信息基本都有,包括發件人和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等。不法分子盜取這些個人隱私信息,然後以每條1元的價格販賣給不法分子。據警方統計,此次被洩露信息數量超過了40萬條。作為這場信息洩露風波的主角,圓通也很快出面致歉。
  • 1萬多人信息被洩露!法院判賠1元
    原告趙某將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被告在案涉公眾號及權威報紙刊登書面道歉信,並要求被告賠償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渝北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未經相關權威機構授權及原告等名單當事人的同意,且明知侵犯相關當事人隱私的情況下,以「目前是非常時期,沒有什麼東西比安全和生命更重要」「目的在於希望涉及到的群眾主動配合官方」為藉口擅自將涉及原告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的案涉文章發布在公眾平臺。
  • 北京「健康寶」:掃碼登記洩露隱私?信息「脫敏」保安全
    市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到哪裡都掃碼登記,我的個人信息會不會被洩露?其實不必擔心,「健康寶」始終堅持「個人信息最小化採集」的設計理念,僅需進行必要的實名認證,即可登錄使用健康寶相關服務,且登錄狀態長期有效。在登錄狀態下,每次打開健康寶可直接使用健康狀態查詢等服務,不需要再次人臉識別。若主動退出登錄,為保障信息安全,需重新進行實名認證。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該如何加強監管?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個人信息如何被洩露?  如何守好個人信息安全防線?  對於頻頻出現的信息洩露事件,快遞行業也作出了應對之策。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至今,國內70家大型快遞物流企業聯合成立了快遞物流「黑名單」查詢系統。將盜竊快件、洩露客戶信息、倒賣客戶信息等12種違規違法行為列入黑名單。參與快遞物流企業「黑名單」系統的企業承諾,5年之內不使用「黑名單」上的快遞人員。
  • 易建聯手術單被洩露,隱私信息保護難度為什麼那麼大?
    而隱私信息洩露每分每秒都在網際網路上發生著,為什麼我們想要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就那麼難呢?95.0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遭遇過信息洩露,其中中介服務類的App隱私洩露最為嚴重,52.46%的用戶反映了這一問題,其次是網上購物(49.14%)和金融借貸(46.15%)。
  • 1萬多人隱私信息洩露,不能止於賠償
    江德斌近日,重慶渝北法院受理並審結首例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判決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在其註冊管理的公眾號及權威報紙刊登書面道歉信向原告趙某道歉,並賠償原告趙某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
  • 信息洩露疑雲籠罩 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深度|信息洩露疑雲籠罩,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你好,透明人。」你知道嗎?在黑市40元可以買4G的簡歷數據,你的快遞信息、家庭住址、電話姓名可能只值一塊錢。新京報:相比於快遞數據,被洩露的更為全面、敏感的簡歷數據也正在被兜售。信息販子稱,40元可買超過4G的簡歷數據。被洩露的信息包括工作經驗、出生日期、居住地、手機號、郵箱、學歷信息、自我評價、求職意向、工作經驗、語言能力、技能信息等,相關人員涉嫌違反哪些法律法規?可能遭受怎樣的處罰?相比快遞信息洩露程度是不是更嚴重了?
  • 杜絕隱私洩露!不顯示名字和電話的快遞單什麼樣?
    ,一直都有信息洩露的風險!那麼,好消息就是——隱私面單已經開始在西北地區試點,北京的小夥伴們最快4月份就能用上這種隱私面單。日前,菜鳥網絡聯合國內快遞企業推出隱私面單,用技術的手段將快遞面單匿名化。在這些隱私面單上,消費者的名字和電話號碼中間的4個數字都被隱去。菜鳥方面表示,未來包裹上的消費者相關信息會越來越少。您可能要問了,一直以來,快遞員需依靠面單信息才能送貨,隱私面單啟用後,快遞員如何與收件人聯繫?
  • 轉發朋友圈就能免費領陽澄湖大閘蟹?又是套路!萬一個人信息洩露……
    不僅如此,美女頭像的福利派送員在群裡不經意地提了一句:「我這裡還有個真正賺錢的方法,只要通過連結下載軟體做任務,交完押金,就能賺錢。」根據林小姐提供的微信群截圖,群裡有不少成員選擇了下載軟體做任務,但賺到的錢少於押金。群裡有成員留言道:「墊付50元,已經賺了25元。」
  • 深度|信息洩露疑雲籠罩,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在黑市40元可以買4G的簡歷數據,你的快遞信息、家庭住址、電話姓名可能只值一塊錢。新京報貝殼財經獨家報導,有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的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原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的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的個人信息。相關事件受到了關注,並衝上熱搜。
  • 拍照取件引爭議 如何兼顧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
    對此,用戶十分牴觸——洩露隱私怎麼辦?不過,代收點態度十分強硬,一些人拗不過只好妥協。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
  • 又是圓通,40萬個人信息遭洩露!「信息販子」價目表曝光
    近年來,快遞等掌握個人信息的行業洩露客戶信息的情況屢屢發生,背後有一條黑色「產業鏈」。一些市民建議,加強源頭治理,對企業採集個人信息進行規範,加大對這些掌握個人信息企業的監管力度,一旦發現存在違法行為應依法嚴懲。